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在胰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7-30 06:05蒋月超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4期
关键词:根治性胰腺癌胰腺

蒋月超

胰腺癌是胆道系统中的常见病,属于一种恶性肿瘤,患者发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往往难以得到重视,发现时多已为晚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此疾病的恶性程度较高,患者很容易发生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5 年生存率仅仅为5.00%~20.00%。临床通常采用外科根治性切除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一定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逐渐推进,腹腔镜技术逐渐开始在医学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腹腔镜在胰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受到越多人的关注。据相关研究显示,针对早期胰腺癌患者来说,应用腹腔镜技术可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安全性,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临床应用意义显著[1,2]。本研究基于此,以本院2018 年1 月~2021 年6 月接收的90 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45 例患者应用腹腔镜下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进行治疗,对其临床应用效果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1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 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 例。研究组中,男22 例,女23 例;年龄最大77 岁,最小48 岁,平均年龄(60.35±3.55)岁。对照组中,男21 例,女24 例;年龄最大78 岁,最小47 岁,平均年龄(60.38±3.4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医院批准开展。

纳入标准:患者均在病理结果下诊断为胰腺癌;患者均未接受过化疗等治疗干预;患者无手术禁忌证,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均明确此次研究过程,并同意参与配合[3]。排除标准[4]:患者手术过程中因出现肿瘤转移和血管侵犯等问题采用姑息性切除方法;患者无法耐受胆囊切除术;患者存在精神病史;患者合并其他重大疾病;患者配合依从性差,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术前均给予患者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生化指标、凝血指标等,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针对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为可疑胆囊占位或出现肿瘤标志物合并升高情况时需要对患者展开进一步检查,给予腹部增强CT 或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便明确患者的病变性质、病变位置、浸润深度以及是否有肝脏受累、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等情况。针对存在梗阻性黄疸患者,需要给予患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评估胆道梗阻情况,如果有必要,可在术前给予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进行有效处理。对术前怀疑存在远处转移患者给予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结合术前超声结果、增强CT 或MRI 检查结果明确患者的胰腺癌分期。

1.2.2 研究组 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采用五孔法进行布孔,针对存在胆肠吻合问题或需要接受大范围肝切除的患者需要应用六孔法。布孔完成后,在孔内放置腹腔镜,并借助腹腔镜对患者的腹腔情况进行观察,在发现患者存在腹腔播散情况时终止手术。①针对Tis 期和T1a期患者给予单纯胰腺癌切除术,手术过程中避免使用齿钳夹持胰腺,必要时可将与胰腺相连接的组织进行切除,以保证手术实施的有效性。②针对T1b~T2期患者给予胰腺连同肝脏一同切除,或将肝脏的4b、5 段切除,并对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③针对T3期患者,需要在将胰腺切除的同时连同肝脏4b、5 段切除,或给予半肝切除及N2淋巴结清扫。④针对T4期患者,手术切除中需要先对患者展开严密的术前评估,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器官的远处转移,在患者能够达到RO 切除时可以为患者展开扩大根治性切除术。在具体切除过程中,需要应用超声刀、超声吸引装置(CUSA)等切断肝实质,随后给予荧光导航,观察和明确肝切除边界情况,并采用Pringle 法阻断患者肝门。手术过程中需要将切下的胰腺组织和肝组织等送检,进行快速病理学检查,并根据患者具体胰腺切除边缘情况确定是否需要给予进一步的肝外胆管切除术和重建术。

1.2.3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开腹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手术实施过程中需要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具体需要给予患者手术切除和淋巴结清扫。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满意度。

1.3.1 手术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疼痛评分等。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判定,评分最高10 分,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0 分为不痛。评分越高,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5]。

1.3.2 术后并发症 主要包括胆瘘、腹腔出血和腹腔感染等。

1.3.3 治疗满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判定,包括治疗方案合理性、治疗费用接受程度和治疗效果等。问卷满分为100 分,分数由患者答问卷得出,医护人员对问卷进行整理,其中,分数>80 分为非常满意;分数60~80 分为满意;分数<60 分为不满意[6]。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2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满意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胰腺癌发病初期较为隐匿,疾病恶性程度较高,患者的术后预后效果较差,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对胰腺癌患者主要采用根治性切除术进行治疗,但是传统的根治性切除术主要是开腹手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大[7]。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将此技术应用到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中,可减少患者的创伤,临床应用效果显著[8]。但是此方法在胰腺癌的临床治疗中还需要进行不断探索。

以往腹腔镜技术在胰腺癌患者中的应用较少,主要是因为临床不明确腹腔镜下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根治术,能够达到满意的切除效果,保证切除范围,是否可进行淋巴结清扫等[9,10]。但是随着腹腔镜技术在肝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及胃癌根治术中的不断应用,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切除已经不再是一个挑战。通常情况下,淋巴清扫范围是胰腺癌外科手术所关注的重点内容,目前主要对T1b和T2期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淋巴结和肝总动脉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对T3期进行进一步的淋巴结清扫,包括胰头部和腹腔动脉周围的淋巴结[11-13]。而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可在彻底清除患者病灶组织的同时,满足所需清扫的淋巴结范围[14]。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进行比较时,腹腔镜下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同样存在学习曲线。针对Tis~T1a期患者来说,临床认为单纯的胰腺切除术便可达到根治性目的[15]。而针对T1b期及以上的胰腺癌患者来说,腹腔镜下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还存在一定的争议,需要具备一定的手术技术储备和病例积累。从本院工作经验来看,建议在工作开展初期尽量选择早期胰腺癌患者进行该手术治疗,以便于积累工作经验,对手术流程进行规范处理,随后逐渐过渡到中期或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治疗中[16-18]。同时,在开展腹腔镜下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时需要尽量选择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19]。

本研究以本院接收的90 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严格遵循手术操作原则,分别将常规开腹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进行应用,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265.45±20.34)min 短于对照组的(291.34±22.34)min,术中出血量(150.34±13.23)ml 少于对照组的(450.45±23.34)ml,术后住院时间(10.22±2.23)d 短于对照组的(15.49±3.23)d,疼痛评分(4.34±0.34)分低于对照组的(6.55±0.9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11%低于对照组的28.89%,治疗总满意率97.78%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腹腔镜下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对促进胰腺癌患者恢复更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与常规开腹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相比,胰腺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进行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根治性胰腺癌胰腺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吸烟会让胰腺癌发病提前10年
不同检查方式对胰腺损伤的诊疗价值
《中华胰腺病杂志》稿约
膀胱癌患者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对患者并发症发生与术后肠道恢复时间的影响
胰腺超声检查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根治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