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及各国防控措施调整对我国的影响

2022-08-08 01:37宋悦谦通信作者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26
口岸卫生控制 2022年2期
关键词:变异病例疫苗

宋悦谦 韩 辉(通信作者)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26)

截至2022 年2 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已超过2 年,疫情不仅造成数以亿计的发病和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死亡,同时还对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自2021 年11 月首次在南非发现新冠病毒Omicron 变异株以来,受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强的影响[1-3],全球确诊病例激增,死亡人数增多。2022 年2 月,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放宽或取消防疫措施和出入境限制,不再将新冠肺炎视为危害社会的疾病。我国是目前全球唯一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的国家,在防控政策方面已陷入孤立状态。鉴于当前严峻的疫情形势,口岸输入防控压力巨大,本土疫情频发的局面,以及境外宽松、国内严格的防控措施对我国社会经济民生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必要适时调整优化我国疫情防控措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1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和各国防控措施调整情况

1.1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

截至2022 年2 月21 日,全球累计报告4.23 亿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587.8 万例死亡(粗病死率为1.38%),确诊病例数从3 亿例增加至4 亿例仅用时33 d。欧洲(1.72 亿例,其中184.1 万例死亡)和美洲(1.45 亿例,其中260.2 万例死亡)为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区域。目前,全球处于第四波疫情下降期。过去14 d,全球新增2 825.9 万例确诊病例和13.4万例死亡病例,环比分别下降33.9%和4.5%,确诊和死亡病例主要来自欧洲和美洲国家(表1)。而我国14 个陆路接壤和6 个隔海相望国家中,9 个国家疫情呈上升趋势。其中,俄罗斯14 d 新增254.0 万例确诊病例,为全球新增病例数最高的国家;日本和韩国新增确诊病例数不断刷新自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纪录[4]。过去14 d,中国大陆和港澳台新增13 341 例确诊病例,环比上升275.1%,新增88 例死亡病例。其中,中国香港确诊病例激增,新增11 012例确诊病例,环比上升472.9%,新增88 例死亡病例;大陆地区疫情呈多点散发、局部聚集态势[5]。

表1 全球14 d 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数统计(截至2022 年2 月21 日)

自首次发现Omicron 变异株以来,该变异株迅速成为全球流行的优势变异株。截至2022 年2 月21 日,全球178 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感染Omicron变异株病例。过去30 d,全球测序样本中Omicron 变异株所占比例为99.1%。2021 年12 月,全球首次发现Omicron BA.2 亚型变异株,目前已有85 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该变异株,并在18 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优势变异株,测序样本中BA.2 变异株所占比例也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增加(图1)。早期研究数据表明,BA.2 变异株传染性较原始毒株(BA.1)增加了约30%。在我国,Omicron 已成为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优势毒株,广东省深圳市和广州市、云南省瑞丽市和红河州均已发现感染BA.2 变异株的本土病例。

图1 全球Omicron 变异株测序样本分型情况

因感染Omicron 变异株者中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重症住院和死亡病例比例较Delta 变异株下降,存在认为新冠肺炎是“大号流感”的观点。新冠病毒主要感染下呼吸道,引起肺炎症状的比例高;虽然感染Omicron 变异株病例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仍显著超过流感的病死率(约为0.01%)。因此,新冠肺炎所致疾病严重程度仍显著高于流感。接种疫苗能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病死率的下降可能使得疾病严重程度被低估。2022 年1 月19 日,Lancet发表的文章[6]引起广泛关注。该研究指出,随着感染Omicron 变异株的人数增加和疫苗覆盖率提高,新冠肺炎大流行将结束,3 月将成为关键时间点。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冠肺炎大流行还远未结束,病毒仍可能发生变异。除感染人数增加外,疫情下降与部分国家减少主动检测有关,疫情严重程度可能被低估。

1.2 新冠疫苗接种和治疗药物研发应用情况

虽然Omicron 变异株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使得现有疫苗预防感染、重症住院和死亡的效果有所下降。但多项研究表明,接种加强针仍能有效降低重症住院和死亡的风险。因此,接种疫苗仍是当前疫情防控最重要的手段[7-8]。截至2022 年2 月21 日,全球已累计接种106 亿剂疫苗,约62.5%的人口接种过至少一剂疫苗。但全球疫苗接种呈现严重不均衡态势 (图2),116 个国家和地区疫苗覆盖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70%的目标值,非洲区域约83%的人口未接种过疫苗[9]。虽然我国疫苗覆盖率较高(86%),但现有疫苗预防Omicron 变异株感染的效果大幅降低,“突破性感染”事件频发。我国自然感染Omicron 变异株的人口比例极低,不足以构建自然感染的免疫屏障。此外,新冠肺炎康复者和接种疫苗者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下降速度较快,无法提供长时间的保护作用。因此,我国人群现有免疫水平无法阻断Omicron 变异株的快速传播,亟需尽早研发针对变异株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加优异的疫苗并快速接种。

