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法”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型疗效及对胃肠激素的影响

2022-07-21 14:24张丽丽李婉如刘梦欢赵志幸任文静孔晓琳贾军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流性食管炎西药

张丽丽,李婉如,刘梦欢,李 卉,赵志幸,任文静,孔晓琳,贾军峰

(邯郸市中医院,河北 邯郸 05600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胃和食管之间的屏障功能失衡,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甚至下咽部。如果该病不及时治疗,患者会出现食管狭窄、溃疡甚至Barrett食管等多种并发症,从而导致巨大的心理、经济负担[1-2]。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轻中度的GERD,反流和烧心是患者的典型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4]。质子泵抑制剂(PPI)、抗酸剂或组胺受体拮抗剂等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药物,其中PPI是首选,但PPI治疗具有易复发、长期使用有明显不良反应等局限性[5-6]。因此,为了寻求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采用包括中医药在内的替代方法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且研究显示针药结合治疗疗效较好[7]。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了中医“和法”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型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胃肠激素的影响,探讨综合治疗的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参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8],并根据临床体征、经内镜检查等确诊。②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属于肝胃不和型:主症为烧心、反酸、脘胁胀闷疼痛、嗳气;次症为呃逆、呕吐、咽部异物感、急躁易怒、烦热、胃脘痛、大便秘结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西医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②年龄30~75岁;③入组前3周未服用抑酸剂和促动力药;④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①胃镜下伴有消化道出血或肠上皮化生者;②对研究药物过敏者;③有结缔组织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者;④对内镜检查不耐受者;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⑥严重出血性疾病者;⑦不能配合治疗或资料不全者。

1.4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0月于邯郸市中医院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型患者87例,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32~75(52.4±4.5)岁;病程0.5~6.0(3.41±1.14)年;Los Angeles分级:A级11例,B级9例,C级5例,D级4例。西药+中药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35~75(54.5±5.2)岁;病程0.5~6.2(3.68±2.40)年;Los Angeles分级:A级12例,B级10例,C级4例,D级3例。西药+中药+针刺组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30~72(53.3±3.5)岁;病程0.5~6.0(3.44±2.22)年;Los Angeles分级:A级10例,B级11例,C级6例,D级2例。3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及相关伦理要求。

1.5治疗方法 ①西药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海口奇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393,规格:20 mg/粒,1粒/次,1次/d)+多潘立酮片(黑龙江诺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84577,规格:10 mg/片,1片/次,3次/d)口服。②西药+中药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半夏(洗)12 g,黄芩、干姜、人参各9 g,黄连3 g,大枣4枚,炙甘草9 g。肝郁气滞偏重者去党参,加香附15 g、佛手10 g;脾虚偏重者加苍术、佩兰各10 g;痰热较甚者去干姜,加竹茹10 g、陈皮5 g。1剂/d,水煎200 mL,早晚空腹温服。③西药+中药+针刺组在西药+中药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取穴:心俞、督俞、胃俞、脾俞、膻中、足三里、中脘穴、三阴交;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气血不足者加脾俞、气海、膈俞;瘀血阻络者加内关、膈俞;痰浊上扰者加丰隆、中脘、足三里。参考《针灸标准化工作手册》[10]进行操作,患者右卧位,以上诸穴针刺得气后留针20min,其间行针1次。每日1次,每周3次。3组疗程均为8周。

1.6观察指标

1.6.1中医症状积分 参照文献[9],于治疗前后根据主、次症轻重计分,主症计为0分(无)、2分(轻)、4分(中)、6分(重),次症计为0分(无)、1分(轻)、2分(中)、3分(重),各项积分之和即为总积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重。

1.6.2血清胃肠激素指标水平 治疗前后取3组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

1.6.3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GERD-HRQL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由药物疗效、症状(烧心、吞咽)改善、健康状况等项目组成,评分范围在0~5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差[11]。

1.6.4临床疗效 治疗8周后,参考文献[9]结合胃镜检查制定疗效评定标准评估3组疗效。临床控制:症状基本消失,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恢复正常,中医症状积分减少>90%;显效:症状显著改善,食管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或仅呈点状或条状发红,中医症状积分减少>70%~90%;有效:症状减轻,食管黏膜呈点状或条状发红,有部分融合现象,中医症状积分减少30%~70%;无效:症状、食管黏膜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中医症状积分减少<30%。

1.6.5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统计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6复发情况 3组患者停药后6个月随访其症状变化,记录患者复发情况。

2 结 果

2.13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西药+中药+针刺组显著低于其他2组(P均<0.05)。见表1。

表1 3组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型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2.23组治疗前后血清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后3组患者GAS、MTL水平均显著增高(P均<0.05),且西药+中药+针刺组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均<0.05)。见表2。

表2 3组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2.33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3组患者GERD-HRQL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西药+中药+针刺组均显著低于其他2组(P均<0.05)。见表3。

表3 3组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型患者治疗前后GERD-HRQL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43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西药+中药+针刺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均<0.05)。见表4。

表4 3组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型患者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53组安全性比较 3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2.63组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随访6个月,西药组复发率为25.0%(5/20),西药+中药组为14.3%(3/21),西药+中药+针刺组为3.7%(1/27),西药+中药+针刺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2组(P均<0.05)。

3 讨 论

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复杂,胃肠激素分泌异常与该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GAS主要由G细胞分泌,其可促进胃窦、胃体及幽门括约肌收缩,增加胃肠蠕动;MTL在消化间期主要由十二指肠中的 M 细胞产生,促进迁移运动复合体的Ⅲ期活动和胃收缩,可增加食管括约肌压力,加速胃排空[12-13],故调节二者分泌可能有助于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的预后。PPI是目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治疗药物,但高达40%接受PPI治疗的患者仍有反流症状,且停药后复发率高[14]。因此,寻找更合理、更有效、不良反应更小的治疗药物或补充替代方法尤为重要。

反流性食管炎可归属于中医“胃脘痛”“吐酸”“嘈杂”等范畴,多因肝胃不和、寒热错杂所致,治则应以调理肝脾胃、和胃降逆为主[15]。中医“和法”属于五治法之一,即以和解、调和或缓和等为主治疗疾病的方法[16]。《伤寒明理论》:“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即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中医“和法”(和解剂)中具有代表性的药方,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17]。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为君药。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化饮为臣药;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显著,与半夏、干姜配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18]。郭震浪等[19]Meta分析发现,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综合疗效、胃镜下疗效均较好,复发率低。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等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对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抑制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凋亡,发挥胃黏膜抗应激性损伤,进而保护胃肠道黏膜作用有关[20]。

针刺疗法在我国应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已有数千年历史,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是治疗胃肠疾病最常用的穴位[21]。研究发现,针刺疗法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促进胃肠蠕动,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松弛的食管下括约肌;还可通过调节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促进胃肠蠕动,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胃肠激素、肠道神经系统等影响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22-23]。贾剑南等[24]研究表明,针药结合在改善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消化道症状、控制复发方面具有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西药+中药+针刺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GERD-HRQL评分及随访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其他组,GAS、MTL水平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提示中医“和法”结合针刺疗法可更有效地缓解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综合疗法发挥上述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GAS、MTL水平,从而改善胃肠功能有关。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流性食管炎西药
是不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5例临床疗效观察
护理干预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莫沙必利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分析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与西药联用注意事项
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返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8例——附西药治疗52例对照
祝您健康处方(8)烧心、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