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对C 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2022-07-30 06:05李晶贾梅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丁苯氯吡格雷

李晶 贾梅霞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卒中类型,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主要与脑内低灌注及侧支循环代偿欠佳等因素有关[1]。病发后患者会出现偏瘫、失语、认知障碍、肢体麻木等功能障碍,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近年来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逐年攀升,且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2]。因此,针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也就成为了现阶段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而本次主要就丁苯酞、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展开研究,以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并最终惠及广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2021 年5 月在本院住院的106 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53 例。A组男女比例28∶25;年龄48~76 岁,平均年龄(62.71±3.66)岁;其中16 例伴有高血压、11 例伴有2 型糖尿病、10 例伴有高脂血症、10 例伴有冠心病、6 例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卒中史18 例。B组男女比例27∶26;年龄47~77 岁,平均年龄(62.84±3.79)岁;其中15 例伴有高血压、12 例伴有2 型糖尿病、11 例伴有高脂血症、10 例伴有冠心病、5 例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卒中史20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签署知情文件;②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检查除外脑出血;③发病72 h 内;④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性加重;⑤无严重并发症;⑥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②合并恶性肿瘤;③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④合并药敏史;⑤有颅脑外伤史或颅内出血史,且近期有明显出血倾向;⑥中途退出研究。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给予氯吡格雷(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75 mg/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规格100 mg)口服治疗,均为1 次/d,1 片/次。同时均予以患者常规他汀类药物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25 mg∶0.9 g)静脉滴注治疗,2次/d,100 ml/次。两组均持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CRP 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①治疗前及治疗后1、2 周,均抽取清晨空腹血5 ml 应用免疫比浊法检验CRP 水平。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采用NIHSS评分进行评估,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ADL 评分进行评估,评分越高代表患者越不依赖护理人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④统计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胃部不适。⑤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参照NIHSS 评估疗效[4],NIHSS 评分减少≥90%为基本痊愈,减少70%~89%为显著进步,减少30%~69%为进步,减少<30%为无变化,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34%,高于A组的81.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 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CRP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周,B组患者CRP 水平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 水平对比(,mg/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 水平对比(,mg/L)

注:与A组对比,a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A组,ADL 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ADL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ADL 评分对比(,分)

注:与A组治疗后对比,aP<0.05

2.4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治疗过程中,A组患者发生ALT 升高、胃部不适各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5%(4/53);B组患者发生ALT 升高1 例、胃部不适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6%(3/53)。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阶段针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5,6],而丁苯酞、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作为治疗该疾病的常用药,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34%,高于A组的81.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周,B组患者CRP 水平分别为(16.79±1.81)、(8.71±0.68)mg/L,显著低于A组的(17.84±1.97)、(12.34±1.79)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A组,ADL 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丁苯酞、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联合应用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可以作为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方案之一[7,8]。然而氯吡格雷本身是没有活性的物质,在体内需要通过代谢为活性产物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因此其药效与人体内的代谢酶相关,且作用时间比较长。阿司匹林是血栓素A2抑制剂,与氯吡格雷都属于抗血小板药物,都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阿司匹林通过花生四烯酸途径来使血小板功能减弱,进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9]。但是阿司匹林在发挥重要药理机制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可能造成胃肠道的黏膜损伤,并且由于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可能导致出血事件的风险增加。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相比,其安全性更好,对胃肠道的刺激要少一些,临床出血发生几率也相对较小[10]。因此,在临床上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提升抗栓作用。丁苯酞为神经保护药物,主要作用是保护线粒体功能,其可抑制谷氨酸释放及花生四烯酸生成,清除氧自由基,提升抗氧化酶活性及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水平,从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同时丁苯酞也可以改善脑代谢,对于脑神经细胞的损伤具有促进恢复的功效,可有效改善脑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11]。但是丁苯酞在使用过程中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转氨酶升高,而停药后转氨酶可以恢复正常,因此应用安全性也相对较高。将三者共同应用到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既可以发挥出高效的抗栓作用,同时还可以对脑组织进行保护,并促进局部循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此外在三者的共同应用下还可以显著降低CRP 水平,CRP 增高意味着人体内发生异常改变,有可能是感染的原因所导致,也有可能是非感染性的原因所导致,而症状消除后其含量则在1 周左右会下降至正常[12]。因此CRP 水平能够反映脑组织缺血梗死后的急性炎症反应,故可以作为评估病情活动和监测治疗效果的指标。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RP 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显著提升疾病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丁苯氯吡格雷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吃氯吡格雷最好测下基因
丁苯草酮原药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性探究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