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编办综合应用平台推动机构编制管理数字化转型

2022-07-25 09:48宁波市委编办
中国机构编制 2022年6期
关键词:机构编制台账协同

●宁波市委编办

编者按:

近年来,宁波市按照浙江省委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有效运用数字思维、数字手段,推动机构编制管理、基层管理体制、执法监管、疫情防控等领域的变革重塑。本期地方改革实践专栏介绍宁波市在以上方面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宁波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论述,抢抓数字化改革发展机遇,聚焦数源集成、业务协同、管理智能,全力打造数字编办综合应用平台,推进数据信息从“单一”到“集成”转变,业务办理从“多门”到“一窗”转变,资源配置从“粗放”到“精准”转变,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全流程管理中的“源头”和基础性作用,推动机构编制管理转型升级。

一、向数源要效能,建立机构编制“数据心脏”

强化数字编办综合应用平台数据汇集、融合及应用创新,形成自有平台数据库“造血”“输血”“受血”闭环,为全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提供机构编制基础数据,有效发挥数据“源头”作用。

一是“造血”,汇聚核心数据资源。以机构编制数据标准化为牵引,构建统一的数据、操作、管理、服务和安全规范,对应制定涵盖机构、人员、用户、数据“四位一体”管理架构。目前,数字编办综合应用平台已建立14个一级模块、42个二级模块,涵盖行政机构基础信息45项、台账信息83项、人员信息46项,事业单位基础信息47项、台账信息75项、人员信息63项,编外人员信息13项。据统计,全市已累计归集涉及机构、人员、用户、台账等数据900多万条,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机构编制核心数据库。

二是“受血”,广泛吸纳外部数据。强化与组织、公安、人社、公积金等部门的业务数据交换,推进数字编办综合应用平台与统发工资、养老保险、公积金等系统业务交互,实现存量数据定期比对校正、增量数据实时同步。在此基础上,依托全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主动获取“资源池”数据,加强对关联数据的采集、吸收和优化,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数据的质量和体量。比如,通过调入人社系统的人员岗位信息、公安系统人像数据等,有效破解以往数据来源单一、更新不及时、指标不完善等问题,实现人员信息调取“实时化”“立体化”,为机构编制精准调控、质效评估、辅助决策等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

三是“输血”,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着力破解“信息孤岛”“数据壁垒”,建立标准化数据目录和数据交换体系,建立数字编办综合应用平台与公务员管理、干部管理、统发工资、公积金、财政预决算等系统的数据供给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政务数据资源信息联通、数据共享,积极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共建共用,全面提升数据应用价值。比如,将涵盖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近4700家行政事业单位的17.3万实有人员信息数据作为机关事业人员“一件事”改革平台的基础数据库,为全市机关事业人员工资办理、社保缴纳、住房公积金发放等提供准确、唯一的数据来源,实现机构编制数据的有效“输出”和价值“变现”。

二、以服务促联动,发挥协同管理支撑作用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树立“以服务促联动”理念,开发个性化场景应用,强化业务协同联动,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一是强化内部协同。围绕机构编制部门日常业务搭建场景化应用,实现机构编制业务全流程“线上”审批。比如,办事部门(单位)按程序完成对机构编制事项的动议、论证等工作后,即可通过管理平台提交申请及附件,机构编制部门通过“线上”初审、评估分析、合规性审查等程序后,以电子公文反馈,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同时,个性化设计周转编制使用申请、审核批准、进人用编、减员回收的平台自主判断功能,实现线上全闭环自动运行,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模式“核编容易、收编难”等问题。

二是强化横向协同。突出机构编制部门的源头把关作用,建立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网上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将机构编制管理贯穿用编用职、人员录用、工资审批、经费核拨、社会保险等各个环节,做到业务办理网上申请、审批数据网上运行、申请事项网上留痕、办理流程网上追踪。同时,不断适应协同部门的应用场景需求,配套设计相关用户场景功能,实现机构编制管理与干部人才管理、财政预算管理等的融合与统一。比如,为组织部门定制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红黄绿“三色灯”监视应用场景,直观展示全市年轻干部队伍现状,有效发挥平台功能模块化、可订制化功能。

三是强化纵向协同。积极适应机构编制管理平台建设发展新形势,主动保持平台与省系统、中央系统的无缝对接、有效融合,持续改进平台数据对接功能设计。同时,积极回应基层管理诉求,持续完善县级用户端场景应用设计,提供个性化定制应用场景。比如,为县(市、区)定制开发编外用工管理场景、年度重要事项报告“线上”端口等,拓展丰富平台应用功能,发挥平台存量数据作用,有效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基层减负。

三、用算力换人力,打造智慧监管创新模式

拓展机构编制数据分析功能,挖潜数据价值,推动管理模式创新,实现科学决策、动态管理、精准供给。

一是建立机构编制“评估模块”。构建“历史镜像”“自动化查询”“报表管理”三大功能,分类保存任意时间节点数据,建立专项核查数据电子档案,实现历史可溯、实时比对、按需调用。同时,建立机构编制质效线上评估模块,开发部署单位自评、定量评价、定性分析等评估场景,持续加强对机构编制内部数据分析应用,并结合评估结果应用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打破编制“有支无收”常规管理,构建有增有减管理生态,逐步形成空编集中管理、用编事先评估、事项在线审核的动态管理模式。

二是推行决策辅助“可视工程”。推进平台数据可视化建设,加强对全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态势的分析和潜在风险研判,形成机构编制全景图,并开发集查询、统计、分析、显示为一体的辅助决策功能,及时将年度统计数据分析、年度评估、各类台账管理等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情况向编委领导报告,为重要决策提供参考。近年来,通过动态监测编制增减情况,累计驳回任务不饱和单位用编申请456份,收回事业编制2275名,整合、撤销事业单位175家,在控编减编方面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盘活机构编制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为更高层次的管活畅通了渠道、提供了抓手。

三是推进机构编制“智慧监管”。积极推动机构编制“线上督查”,开发异常信息动态监测功能模块,构筑线上“防火墙”,建立机构设置、用编用职、人员出入编等机构编制事项办理关键环节监测点,密切跟踪人员变化情况,切实将监管嵌入机构编制管理全流程。同时,建立问题台账管理和整改督办数字化管理模块,开发含问题发现、问题认定、问题分发、问题督办、问题整改、问题销号等环节的线上查改场景,实现机构编制问题多维、高效、闭环、查改一体的数字化监管,科学打造监督管理闭环链条。

猜你喜欢
机构编制台账协同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释 义
叶立东:村支书的“新台账”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释义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工作落实,一本台账起什么作用?
靖边规范基层党建工作台账
网通政务新浪潮 共话机构编制新未来
——2017年第一期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专项培训班(领导力班)顺利举办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