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归元理论指导下灸法对妇科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2022-09-25 07:23宋嘉婷黄绮华文希简乐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因性白细胞艾灸

宋嘉婷,黄绮华,文希,简乐乐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120;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指与近期的活动不符,与肿瘤或肿瘤治疗有关,并且妨碍日常功能的痛苦的、持续的、主观的有关躯体、情感或认知方面的疲乏感[1]。Weis J[2]研究表明,59%~100%的癌症患者会出现癌因性疲乏;而化疗患者的疲乏会更严重[3]。其作为患者的主观感受,除了有身体、社会、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表现之外,并不直接威胁癌症患者生命,当患者不主动报告症状时,很容易被忽视[4],但对患者的重返工作岗位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损害。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尚未有特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故非药物治疗方式成为一种治疗趋势[5-6],主要包括运动疗法[7]、社会心理干预[8]、睡眠疗法[9]、中医外治法等。灸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其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温经通络、温阳补虚,调动患者的一身自主阳气,使神得养,筋得充,精神振奋,从而有效消除疲劳乏力感。目前,已有研究表明艾灸在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但较少有研究报告其不良反应。本研究基于临床实践过程中观察到部分妇科肿瘤化疗后癌因性疲乏患者出现虚火上浮的表现为切入点,加入引火归元理论,旨在探究灸法对妇科肿瘤化疗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其虚火上浮表现的改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妇科肿瘤(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化疗后癌因性疲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并在研究前已获得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伦理批号为BF2018-158。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10次修订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10-12]中关于癌因性疲乏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3]中关于虚劳(虚寒型)的辨证标准。

1.2.2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岁;②经活检、术后病理或细胞学检查已明确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③均行根治性手术,术后需行3个疗程以上的化疗;④术后伤口愈合良好,能下床活动,生活能大部分自理;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高热、结核活动期的患者;②已经或正在接受放疗的患者;③目前正在参加或在本研究前1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④有精神类疾病,或由于知识水平、视力等原因,不能正确阅读和填写评估量表的患者;⑤依从性差,不愿意配合研究的患者。

1.3 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对症支持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干预、睡眠护理及社会支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引火归元理论指导下的艾灸治疗。材料:统一采用广州市艾工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多功能灸疗器和醇艾条。灸法:将3~4根艾条插入多功能灸疗器,固定妥当,均匀点燃艾条,患者取仰卧位,灸疗器用架子固定,艾条向下盖在患者腹部的神阙、关元、气海等腧穴上方,用毛巾遮盖整个灸疗器,控制温度,过程以患者感受皮肤温度可耐受为度,每次20~30 min;艾条熄灭后,更换艾条,均匀点燃艾条,患者取坐位,艾条向上,双脚涌泉穴置于灸疗器的架子上,过程以患者感受皮肤温度可耐受为度,每次20~30 min。干预措施从患者实施第1次化疗前1天开始,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 d,每个疗程3周,连续实施3个疗程。

1.4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1.4.1 一般资料调查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两个部分。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民族、身高、体质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付费方式;疾病相关资料包括疾病诊断、家族史、肿瘤分期、治疗的方式及次数、住院期间的主要照顾者等。

1.4.2 疲乏程度评估 采用中文版Piper疲乏修订量表(The 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PFS-R)评估患者的疲乏程度。该量表是由中国香港学者So W K W等[14]在2003年根据美国学者Piper等在1998年修订的Piper疲乏量表(PFS-R)汉化而来,Cronbach’sα系数为0.97,共包括行为、情感、感知、认知4个维度22个条目和5个关于疲乏的开放式问题。分值越高,表示疲乏程度越严重。其中,1~3分为轻度疲乏,4~6分为中度疲乏,7~10分为重度疲乏。

1.4.3 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中文版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是由万崇华等[15]在2005年根据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1993年编制修订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EORTC-QLQ-C30)汉化而来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9,主要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功能,共有15个领域,包括5个功能领域(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3个症状领域(疲劳、疼痛、恶心呕吐)、1个总体健康状况/生命质量领域和6个单一条目(气促、失眠、食欲丧失、便秘、腹泻、经济困难,每个单一条目作为一个领域)。其中,条目29、30分为7个等级,计为1~7分;其他条目分为4个等级,计为1~4分。除总体健康状况外,其他领域分值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4 其他指标 ①观察2组患者自我报告的牙龈肿痛、咽痛、口腔溃疡的发生状况;②检测2组患者各疗程化疗前后的白细胞、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

