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与互动:刘复对刘天华国乐改进事业的影响

2022-09-08 05:57肖万超
名家名作 2022年13期
关键词:刘天华国乐民歌

肖万超

一、刘复的音乐学研究

刘复(1891—1934),字半农,原名刘寿彭,江苏江阴人。其早年曾参加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语言学家。但在音乐界,学者对刘复的认知多停留在他是《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词作者和刘天华的兄长。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可知,刘复于1924年发表《刘复教授致其弟天华先生书》,该文是目前可知刘复第一篇有关音乐理论研究的文章。

刘复的音乐理论研究,以律学研究为中心,涉及理论律学与应用律学两个方面,先后发表律学文章8篇,分别是《刘复教授致其弟天华先生书》《音程百分比的简便计算法》《琵琶及他种弦乐器之“等律”定品法》《音律尺算法》《从五音六律说到三百六十律》《天坛所藏编钟编磐音律之鉴定》《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黄节解》。

刘复的研究为中国近代律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理论律学方面,刘复提出中国三分损益律是建立在“倍半相生”“三分损益”两大原则之上。同时,刘复最早引进国际通用的埃利斯音分计量法,是最早用现代数学公式表达朱载堉“新法密率”的学者。在应用律学方面,刘复以“语音乐律实验室”之名,购买测音设备,引进西方先进的测音工具(如:音叉),对中国音律、乐器做了较为科学的律学实验。同时,刘复主持了我国最早的乐器测音工作,创制乐器测音仪器,即审音小准、音律尺。可以说,是刘复在中国本土以一己之力推动中国传统律学进入新的时期,将西方科学的音乐声学知识、律制理论等运用于中国传统律学中,从而开创中国律学研究的新局面。

除律学研究以外,刘复在民间歌谣、俗曲、音乐田野调查、音乐翻译等方面都做出尝试,其做法也促进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

在民间歌谣方面。刘复被后世学者称为“中国现代倡导收集歌谣运动的第一人”。《江阴船歌》是刘复1919年从北京回江阴,从船夫口中所采录下的20首江阴地区的民歌,此次采集未记录曲调。刘复后根据江阴地区民歌的句式结构模拟创作了60多首诗歌,后选其中18首,收录于民歌体诗歌专集《瓦釜集》中。后世学者于锋、马婷婷运用音乐学的分类方法对没有采集曲调仅从文学价值收集而成的《江阴船歌》进行研究,认为在衬词、段落结构、句式结构等方面均与现在流行于江阴地区的民歌具有共同的“母体”。

在俗曲方面。刘复曾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抄录敦煌写本,后以《敦煌掇琐》为题出版。书中“小唱”部分涉及“孟姜女等小唱七首”“五更调小唱”等唱词。学成归国后,刘复又与李家瑞编著大型工具目录书《中国俗曲总目稿》,先后收录河北、江苏、四川等十省六千多种俗曲。

对于民间歌谣与俗曲,刘复首先以是否“附带乐曲”这一条件对歌谣与俗曲加以区分。其次,虽然暂时仅见刘复以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的俗曲,但他在《我的求学经历与将来的工作》中曾坦言:“打算利用蓄音机,……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俗曲,以及将要失传的旧乐,也须竭力采访收蓄。”足以见得刘复对音乐本身的重视。再次,刘复还在《北平俗曲略·序言》中评论该书部分乐与词不同出一处的问题,并提出在乐谱上“将来还大有继续研究的余地”。

在音乐田野调查方面。刘复为收集地方音、民歌,与白涤州一行人赴绥远等地进行田野调查。此次调查,不仅作文字记录,还使用录音机作音响记录,共收录民歌7筒。此次活动,可以说是21世纪音乐界较早的、科学的音乐田野考察。

在音乐翻译方面,刘复搜集西方民歌,对其进行翻译,于1927年出版《国外民歌译》一书。除此以外,刘复还翻译歌剧剧本《茶花女》、歌曲《马赛曲》等。还曾校对刘天华翻译的《和声学》。

二、刘复对刘天华的影响

刘天华在音乐界取得的成就与刘复的帮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现按照刘天华人生的不同时期,梳理如下。

(一)少年时期

在刘天华少年时期,刘复成功打消其父刘宝珊让刘天华参工的想法,并鼓励刘天华参加常州府中学堂的考试。1909年,进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的刘天华在课余时间加入游艺部军乐组,学习小号、大鼓等西洋乐器。1912年,刘天华跟随刘复前往上海谋生,其间刘天华接触了小提琴、钢琴等乐器。同时,刘天华在开明剧社担任小号手、为乐队编曲的经历,也成为他音乐事业的开端。

(二)青年时期

在刘天华青年时期,刘复曾多次助力其音乐事业的发展。1914年,开明剧社解散,返回江阴的刘天华赴华墅小学堂任音乐教师,由于在校期间他跟随民间艺人学习器乐,被校方辞退。刘复得知此消息后,用朱载堉在音乐方面的创举勉励刘天华,肯定其音乐造诣,并让刘天华去拜访二人共同的老师童斐,后被童斐聘任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军乐队老师(原常州府学堂)。在该校任教期间,刘天华曾多次拜托刘复为其搜集音乐类书目,供其阅读。在刘天华的教学过程中,其使用的英语原版乐理书也是由刘复代为采购的。

