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发热的临床特点分析

2022-07-11 07:58邹俊吴念宁梁翠金蓝健郑艳青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临床特征艾滋病

邹俊 吴念宁 梁翠金 蓝健 郑艳青

[摘要]目的 了解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发热的特点,为早期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住院患者796例,将患者分为单纯组(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和混合组(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伴有其他发热疾病)。将病情特征纳入观察指标,分析比较两组发热特征及临床症状。结果符合观察条件的652例发热患者,单纯组168例、混合组484例。单纯组热程17(13,30)d,混合组热程18(15,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症状中,混合组出虚汗的比例较单纯组高(P<0.05)。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体温特点表现为骤升高热,多为弛张热及不规则热,伴全身症状明显。混合感染热程偏长。

[关键词]艾滋病;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特征;热型

[中图分类号]R512.91;R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22)12-0013-04

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disseminated Talaromyces marneffei,DTM)病以前称为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病,是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晚期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疾病[1-2],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咳嗽、咳痰、脐凹样皮疹、腹腔淋巴结肿大、脾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谷草转氨酶升高[3-7],发热可作为DTM病的首发症状[8]。发热特点一般是传染病诊断的切入点,针对DTM发热特点的归纳分析较为少见,然而具有可鉴别性的临床症状特征是疾病早期诊断的依据。因此,本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我院)的艾滋病合并DTM病患者,总结分析其发热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艾滋病合并DTM病患者。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开展。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1抗HIV-1阳性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认。2DTM病标准:出现全身炎性表现,并于血液、体液、骨髓之一中培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1.2.2发热判断标准1在不同时间(间隔>12h)经过腋温测量2次以上>37.5°C者;2入院前发热通过病史询问判断热程及热型,并有体温监测记录;3先于其他医院就诊者,参考其体温监测记录;4住院过程中,院内连续监测体温>48h;5观察过程中未使用任何抗真菌药物;6入院前24h未服用退热药物;7年龄≥18周岁。1.2.3分组方法本研究将纳入患者分为单纯组和混合组。单纯组为除DTM病外,未发现同时伴有其他发热性疾病的患者,单纯抗TM治疗有效;混合组为同时伴有其他可能导致发热的疾病的患者。对两组患者发热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时,培养阳性而无发热患者不列入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2010和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收集到同期血液、骨髓、体液(胸腔积液)培养出TM796例,符合观察条件705例。不符合观察条件91例(其中发热81例)。不符合观察条件包括无体温监测记录或记录时间不足患者58例、已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过的患者33例。符合观察条件且发热652例,其中单纯组168人、混合组484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混合组合并感染疾病的主要病种:细菌性肺炎317例、细菌败血症61例、结核病182例、非结核分枝杆菌病19例、其他侵袭性真菌病98例、耶氏肺孢子菌肺炎75例、巨细胞病毒感染81例。

2.2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单纯组发热热程为17(13,30)d,混合组为18(15,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余发热特点见表3。仅混合组中出虚汗的比例较单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体温上升方式、发热程度、热型、伴随症状等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TM感染已经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尤其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普遍流行,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9]。艾滋病住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10]。有研究在109例患者

血液样本共分离出病原菌株127株,其中真菌58株(45.67%)、革兰阳性菌44株(34.65%)、革兰阴性菌

25株(19.69%)。以TM、新型隐球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较高[11]。

既往报道艾滋病合并DTM病患者中82%~93%有发热表现[12-13]。TM性肺炎大部分患者也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乏力、消瘦症状[14],甚至临床症状不典型的老年艾滋病合并TM感染患者临床主要表现发热的有96.55%,全身乏力有73.39%,体重下降有75.36%,脐凹样皮疹有26.46%[15]。国内部分研究提示艾滋病合并DTM病患者在非流行区发热的比例为85.10%[16],而在流行区发热的比例达90.00%以上[17-18],与本研究结果相近。既往报道艾滋病合并DTM病发热患者比例不一,也可能是由于判断标准不一所致,本研究血液或骨髓TM培养阳性者,少部分无明顯临床表现,可能是菌血症或潜伏期感染还未明确,无发热而有其他症状者,是先有前驱症状还是体质虚弱无发热反应尚需进一步研究。

從发热起病方式与发热程度看,骤升(61.31%)与高热(74.40%)占多数,超高热也不少见,病情重或进展快可能导致超高热。TM感染在非艾滋病患者中表现为全身多部位化脓性、慢性肉芽肿性或坏死性感染,而在艾滋病患者中易表现为DTM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表现,本研究显示的发热起病方式与发热程度可进一步证实。与一般真菌败血症相同,DTM病热型以弛张热(52.98%)和不规则热(37.50%)为主。