1.4.5 评价方法 由专人进行评价,分别在治疗前(第1次化疗前)、第1次化疗后、第2次化疗前、第2次化疗后、第3次化疗前、第3次化疗后评价患者的疲乏状况,在治疗前(第1次化疗前)和治疗后(第3次化疗后)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整个化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牙龈肿痛、咽喉痛及口腔溃疡的发生状况,并在每次化疗前后评价患者的白细胞、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

1.5 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将收集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及编码,剔除不合格问卷,由两名小组成员配合将数据录入Excel软件,录入完成后由第3人根据原始资料进行核对。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若Mauchly球形检验P>0.05,则满足协方差矩阵球形检验,选择主体内效应检验结果分析;若P<0.05,则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脱落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因患者放弃治疗脱落3例,对照组无脱落病例。最终共有71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50±9.8)岁,对照组为(50.43±8.84)岁,2组患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2组患者的其他基线资料,如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化疗方案、家庭收入、肿瘤类型、病理分期、转移情况等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

表1 2组癌因性疲乏患者基线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inform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related fatigue[例(%)]

2.2 2组患者PFS-R量表评分比较表2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PFS-R量表评分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周期效应及交互效应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化疗前,2组患者PFS-R量表的疲乏总分及行为、情感、感知、认知等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第2次和第3次化疗后,2组患者PFS-R量表的疲乏总分及行为、情感、感知、认知等各维度评分均较化疗前升高(P<0.05),但观察组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癌因性疲乏患者Piper疲乏修订量表(PFS-R)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PFS-R)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related fatigue (±s,分)

表2 2组癌因性疲乏患者Piper疲乏修订量表(PFS-R)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PFS-R)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related fatigue (±s,分)

*:满足球形检验,P<0.001;#:不满足球形检验,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模型,P<0.001。①P<0.05,与各疗程化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维度行为情感认知感知总分组别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第1次化疗前3.99±0.50 4.23±0.59 3.81±0.57 3.92±0.56 3.78±0.53 3.92±0.46 3.87±0.49 3.77±0.52 3.86±0.48 3.97±0.41第1次化疗后4.67±0.50①②5.73±0.69①4.85±0.44①②5.49±0.86①4.41±0.58①②5.54±0.52①4.65±0.54①②5.72±0.83①4.60±0.38①②5.65±0.57①第2次化疗前4.11±0.37 5.02±0.32 4.25±0.66 5.16±0.59 4.09±0.40 5.20±0.48 4.30±0.49 5.38±0.59 4.18±0.30 5.19±0.39第2次化疗后4.74±0.43①②6.06±0.49①4.59±0.51①②6.00±0.53①4.09±0.40①②5.84±0.52①4.70±0.51①②5.91±0.56①4.65±0.35①②5.89±0.94①第3次化疗前3.80±0.44 5.33±0.40 3.65±0.49 5.30±0.39 3.71±0.52 5.18±0.34 3.72±0.45 5.42±0.38 3.72±0.45 5.30±0.29第3次化疗后4.60±0.87①②6.31±0.48①4.58±0.58①②6.18±0.51①4.74±0.42①②6.49±0.48①4.58±0.58①②6.00±0.51①4.63±0.49①②6.26±0.42①F时间462.258*287.049*508.552#242.597*524.986*F时间*组间28.639*9.976*31.392#9.322*26.151*F周期26.659*29.102*92.348#50.259*70.797*F周期*组间40.288*38.493*51.051*41.599*67.562*F时间*周期3.649#23.616#18.622#29.256#23.778*F时间*周期*组间4.883#6.551#7.939#18.683#13.518*

2.3 2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评分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第1次化疗前),2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的各功能领域(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各症状领域(疲劳、疼痛、恶心呕吐)、各单一条目(气促、失眠、食欲丧失、便秘、腹泻、经济困难)和总体健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次化疗后),观察组患者的EORTC QLQC30量表的各功能领域、各症状领域、各单一条目和总体健康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而对照组仅角色功能和气促、疼痛症状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他各领域评分无改善(P>0.05)或恶化(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对EORTC QLQ-C30量表各领域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3 2组癌因性疲乏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EORTC QLQ-C30 scores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related fatigue (±s,分)

