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列鼎 古代贵族的专利品

2022-09-15 07:33丨胡冰张萌济宁市博物馆
旅游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礼器龙纹青铜

丨胡冰 张萌(济宁市博物馆)

列鼎

鼎最早是作为炊食器出现的,陶制而成,用来烹煮食物。青铜鼎出现后,除却煮牲、盛牲之用,还有祭天敬祖、宴享宾客、赏赐功臣、记颂功德、随葬的功能,逐渐成为代表奴隶主贵族身份、重要地位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被视为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

商代墓葬中发现的鼎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等级差别,西周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等级森严的列鼎制度。所谓列鼎,最早由郭宝均先生提出,是指一组性质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也有人把这种鼎的组合称为“升鼎”制度。西周时期祭祀和宴飨时经常以奇数的列鼎和偶数的列簋配合使用。根据文献《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数目的鼎,超越了这个制度,就是僭越,春秋中、晚期列鼎制度的僭越现象较为普遍。

济宁市博物馆馆藏一套薛国列鼎,共计8件,为春秋时期,1978年12月发掘出土于滕州市(原滕县)城南薛国故城2号墓,是薛侯生前使用的青铜礼器。薛国是古代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国,是周代庶姓封国薛的都城。薛侯使用七件列鼎,一件陪鼎,与其身份是相符的。列鼎均饰有蟠螭纹,属于春秋青铜器的常用纹饰,为文物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列鼎均为实用器,磨损严重,腹内铭文已磨平。出土时鼎内盛有牛、羊、猪、鸡、鱼等动物骨骼,分二式。

馆藏薛国列鼎中,其中七件式样一致,大小有别,称为列鼎,另一件为陪鼎,式样与列鼎不同。七件列鼎中最大者通高31.9厘米,口径40厘米,最小者通高22.8厘米,口径27.1厘米。形状为子母口,微敛,厚唇,圆底,腹部微鼓,马蹄形足,附耳直立,平盖,盖的鼎部有3片带有蟠螭纹的装饰,盖中部有一半环形的钮。在列鼎腹偏下,有一道凸弦纹,把鼎腹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垂鳞纹,上层和顶盖处布满了精美的蟠螭纹。耳外侧饰“S”形纹。鼎盖上及腹内壁均有铭文,因锈蚀过甚,大部分漶漫不清。另一陪鼎通高37厘米,口径25.4厘米,子母口,深腹微鼓,圜底,蹄足。盖顶、腹、耳内侧均饰蟠螭纹,耳外侧饰“S”形纹,腹中间饰一道凸弦纹。

陪鼎

先秦时代,礼器上的动物纹饰在祭祀中承担着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作用,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以动物纹、兽面纹为主。蟠螭纹是龙纹的一种变形,流行于春秋至战国时期,主要饰于鼎腹部,也作为辅助纹饰饰于器盖、耳部等位置。蟠螭纹是两龙体部交缠,一上一下,卷曲盘绕的形象,以四方连续的构成方式组成大面积的装饰,龙纹中躯体较大的称为蟠螭纹,变形缩小的称为蟠虺纹。上古时代,氏族部落的人把龙作为崇拜的图腾。当龙纹被装饰在青铜鼎上时,除了含有图腾崇拜的意义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显示自己是龙属、龙子,这也是王权思想的一种反映。

猜你喜欢
礼器龙纹青铜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青铜之光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
《诗经》中青铜礼器概述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苦难,使我们更坚强——读《青铜葵花》有感
元代纺织品中龙纹的形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