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色电影科学内涵与发展历程

2022-08-01 02:41丛明坤
传媒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长津湖红色

丛明坤

一、红色电影界定

红色电影是具有中国国情的一种独特电影现象。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在文艺上百家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后,我国更是涌现了一大批红色经典作品,其中红色经典电影更是层出不穷,如《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红色娘子军》《南征北战》等。红色经典电影在中国人民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电影又迎来了新一轮红色电影潮,如《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红海行动》等,这些红色电影在影片质量、影院排片率、票房等都创下了历史新高。可以说,红色电影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

(一)主旋律电影与红色电影

在中国众多电影作品中,主旋律电影与红色电影的相关概念往往有所重叠,目前学界对电影作品作研究讨论时,容易将主旋律电影与红色电影的内涵进行混淆。因此,在研究红色电影内涵的同时,有必要厘清主旋律电影与红色电影之间的关系及其内涵,以此来对红色电影做出科学的界定。

中国主旋律电影最初被定义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和表现党和军队光荣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1]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这一思想。红色电影则专指能够体现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思想风貌,集中反映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和平年代中华民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创新精神的独特影片。

因此,主旋律电影包含在主流电影里,从属于主流电影。而红色电影又包含在主旋律电影中,从属于主旋律电影。

(二)广义的红色电影与狭义的红色电影

关于红色电影的界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理解的红色电影,指反映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奋斗精神的影片。从广义上看,红色影视文化是通过特定的历史史实、人物为故事题材,以革命活动为主要载体,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反映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达到教育和引导新时代社会群体,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觉悟、道德素质为目的特有文化。

另一种是狭义理解的红色电影,指反映中国共产党先进革命传统以及以弘扬共产主义为题材的影片。将红色影视界定为中国共产党无数党员为建立新中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以勇于牺牲、团结无畏的精神品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建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与奋斗的影视作品。

本文将从狭义的角度来界定红色电影的内涵,由此更好地把握红色电影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加具体地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红色电影中的精神表达,便于对红色电影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传扬作用进一步的探究。

二、红色电影基本类型

当前我国不断出涌现愈发精良的红色电影,其中影片的类型复杂多样,通过对红色影片基本类型的划分,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影片故事内容。本文中对于红色电影的基本类型划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依据呈现主体内容划分、依据作品讲述方式划分、依据作品内容时期划分。

(一)以呈现主体内容划分

红色电影以呈现主体内容划分可以分为:以讲述英雄领袖为主的红色电影、以讲述人民群体为主的红色电影,以小人物为主的红色电影。

讲述英雄领袖为主的红色电影是指影片的主人公为时代领袖或英雄人物,通过讲述英雄领袖的伟大事迹,以此更深刻地感受英雄们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品质。《董存瑞》《建国大业》《雷锋》《1921》等都是讲述英雄领袖为主的红色电影典型代表作品。

讲述人民群众为主的红色电影是指影片的内容是以某一地域人民群体或英雄集体为主人公。其主人公多为军人、医护、警察群体或普通百姓群众,但都在某一历史事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烈火英雄》《智取威虎山》《长津湖》《沂蒙六姐妹》等,都是通过对群体的英雄事迹呈现,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以小人物为主的红色电影是指透过对单个普通群众生活的窥探,以小见大,展现在中国人民群众身上所具有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表达方式是近几年红色电影的一种创新表达。将观众直接带入到影片当中,于是更容易接受影片中的内容和思想。其中典型代表作用有:《乘风》《鸭先知》《少年行》《北京好人》《神笔马亮》等。

(二)以作品讲述方式划分

红色电影以作品讲述方式划分可以分为:革命历史电影、传记人物电影、红色商业影片。

革命历史电影如《开国大典》《长征》《长津湖》等,通过讲述革命历史事件来凸显出先辈们的卓越才能、艰苦奋斗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思想。传记人物电影如《毛泽东》《周恩来》《孔繁森》等,通过对模范人物的传记讲述,再现英雄人物的伟大品质来感染观众。红色商业影片如《智取威虎山》《战狼》《悬崖之上》等,影片采用西方的拍摄手法和艺术加工处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迹和其中蕴含的红色思想。近年来,红色商业影片深受观众的喜爱,呈现出高质量、高票房、高好评的“三高”热潮。

(三)以作品内容时期划分

红色电影以作品内容时期划分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

根据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历史,红色电影可以通过不同时期来作为划分依据。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电影主要有:《1921》《建党伟业》等;讲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红色电影主要有:《建国大业》《焦裕禄》《诗》等;讲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红色电影主要有:《春天的马拉松》《大路朝天》《热土》等;讲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红色电影主要有:《回乡之路》《一个不落》《天地之间》等。

三、新时代红色电影的表达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电影行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步棋,也随之有着新的表达特征。主要表现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下影片叙事方式的转变、利用现实主义美学将爱国主义与群众意识相呼应、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热点营销策略。