表3 2组癌因性疲乏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EORTC QLQ-C30 scores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related fatigue (±s,分)

①P<0.05,②P<0.01,与治疗前比较;③P<0.05,④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项目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疲劳恶心呕吐疼痛气促失眠食欲丧失便秘腹泻经济困难观察组(34例)治疗前2.88±0.39 2.94±0.57 3.00±0.82 2.75±0.63 3.02±0.54 2.76±0.65 2.92±0.58 2.70±0.71 2.72±0.64 2.79±0.91 3.18±0.79 2.71±0.93 2.62±1.12 2.71±1.06 2.68±0.87治疗后2.10±0.52①④1.81±0.58②④2.11±0.54②③2.14±0.68②④2.10±0.79②④4.13±1.16②④2.07±0.40②④1.95±0.62①③2.32±0.77①1.68±0.64②1.79±0.91②③2.41±0.98②③1.79±2.57①④2.00±0.85②③2.41±0.99①③对照组(37例)治疗前2.77±0.35 2.77±0.63 2.89±0.41 2.87±0.55 2.87±0.61 2.66±0.72 2.80±0.46 2.50±0.56 2.60±0.60 2.46±0.56 2.81±0.87 2.41±0.79 2.32±0.74 2.38±0.89 2.65±0.97治疗后3.01±0.35①2.54±0.79①3.24±0.36①2.78±0.57 3.06±0.52 2.23±0.41①3.08±0.53①2.67±0.60①2.54±0.71①1.89±0.56①3.32±0.67①2.92±0.89①2.68±0.81①2.78±0.99①2.68±1.08

2.4 2组患者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2.4.1 2组患者白细胞水平比较 表4结果显示:化疗前,2组患者的白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次、第2次、第3次化疗后的白细胞水平均无明显降低,与同一化疗周期的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第2次、第3次化疗后的白细胞水平均较同一化疗周期的化疗前和第1化疗周期的化疗后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第3次化疗后的白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癌因性疲乏患者白细胞水平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leukocyte level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related fatigue (±s,×109·L-1)

表4 2组癌因性疲乏患者白细胞水平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leukocyte level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related fatigue (±s,×109·L-1)

①P<0.05,与同一化疗周期的化疗前比较;②P<0.05,与第1化疗周期的化疗后比较;③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例34 37第1次化疗化疗前1 d 6.34±2.36 6.12±2.03化疗后第2天6.21±4.25 5.87±4.24第2次化疗化疗前1 d 6.18±3.40 5.53±2.22化疗后第2天5.81±3.10 4.55±1.83①②第3次化疗化疗前1 d 5.58±3.51 4.90±2.65②化疗后第2天7.11±7.08③4.55±3.06①②

2.4.2 2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表5结果显示:化疗前,2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第1次、第2次化疗后的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同一化疗周期的化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第1次、第2次、第3次化疗后的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2组癌因性疲乏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hemoglobin level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related fatigue(±s,g·L-1)

表5 2组癌因性疲乏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hemoglobin level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related fatigue(±s,g·L-1)

①P<0.05,与同一化疗周期化疗前比较;②P<0.05,与第1化疗周期化疗后比较;③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例34 37第1次化疗化疗前1 d 109.85±17.65 108.70±17.24化疗后第2天105.64±16.91①③96.43±20.41①第2次化疗化疗前1 d 108.67±14.30②101.32±15.77②化疗后第2天105.06±13.51①③97.41±14.91①第3次化疗化疗前1 d 105.39±11.97③98.38±15.81②化疗后第2天107.73±13.32③100.46±14.22②

2.5 2组患者牙龈肿痛、咽喉痛、口腔溃疡发生情况比较表6结果显示: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咽喉痛和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的牙龈肿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

表6 2组癌因性疲乏患者牙龈肿痛、咽喉痛、口腔溃疡发生情况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the occurrence of gingival swelling and pain,sore throat and oral ulcer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related fatigue [例(%)]