本研究DTM病患者多数有疲乏(66.67%)、纳差(75.60%)、精神不振(57.74%)等发热伴随症状,除考虑为发热常见伴随症状外,消化、血液和网状内皮系统易受DTM病侵犯也是重要原因[3]。近半数患者伴畏寒(49.40%),畏寒也是较常见的伴随症状,畏寒较多而寒战相对较少可能是其发热的一个特点,有报道DTM病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脓肿或浸润,可导致头痛,同时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影响机体反应[19-20],本研究发热伴头痛相对较少

(5.95%),如DTM病患者伴头痛,需注意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可能,TM感染最常见部位是皮肤、肺脏和内皮网状系统,包括骨髓、淋巴结、肝脏和脾脏,中枢神经系统较罕见[20];同样,异常的体温升高也要考虑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可能。

本研究中,两组除热程、出虚汗以外,其余发热特点无明显差异,艾滋病合并DTM病患者免疫低下,多数合并其他疾病,相互影响各自病情判断,且在混合感染中DTM病导致的发热占主要地位。其中热程可作为参考指标之一,热程长短除了与不同病情进展类型相关外[3],还与就诊时间、诊断及时性、并存疾病的干扰相关,热程长的患者需注意排除其他慢性发热疾病。

本研究若能合并血常规、CD4+T淋巴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实验室检查进一步分析其临床特征,对疾病诊断可更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艾滋病合并DTM病患者体温特点表现为骤升、高热,多为弛张热及不规则热,伴全身症状明显。若合并其他细菌、真菌结核等感染时,表现为热程偏长。

[参考文献]

[1]黄绍标,汤卓,兰江,等.晚期艾滋病合并青霉菌病151例临床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5):521-523.

[2]Supparatpinyo K,Khamwan C,Baosoung V,et al.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in southeast Asia[J].Lance(tLondon,England),1994,344(8915):110-113.

[3]吴念宁,黄绍标,谢志满,等.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8):2002-2005.房媛,宋兵,[4]郭彩萍,等.49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传染病信息,2021,34(5):426-428,433.

[5]陈兴.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187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1):17-21.

[6]杨丹丹,张桂仙,赵自屹,等.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0,15(5):497-502.

[7]肖寒,张利霞,蒋远洪,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外周血白细胞及骨髓形态学改变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荟萃杂志,2008(3):197-198.

[8]N. Vanittanakom,C. R. Cooper,M. C. Fisher,et  al.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and  recent  advances  in  the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spects[J].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2006,19(1):95-110.

[9]郑祎,王辉.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诊治临床研究进展[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1,6(2):151-154.

[10]班立芳,赵鲜丽,孔庆飞,等.医院艾滋病住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及影响因素[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1,20(5):397-402.

[11]秦玉国,李洋,陈慧,等.艾滋病合并血液感染的病原体分布、耐药性及预后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1,20(4):595-598.

[12] Bulterys PL,Le Thuy,Quang Vo Minh,et al. Environmental predictors and incubation period of AIDS-associ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in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13,56(9):1273-1279.

[13] Kawila R,Chaiwarith R,Supparatpinyo K.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penicilliosis marneffei among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HIV infection in Northern Thailand: a retrospective study[J].BMC Infectious Diseases,2013,13(1):464.

[14]覃亚勤.3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肺炎的临床特征[J].中国真菌学杂志,2020,15(5):293-295.

[15]班华山,覃江龙,廖柏明,等.老年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J].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73-76.

[16] Zheng JD,Gui X,Cao Q,et al.A Clinical Study of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ssoci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from a Non-Endemic Area in China[J].PLoS ONE,2015,10(6):1-13.

[17] Wang YF,Xu HF,Han ZG,et al.Serological surveillance for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in HIV- infected patients during 2004-2011 in Guangzhou, China[J].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2015, 21(5):484-489.

[18] Qi T,Zhang R,Shen Y,et al.Etiolog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229 cases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among Chinese HIV/AIDS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cross- sectional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2016,35(11): 1767-1770.

[19]劉桂红,顾莹莹,姜桔红.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1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28(5):573-575.

[20]覃江龙,吴念宁,梁纲.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1例[J].中国热带医学,2018,18(4):410-412.

(收稿日期:2021-11-30)

猜你喜欢
临床特征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特征的关系
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临床特征及早期治疗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