(一)供给侧改革影响下影片叙事策略转变

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悄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就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来看,伴随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短视频”快消时代的来临,对影视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文化振兴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影片的呼声也愈发震耳。

在这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也展开了自我革新。影片的叙事上也产生了与传统红色电影不同的颠覆性变化。传统的红色电影力求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极尽丰满,给予“牺牲者”放大式的渲染。而新时代下的红色电影克服了以往正面人物“高大上”、反面人物无恶不作的描写,在塑造人物时,更加注重对个性的刻画。如果说新时代红色电影刻画得有血有肉的“人”,那么以往的经典红色电影更倾向于刻画的是“神”。传统的红色电影基本原则是其蕴含着统一性和集体性,这和当代观众追求个性的表达有一定距离感。当前红色电影更注重贴近个人真实情感,善于用个人情感来烘托国家的尊严。这种叙事策略的转变是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提高的必然响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二)爱国主义与群众意识呼应

红色电影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重要传播途径,也是影视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红色电影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爱国主义。以往的传统红色电影对于爱国主义的描绘都是直接的强调,透过影片的台词和镜头不断地提示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这样的做法使得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和国家的意志完全一致,但近乎口号式的说教在影片中不断重复,使影片产生了教条性。这也是以往传统红色影片票房低迷、热度不高的主要原因。而在近期上映的红色电影中,我们会发现其中爱国主义并未被反复提及,而是渗透在影片中每个人的情感和行动之中,这种自然贴近生活的表达柔性地向观众表达主人公的价值观,从而使得影片中主人公的信念与观众的自我意识相呼应甚至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曾提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⑤而社会效益则应是群众意识的体现,通过现实主义美学的塑造,现代红色电影能够在传扬爱国主义的同时,与当前的群众意识相吻合。在一系列好莱坞大片向青少年灌输大量美式超级英雄价值观时,观众们更加期待看到贴合中国群众意识并且符合中国人价值和认识的红色电影上映。在国民意识不断提高的新时代下,将爱国主义与群众意识相呼应已然成为红色电影制作过程中必要考虑的一点。

(三)互联网新媒体宣传即时性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科技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全面普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对于电影行业的传播发挥得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短视频传播量、话题的点击率、影片评分机制、热点词搜索量已经成为电影传播程度的指标,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也促使着电影行业自身创作、发行、推广的变革。

电影《长津湖》就是利用“互联网+”打造自身影响力的典型代表作品,《长津湖》在宣发时期就通过大量新媒体途径来进行推广,如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预告短视频或电影片段,在微博热点话题中不断更新影片相关故事,豆瓣电影评分高达7.6,许多观众甚至自发成为“自来水”加入到了宣传《长津湖》影片当中。截至目前,电影《长津湖》以约57亿的票房成绩,位列国内2021年度票房第一,也成为了目前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影片。也是因为这部影片,让不少年轻观众了解了长津湖战役的历史,对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退伍老兵也有了高涨的关注度和崇敬之感。通过互联网作为营销渠道,利用影片本身的高质量和号召力,在隐性中增加了观众对红色电影的关注度,从层出不穷的热点话题中增加了社会对红色电影的舆论热度,从而更多地吸引观众,加大了红色电影的渗透力与传播力度。

图1 截至目前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

四、红色电影的发展过程

随着时代变迁,我国历史任务和社会矛盾也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红色电影创作的叙事手法、主题等方面都不断地产生自我革新。红色电影担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担,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时间里,红色电影也经历着不断地发展、变迁与演化过程。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今在我国已有七十年的历史。事实上,中国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才有了“红色电影”这样的概念,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一批批反映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光辉事迹的影片不断涌现,如《闪闪的红星》《地道战》《林海雪原》等经典红色电影受到了热烈好评。

目前社会广泛认为,我国第一部红色电影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2年拍摄的电影《南征北战》,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讲述历史事件为主的战争影片。电影讲述的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发起对苏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这部影片实际上综合了多部战争,将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鲁南苏北一带的许多战役以艺术性的手法综合在了一起。其中,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带领下撤退到鲁南后,与陈毅领导的山东野战军共同发起了鲁南战役。影片着力表现毛泽东同志在战役中“大踏步前进,大踏步退后”的伟大思想,从而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部电影随后引起了粟裕将军注意,粟裕将军是电影中主要讲述的军人形象,也是苏北七战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主要指挥者,对山东解放区和老区百姓感情极深。粟裕将军于是专门为主创人员讲述了在华东战场上作战的具体细节。电影在1952年的建军节上映,随即便受到了全国观众的热烈追捧,影视剧照甚至还刊登在了当年不少杂志封面当中。

图2 电影《南征北战》海报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色电影反映出的是这一时代特有的主题,在这些经典红色影片中,讲述的内容多以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电影表达的是对英雄们的无比崇敬与赞美。同时可以看出,在计划经济这一背景下,这些红色经典电影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例如电影通常采用公式化、单线条的拍摄手法,忽视了其中艺术表达。但毫无疑问的是,红色经典电影是值得我们珍惜和学习的,它塑造了一批批符合无产阶级大众审美的英雄形象。红色经典电影反映出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无比向往以及劳动人民高尚的人性之美,展示出中华民族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已经深深沉淀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改革开放后的红色电影

