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有机融合视角下的畲族银饰传承创新模式探究

2022-07-06 03:50郑丽莉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银饰畲族

郑丽莉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时尚设计学院,福建福州 350004)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备受关注。但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使众多非遗面临濒危困境,非遗传承人为拓展非遗生存边界利用众多方法论进行了探索,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理论自被提出后就被广泛应用人类各生存实践中,且在多次具体实践后二重理性的有机融合成为指导各实践的重要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创新作为人类社会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不可避免受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影响。近年来,诸多非遗传承主体已经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工具理性探索非遗生存与发展,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二重理性有机融合出发创立了畲银品牌A,就非遗传承的创新设计、营销宣传及文化传播3个层面进行了成功探索,其传承创新模式值得其他非遗借鉴。故文章以畲族银饰锻制技艺这一非遗为考察对象,从工具理性及价值理性有机融合视角探讨契合新时代逻辑的非遗传承创新模式,使得非遗传承更具可持续发展。

一、非遗传承保护中的二重理性有机融合必要性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把社会行动中的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其中工具理性“用作‘条件’或者‘手段’,以实现自身的理性追求和特定目标”;而价值理性恰恰相反,“它决定于对某种包含在特定行为方式中的无条件的内在价值和自觉信仰,无论该价值是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还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只追求这种行为本身,而不管其成败与否”[1]。现今各类社会活动都或多或少均包含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种不同的取向,非遗传承创新也不例外。但其中存在完全依照“工具理性”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原则及仅聚焦于价值理性而展现出以传统为取向且受特定传承主体想法制约的单一传承模式等现象。除去对保护与传承的实践尚显不足外,当下学术上对非遗传承保护与二重理性结合的研究也较缺乏。其中刘爱华的研究虽提出了当下非遗保护过分注重工具理性而带来“文化生态变迁迅速、碎片化现象突出、保护机制不够完善、社会参与明显不足等”隐患,并提出非遗保护需在价值理性的引导、规范、控制下更好发挥工具理性的积极作用[2]。但未给出非遗传承创新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融合的具体措施。面对当下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非遗传承保护层面缺乏合理融合的现状,亟需相关理论指导促使二重理性成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二、非遗传承探索中二重理性的价值性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非遗传承利用提出: “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3]的要求。故非遗文化不可仅靠静态保护,必须在利用中发展,在发展中融合,传承主体需关注非遗可利用资源以有效利用政策配置,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使非遗获得可持续发展性。根据国家相关精神,下文从创新设计、营销宣传及文化传播3个层面,结合畲族银饰的成功案例来探索二重理性对非遗传承创新的价值。

(一)创新设计层面

生存的艺术,是民间艺术的基本功能[4]。现代化发展导致传统非遗赖以生存的村落减少、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使非遗的原生环境产生改变,导致非遗流变、衰退甚至消亡。如此境况下,畲银品牌A首先从非遗产品创新设计层面着手,成功利用二重理性帮助非遗生存。传统畲族加工的银饰主要分为畲族新娘凤冠、小孩胸牌、手饰、脚饰等。新中国成立前福安有一百余家银饰店铺,但改革开放后随着畲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银饰店铺大部分被城镇金银作坊取代,到21世纪初仅存三五家。针对这一情况,由畲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振兴的畲族银饰品牌A服务客群也从传统畲民扩张到了各民族人民,其产品类别随消费者在各时代的需求也不断调整:1990—2010年,市场对银杯需求量较大,针对市场需求,畲银品牌A推出一系列银材质杯具器皿,利用福安地区电机行业外贸出口的优势出售了大量器皿等产品作为配套礼品,其中部分产品更是作为政府推荐伴手礼、官方产品远销国外。在配饰方面,品牌产品也从传统的帽饰、凤冠升级为戒指和手镯,根据不同宗教消费者需求,图案设计上也推出了八卦及双喜的纹饰;后疫情时代下,随着销售重心向线上转移,品牌目标群体衍生至Z世代,其系列首饰设计也随市场需求进一步创新,更加时尚且注重设计语言的故事性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特定地域历史、人文的记录与反映,但随着时代发展,部分非遗未能与时俱进,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脱节。针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产品开发,传承主体需利用工具理性指导,根据非遗特征、市场需求和当下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保持非遗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根据市场细分理论,从材料、配方、造型、设计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创新,使之满足各消费群体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传承主体为追寻经济效益过度强调工具理性于非遗产品的创新设计易导致非遗同质化、文化独特性被抹平。非遗产品于普通商品而言更应彰显其背后所依存的社会历史文化独特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这需要依靠价值理性的进一步引导。根据非遗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导致部分非遗文化仅适合于“小众型”产品,故非遗产品可尝试向私人定制方向发展。定制产品与流水线生产产品不同之处在于定制产品具有附着于产品上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定制通过象征符号使消费者确认、表现和强化自我身份,满足部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畲银品牌A定制案例《梅花三弄》设计便通过与消费者相关联的梅花定制纹样为产品设计注入情感,其“产品 + 用户”的定制模式在产品实用性的基础上实现了消费者情感交流与个性的满足(如图1)。