图2 全球接种新冠疫苗人口比例统计(截至2022 年2 月21 日)

新冠肺炎治疗药物方面也有重大进展。2021 年12 月8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腾盛华创医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BRII-196/BRII-198)注册申请,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风险因素(如高龄、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的成人和青少年患者[10]。2022 年2 月12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辉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进口注册,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患者[11]。新冠肺炎治疗药物与疫苗接种形成互补,在预防和治疗双层面发挥重要作用。

1.3 全球各国疫情防控措施调整情况

由于自然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快速增加但重症住院和死亡病例的数量并未显著增加,以及新冠疫苗覆盖率提高和推进加强针接种,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放宽或取消防控措施和出入境限制。2022 年2 月9 日,瑞典成为全球首个宣布疫情结束的国家,将取消国内所有防控措施和大规模核酸检测。此后,芬兰、丹麦、瑞典、挪威、荷兰和英国等多个欧洲国家陆续宣布取消部分或全部防控措施,包括重新开放酒吧、餐厅和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不再进行强制性核酸检测。欧盟成员国间,国际旅行者凭疫苗接种证明、康复证明或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文件可在27 个成员国间自由出入境,无需进行隔离和额外检测。美国在新增确诊病例数量显著下降后,多个州宣布取消口罩令。我国周边国家,泰国自2022 年2 月1 日起实施入境免隔离政策,实施该政策的6 d 内超过3 万名游客入境泰国;菲律宾宣布自2 月10 日起,完成全程疫苗接种且登机前48 min 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者入境后无需隔离。在区域防控措施宽松、Omicron 变异株传播力增强和全球疫苗接种极度不均衡的情况下,全球疫情可能反弹。

2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民生的不利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放宽或取消防控措施,而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政策毫不放松,这将日益加大我国在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民生方面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1)加速我国经济和贸易下行。世界银行指出,由于疫情不断蔓延、各经济体政策支持力度减小以及供应链瓶颈持续存在,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将显著放缓。世界银行预测我国2022 年GDP 增速为5.1%[12],显著低于2021 年(8.1%)。社科院专家预计2022 年中国外贸增速会在2021 年高基数下明显放缓,疫情转移到中国的订单可能“回流”,疫情相关产品贸易会减少,加之原材料价格及运费上涨局面,短期内很难缓解,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因素,也会使一些国家在后疫情时期加速摆脱对中国外贸的依赖。

(2)我国就业压力显著增加。经历了2020—2022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很多企业为了生存采用裁员的方式来消减成本压力,缩减校招名额。2022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1 076 万人,同比增加167 万,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疫情持续流行和采取的严格防疫政策可能导致我国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3)国际和社会舆论压力加大。我国“动态清零”政策已取得巨大成功,新冠肺炎发病和死亡人数、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指标显著低于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然而持续严格的旅行禁令、区域封锁和出入境限制等措施不断受到西方国家指责,外交压力巨大。国内“抗疫疲劳”问题有所加重,但与此同时,我国无法容忍因新冠肺炎导致的发病和死亡人数显著增加,由此可能导致国内舆论压力增大。

(4)造成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紧张。我国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问题突出,医疗卫生资源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一旦我国暴发大规模疫情,将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紧张,高风险人群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高,同时还将增加其他急症患者因无法及时就医导致的额外死亡风险。而当境外暴发大规模疫情时,归国人员数量将增加,可能导致资源紧张加剧。

3 防控措施建议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严峻,大流行短期内结束的可能性极低,并且不排除出现新变异株的可能性,我国仍面临巨大的输入防控压力。虽然全球多国已采取宽松的防控措施,但我国尚不具备大幅度调整防控措施的条件。为平衡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民生,降低高额防疫成本和严格防疫措施带来的不利影响,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的防控指导建议[13],我国可从多个方面优化调整防控措施。

(1)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守住国门、外防输入”是我国疫情防控的关键。口岸需持续做好入境人员、货物的卫生检疫,提高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性、科学性和精准性;密切监测境外疫情态势和病毒变异等最新情况,做好变异株输入监测。

(2)适时取消入境人员远端血清抗体检测,建立快速检测方法并适时应用。随着核酸检测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不断提升,可适时考虑取消远端血清抗体检测。同时建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快速检测方法,当我国口岸防控策略调整、国际航班逐渐复航时,用于入境人员的快速筛查,提高通关效率。

(3)缩短入境人员检疫隔离时间。当前我国针对入境人员采取14 d 强制隔离,部分高风险地区甚至超过14 d。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性建议适时进行调整,若病例无任何临床症状,在没有进行核酸检测的情况下可将隔离期缩短至10 d;若持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隔离期可缩短至7 d。

猜你喜欢
变异病例疫苗
抢购疫苗暴露全球不平等
“病例”和“病历”
变异
本土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例以下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防患于未然的疫苗
变异的蚊子
病毒的变异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