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影行业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进行自我革新。在经历了60年代文革时期文艺作品的缺失、70年代文艺作品复苏等多次起伏变化后,红色电影在一段时期以主旋律影片的形式再度掀起热潮。1987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倡导主旋律的同时,也强调“坚持多样化”。《西安事变》《台儿庄战役》《大决战》等红色电影,不但在艺术手法上推陈出新,在叙事内容上也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历史事件不仅带有客观陈述还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空间。这一时期的红色电影不仅有对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的缅怀,还考虑到观众个人的观感和情绪,将电影作品结合了观众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创造了既符合作品本身的精神内涵又贴合艺术审美和时代价值的影片。这一时期的红色影片更加注重人性的演绎和小人物的感情,达到和观众共情的目的。这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中擅长于塑造“完美英雄”的手法截然不同,在尽力还原历史的同时,将小人物的内心情感也演绎得有血有肉起来。与此同时,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影行业也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拍摄技术,同时开始融合现代的营销策略,从而极大提高了红色电影的传播。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红色影片就是2009年上映《建国大业》,该影片是首次将红色电影与豪华的明星阵容的一次巧妙融合,172位明星的加盟堪称历史之最。《建国大业》在激烈的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力,尤其吸引了青少年对红色电影的关注。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红色电影,《建国大业》在电影拍摄中采用了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当天的恢弘场景,令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同时,《建国大业》在采用了商业市场营销模式,通过见面会、首映礼、新闻宣传等多种方式扩大影片的传播力。最终《建国大业》的最终票房获得了4.3亿元。《建国大业》的成功给我国红色电影带来了新的启示,随后我国的红色电影开始采用大量科技特效,并加入了明星阵容,在宣发阶段也采用多种广告、包装、赞助等多种营销方式,红色电影也逐渐形成了红色商业电影这一分支。

改革开放后的红色电影日益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红色电影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中国观众对于红色影片是包容且期待的,将红色电影结合市场经济化的运作形式,的确起到了正面教育意义。但其中还是存在人物表现力量不够、过分注重明星效应、被资本力量裹挟等问题。因此,我国红色电影在这一时期仍在不断探索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路线之中。

图3 电影《建国大业》海报

(三)新时代下红色电影

随着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日益提高,观众们对于过度的明星炒作、洗脑式营销开始产生反感情绪,而对红色影片开始有更高水准的要求。与此同时,自媒体时代也崭露头角,抖音、快手、微博等以短视频为主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021年1月,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于发布了《2020-2021年中国短视频头部市场竞争状况专题研究报告》,围绕中国短视频市场发展现状、用户调研、头部应用竞争对比及未来趋势等进行分析解读。其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将达8.09亿人,抖音、快手成超级应用平台。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达到1408.3亿元,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2021年预计接近2000亿元。

图4 2017-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及预测图

在媒体信息爆发式井喷的背景下,观众也逐渐有了独立的判断标准,而不再全盘接受“大V”“公知”“营销号”的观点看法,如在电影中,观众们更加看重的是演员的演技、编剧的水平、影片的质量、道具的细致程度等。由此可见,新时代的红色电影不再过分注重明星效应,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转变,同时也对电影行业的自我革新产生了催化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战狼》等一系列品质绝佳的红色商业影片,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完美融合,使得观众对红色影片的关注度得到空前高涨。

以2021年9月30日上映《长津湖》为例,从时间来看,该影片上映时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国庆节。而与此同时,从国际形势上来看,中美博弈迅速加剧,美国对中国无道德底线的做法令人民深恶痛绝。2021年9月25日晚,被美国政府要求盟国扣留3年之久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之女孟晚舟回国,被中国人民认为是一场新时代的“抗美”胜利,这都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与对美国政府的不满情绪。因此,以讲述抗美援朝中长津湖战役的《长津湖》横空出世后,给观众们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从影片整体的质量上看,也和以往红色电影相比尤为出彩,网络上的影片评分机构均给出高分,根据猫眼评分的统计,观影后超过92%的人打出了五星好评。电影中既有对战争全局的宏大叙事,也对志愿军感情色彩做了个性化的解读。该影片对战争“真实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运用,如对志愿军吃土豆的情节细腻描绘,以小见大。

图5 电影《长津湖》海报

《长津湖》的成功给了电影行业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同时,如何将红色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这是新时代下任重而道远的课题。

猜你喜欢
长津湖红色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破40亿元系列总票房97.75亿元
红色的眷恋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红色是什么
长津湖归来
冰雪长津湖 初醒冬与狮——《长津湖》推介
至贞碧血沃青松——电影《长津湖》观后
红色在哪里?
红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