1922年,北京大学学生吴干斌向蔡元培推荐刘天华担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琵琶导师。笔者认为,蔡元培选择刘天华进入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与刘复在北大的影响力有着一定的联系。因在当时刘天华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如:崇明派琵琶演奏家沈肇州,上海派琵琶演奏家汪昱庭,琵琶演奏家朱英等。当时的刘天华既不是琵琶名家,也未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仅凭北京大学的学生推荐,是难以获得该职位的。也正因如此,刘天华在刚入职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时曾受到不公平待遇。在该校期间,刘天华开始思考如何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借鉴西方的乐器,系统地改进我国民族乐器,其多次撰写书信寄给刘复探讨相关问题,并“指望半农在国外能查阅到有关的文献资料,以资借鉴”。

刘天华的国乐观受到了刘复的启发。1917年刘复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十年后,刘天华成立了国乐改进社,其在《我对于本社的计划》一文中讲述其国乐改进思想的形成时间及缘由,虽然该文未提及与刘复相关的事件,但据其三弟刘北茂的回忆可知,刘复对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有直接影响。刘北茂言:“天华很早就受到长兄半农‘平民文学思想’的启发和影响,这也是激发他要革新民族音乐,以使其‘普及到一般民众’中去的客观原因之一,同时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他还不断得到半农的支持和帮助。”

(三)中年时期

在刘天华中年时期,刘复大力支持其音乐事业的发展,并在“国乐改进社”成立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国乐改进社成立之前,刘天华虽在北京多所学校任教,但由于时局不定,北京各高校工资长期积欠,或仅发部分薪资。当时的刘天华除兼负养家糊口的重任外,还需每月支付30元大洋的小提琴课时费,他一度连小女儿的安葬费和大女儿的学费都无法支付,家庭经济状况可谓是捉襟见肘。同时,在国乐改进社35名发起人中,多数为青年学子,作为老师的刘天华自然主持起该社的日常工作,以及解决经济来源问题。据《我对于本社的计划》得知,国乐改进社的资金问题在创社之初就已存在。国乐改进社之所以顺利建成,是刘复出面同校方交涉,并最终获蔡元培先生的大力支持,经此北京大学才批准拨发相应经费。

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被取缔后,刘天华不顾经费紧张,为继续推动国乐改进社的发展,于1928年1月开始出版《音乐杂志》。《音乐杂志》的办刊经费也是极其困难的,其严重性超出了编辑者的想象。虽标为“月刊”,但1928—1934年间由于经费原因,导致不能定期出版,实际出刊仅十期。《音乐杂志》能够得以发行,除国乐改进社的部分经费外,更多是仰仗国乐改进社社员的捐助。作为国乐改进社名誉社员的刘复,不仅出“文”还出“钱”。刘复为庆祝《音乐杂志》创刊撰写《音律尺算法》,连载三期。因《音乐杂志》收取广告费,刘复继而在《音乐杂志》第二期上刊登《半农谈影》一书的广告。在《音乐杂志》第四期面临停刊之际,刘复毅然决然进行了捐助,在第四期的《编后语》中详细记录了该事件。

三、刘复与刘天华的交流

刘复与刘天华的交流是固定且长时间的,且二人一直都有通信交流学术与生活状况的习惯。据现有资料可知,兄弟二人在北京大学任教后交流相较之前更为频繁,具体原因有三点。其一,二人的住所相距不远。周作人曾在《改地名》中提及:“刘复的大阮府胡同,至今本地人还是叫作大元宝胡同的。”刘北茂也曾说过:“半农与天华都住在大阮府胡同。”其二,刘复、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在北京时,每个周末都会相聚。刘北茂曾回忆:“每个周末大家都轮流到一家去聚会……大家除了叙叙家常外,更多的是谈谈自己的工作和今后的计划。”其三,刘天华每次都是刘复律学文章的第一位读者。在刘天华逝世后,刘复在《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篇·跋》中怀念与刘天华在律学方面的交流,其云:“此文写竟,未及交天华一阅,即付编排。至今日排校毕事,而天华死且两月矣。……此固天华之志也,而年寿不足以副之耶?”

故此,二人在思想上存在相似性。刘天华在1927年发表的《国乐改进社缘起》《我对于本社的计划》二文中,提倡“蓄音”“国乐”等观念;与刘复在1925年《我的求学经过与将来工作》中提到的创建蓄音库、研究律学理论等思想观念作比较,可发现二者的观念具有极大的共通之处。

二人对民间音乐的关注。刘复积极参与“民歌运动”,收集民间曲调、俗曲,创办《歌谣》周刊,先后出版民歌体诗歌专集《瓦釜集》等书。刘复归国后,其弟刘天华也曾跟随刘复参与民歌的采风活动。同时,刘天华自己也曾多次到民间艺人的聚集地,收集各类民间音乐,取得大量的民间音乐手稿,并记录、整理了民间音乐。

二人对戏曲音乐的关注。刘天华曾与梅兰芳合作,他将京剧唱腔记录并译成五线谱,完成《梅兰芳歌曲谱》,共收录十八出,计唱腔九十四段,开创用五线谱记录戏曲音乐的先河。刘天华在译谱过程中,曾多次听取刘复等人的指导性建议和更正意见。而刘复对戏曲的看法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参考价值,刘复在王芷章先生《腔调考源·序一》中谈论道:“此后的中国歌剧,应当不以唱某一派的曲谱为限,应当放开门户,把中国所有曲调完全容纳。”

猜你喜欢
刘天华国乐民歌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王建民与刘文金的二胡音乐创作异同
国乐改进
穿花衣 唱民歌
有一种经典叫特仑苏 《又见国乐》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