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与中医体质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2022-08-15 07:16杨益
黑龙江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湿质瘀血中医学

杨益

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 体检科(广东 佛山 528100)

高脂血症被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总胆固醇(TC)水平易受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相比之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方面具有更可靠的效能,且可作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靶点[1]。因此,有必要将LDL-C纳为心血管疾病防治中重点关注与干预的血脂指标。中医学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共9种体质,并且认为不同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本研究旨在探讨LDL-C水平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以期为高脂血症的辨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4月到2021年4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24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满18周岁;②自愿参与中医体质辨识;③无其他明显基础疾病;④未服用降脂药。排除标准:①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②患精神疾病;③有严重高血脂并发症;④调查资料填写不全或明显不属实。其中男103例,女137例,年龄23~84岁,平均年龄(49.1±9.75)岁。

1.2 方法

1.2.1 中医体质辨识 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由60个问题组成,分为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平和质和特禀质9种体质。由中医科医生提问并录入电脑系统,由电脑系统自动判断体质类型,软件系统由炎黄东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共同开发。

1.2.2 血脂检测 在正常饮食情况下,于空腹12~14h采集晨起静脉外周血3mL,检测血脂,仪器为奥林巴斯AU6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记录LDL-C水平,其中LDL-C≤3.1mmol/L为适宜水平,3.1~4.1mmol/L为边缘水平,>4.1mmol/L为升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中医体质与LDL-C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40例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240例中医体质分布广泛,其中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瘀血质、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特禀质、阴虚质、平和质,见表1。

表1 240例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n(%)]

2.2 中医体质与LDL-C水平相关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为平和质、是否为气虚质、是否为阳虚质、是否为阴虚质、是否为痰湿质、是否为湿热质、是否为瘀血质、是否为气郁质、是否为特禀质为因变量(是=1,否=0),以LDL-C水平为自变量,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水平与痰湿质、瘀血质相关,与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无关,见表2。

表2 中医体质与LDL-C水平相关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显示,高LDL-C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5位危险因素,我国约3.3%的全死因死亡与高LDL-C有关[1]。血脂异常可防可治,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疾病的预防远胜于治疗,近些年这种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中医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体质是由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共同形成的,体质因素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些年已有较多的研究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干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痛经等,并取得一定的成效[2]。基于中医体质学说治疗高脂血症,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整体观”“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等理念。中医学将体质分为9种,其中平和质为正常体质,而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均为偏颇体质。多个研究表明,人群中平和质越来越少,而偏颇体质越来越常见[3-4]。本研究中亦显现出该现象,平和质仅占3.3%,偏颇体质高达96.7%,其中以瘀血质、气郁质、气虚质等最多。偏颇体质易增加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这一现象提示大部分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有潜在或明确的健康问题,需要提高健康体检的重视度。中医体质与血脂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杨月花等[5]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气虚质、痰湿质的LDL-C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体质。耿彦婷等[6]研究表明,易出现高LDL-C的前三种体质依次为阴虚质、瘀血质、气郁质。胡凯旋等[7]研究表明,在老年人中,瘀血质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而气虚质是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LDL-C水平与痰湿质、瘀血质相关,即痰湿质、瘀血质是LDL-C升高的危险因素,提示这两种体质的人群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易感性。中医学中并无“高脂血症”这一病名,通常将其归于“膏脂”“血浊”“痰浊”“胸痹”等范畴,病机病因复杂,从脏腑辨证主要归咎于肝、脾、肾功能失常,从病理产物角度可归咎于内湿、痰浊、瘀血[8]。本研究显示LDL-C升高与痰湿质、瘀血质有关,是与中医学理论较为符合的,中医学理论为本研究结论提供了传统的理论支持,而本研究也反证了中医学理论具有科学性。

综上,痰湿质和瘀血质是LDL-C升高的危险因素,对于这两种体质要警惕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积极采取降LDL-C治疗。

猜你喜欢
湿质瘀血中医学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贵州苗族痰湿质及瘀滞质人群面舌图像特征分析
中老年人痰湿质评分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医体质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健脾祛湿颗粒辅助治疗痰湿质原发性高血压40例临床观察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