(二)营销宣传层面

在当下社媒环境下,在工具理性引导下利用多样的现代媒体对非遗产品进行宣传营销至关重要。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联合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于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的非遗购物节等活动,一定程度扩宽了非遗营销宣传渠道。营销宣传路径的扩宽可促进非遗在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两个方面的提升,但大部分非遗传承人并未意识到传承创新过程中营销宣传路径扩宽的重要性,而畲银品牌A营销宣传渠道的多样性使其在创新传承中获得成功。畲银品牌A的营销宣传渠道除线下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设立门店外,还采用摩点等众筹平台配合微信公众号与视频号直播辅助非遗文化的传播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的多媒介协作,加强非遗产品消费者基础。国家从2010年开始,积极推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保护方式,在此基础上,畲银品牌A采用“传承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公司+专业管理团队”的组合模式,依托线下门店、线上社媒环境、直播平台等渠道,打造多元化销售网络,通过针对各营销渠道专业团队的培养,提升销售服务质量。非遗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需依靠资源整合为核心优势,但依靠非遗传承人或其他非遗传承主体的力量无法支撑起非遗产业化的初步建构。在非遗产品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畲银品牌A引入现代商业合作模式,与外部设计公司、加工厂、专业营销经理人联合,达成优势互补。面对非遗线上传承宣传发展过程中存在原真性流失的挑战,线下门店销售的产品对畲银传统工艺与文化意涵更大程度的保留起到价值理性对原真性保护价值。

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进行营销宣传,要对非遗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与提炼,依据当下消费者文化消费心理的变化,与不同类型文化进行跨界,进行创意设计和研发,成功实现非遗价值的更广泛转化。跨界可帮助各文化表达方式交融互通,通过网络新媒体载体与另一艺术模式联合表达后激起新受众群体关注,加速非遗文化扩张。畲族银饰传承人与“某品牌旗舰店”合作推出产品,借用ip话题及知名度,引发讨论的同时扩张畲族银饰目标消费人群。通过跨界合作,部分欠缺设计能力的非遗传承人更为便捷地走向大众市场,在避免产能、创意不足的缺陷同时发挥传统工艺的艺术属性和商业价值。现代商业途径和合作模式的更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融合下的创新营销宣传途径:传承人应该在国家政策引导与学术界经验指导下勇敢尝试多种营销途径,突破非遗所处地域的局限性,扩宽非遗产品受众群体,使自身非遗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文化传播层面

韦伯在其《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提出西方文化已持续数百年的除魅过程,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那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5]。人们逐渐被“除魅”的境况同样存在于现今中国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发展中。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各文化间的交流,也削弱了民族认同。而民族神话在内的民族文化与价值观作为民族的集体记忆,对民族发展及族群认同存在重要影响,文化认同可加强非遗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回溯,帮助个体身份的建构。故在价值理性引导下的非遗产品更应注重设计中民族文化与价值观传承的体现。凤凰崇拜是畲族文化的体现之一,通过对凤凰造型的文化解读与设计再造可帮助凤凰作为畲族独特的文化基因继续延续:畲银品牌A便在产品设计中融入畲族文化,注重对凤凰崇拜的重塑与再造,品牌推出系列茶具在造型设计上运用了凤凰的各种形象与图案,并用纯银打造,体现畲族银饰的审美特征与凤凰崇拜的文化价值意涵的结合(如图2)。此外,非遗文化的传播应重视对高素质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高校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之一,需将具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非遗文化价值理性为理论研究基础支撑实践教学。畲银传承人走在非遗文化传播传承前列,其积极与各大高校合作,在参与各大高校举办的非遗传承研修研习培训班之余还与各大高校合作开展公共选修课,通过“手作银器手作工坊”等系列“非遗走进生活”课程宣扬畲族文化价值理性。

三、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有机融合的非遗创新传承之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存过程中面临大量现实困境,故非遗保护主体为达成非遗传承目标需对工具性的中介手段加以运用,利用工具理性解决生存难题。但机械固化的、一味逐利的生存模式有扼杀非遗自身原真性的风险,这便需利用价值理性的回归以对本土民族非遗文化进行现代性重构。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有机融合下的非遗创新传承举措需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在非遗产品的创新设计层面,传承主体需从工具理性角度创新产品设计,对非遗进行更有效率的“解码”以适应当代消费需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同时价值理性对非遗的文化价值的关注是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价值理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需根据非遗自身文化生态,通过定制人性化非遗产品等手段,将非遗特有的个性烙印在所处时代的文化产品上进行传承。

其次,在非遗营销宣传上做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融合体现在:根据不同平台优势,进行多渠道宣传营销,通过采用合适的叙事节奏、逻辑顺序表达,实现与消费者的需求共鸣,将非遗与现代消费者现实生活相连结。在非遗生存实践中, 传承主体需依靠工具理性的手段有效性和程序可计算性特征,合理分配和运用社会各界资源,利用跨界与分工合作追求非遗产品生产发展的经济利益最大功效性。但为顺应各平台模式,非遗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遭遇文化流变与同质的挑战,故非遗传承主体需认识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二者断裂和偏颇带来的危害性,整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各自在非遗生存传承中的优势,利用价值理性对其传统价值中合理的“文化基因”加以保护和继承。

最后,在文化传播层面需借助高校力量促进价值理性宣传,并结合非遗设计创新中民族文化与价值观传承来完成。对于非遗传承而言,文化传播为重中之重,而非遗文化如何在爆炸式文化传播中占据一席之地,最重要的还是需注重挖掘、保护非遗文化。这在依靠工具理性手段应用的同时还需注重以非遗价值理性为核心,强调人的主体性与文化的传承,在价值理性基础上有选择地利用工具理性进行创新,实现在文化传播层面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融合。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并无一劳永逸的模式,而是一个不断与生活和时代互动关联的过程。非遗传承创新需利用工具理性, 实现非遗产品的现代化转化;同时也应致力于价值理性下非遗文化精神的传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价值理性应被看作主题,工具理性为手段。如何依靠“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有机融合从战略和措施上提出非遗文化的合理保护及经济价值实现的路径,仍是非遗各传承主体应当大力探索的领域。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银饰畲族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永安“三月三”
高浮雕银饰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银饰变黑如何恢复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