3 讨论

3.1 灸法升发患者一身自主阳气,改善其癌因性疲乏本研究结果显示,妇科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程度与化疗有关,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总体状况、行为维度、情感维度、认知维度和感知维度的程度均加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化疗后癌因性疲乏的总体状况、行为维度、情感维度、认知维度和感知维度的加重程度均较低,表明在引火归元理论指导下的艾灸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该研究结果与学者李红梅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如下:癌因性疲乏属中医学“虚劳”范畴,是由于肿瘤本身的毒性和化疗药的寒凉性质所导致的[17]。《灵枢》中提到:“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故通过艾灸疗法温补阳气,可达助阳升微之功,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疲乏状况。本研究取穴神阙、关元、气海,均属任脉,其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可起到调和阴阳、调动患者一身自主之阳气,改善患者疲乏症状的作用。艾灸神阙穴,可通过脐下经络传达至五脏六腑,从而达到培元固本、回阳救脱的功效[18];关元为小肠之募穴,又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为阴中之阳,能补益一身先天之本,继而培肾固本,补益精血,调理冲任,故灸关元可“主诸虚百损”,具有培元固本、温阳补虚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19]。气海为元气之海,灸气海既可以生发和培补元气,又能改善肝脾肾三脏之气,益精健脾,疏肝保健,滋荣百脉,解除疲劳[20]。

3.2 灸法可有效提高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的各功能领域、各症状领域、各单一条目和总体健康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而对照组仅角色功能和气促、疼痛症状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他各领域评分无改善(P>0.05)或恶化(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对EORTC QLQ-C30量表各领域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在引火归元理论指导下的艾灸治疗可在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提高患者的整体功能状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与聂斌等[21]的研究结果一致。Lin S等[22]的研究表明,疼痛、睡眠障碍、负性情绪和癌因性疲乏四者相互影响,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诸病源候论》指出,虚劳及大病后阴阳俱虚,荣卫不和,故不得眠;虚劳和疾病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会引起阴阳两虚、气机不调,引起睡眠障碍、恶心呕吐和疲乏等状况。妇科肿瘤患者常选择手术联合化疗的方案,更易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赵明月等[23]认为,艾灸有理气和胃、调节脏腑气机的功效,可有效缓解化疗相关恶心呕吐,同时艾灸还能通过温热刺激和药力作用,达到温阳补虚、温通经络、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机的功效,从而有效改善化疗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本研究取穴以胃经、脾经上的腧穴为主,使得在缓解妇科肿瘤化疗患者疲乏症状的同时,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恶心呕吐、疼痛、睡眠状况、腹泻等症状,故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又进一步降低了妇科化疗患者的疲乏程度。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角色功能、气促、疼痛3个维度得分也均较治疗前下降,情况得到改善,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患者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对疾病及身体状况的认知不断加深,其在身体及角色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适应和接受,以及术后首次化疗后患者病情出现改善有关。

3.3 灸法对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第1次、第2次、第3次化疗后的白细胞水平均无明显降低,与同一化疗周期的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第2次、第3次化疗后的白细胞水平均较同一化疗周期的化疗前和第1化疗周期的化疗后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第3次化疗后的白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艾灸可减轻化疗患者的白细胞降低但作用较缓慢,与学者谢壁元[24]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化疗药的骨髓抑制作用引起患者的白细胞降低,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而在最后一次化疗后患者的白细胞才开始升高,可能与艾灸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以使患者的机体处于平稳状态,免疫功能有所提高,但作用缓慢有关。与覃霄燕[25]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分析原因为研究群体不同造成的,该学者在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未进行放化疗的患者,其白细胞多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因此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自治疗开始,观察组每次测量的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艾灸可有效缓解化疗后患者血红蛋白降低的情况,与马丽[26]的研究结论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为灸法具有温阳益气作用,而阳气足则能化髓生血,故艾灸以后化疗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增强,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得到提高,机体的携氧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保障患者的各项正常的生理活动。

3.4 引火归元理论指导下灸法治疗可有效避免患者虚火上浮的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咽喉痛和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引火归元理论指导下的艾灸治疗后,化疗患者牙龈肿痛、咽喉痛、牙痛等症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郑美凤认为,化疗患者出现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咽喉痛及睡眠问题等均属于虚火上浮的表现,而艾灸可改善化疗患者的虚火上浮症状[27]。化疗在中医学上属于“攻法”的范畴,化疗药物易伤及患者脾肾,致使患者发生脾肾阳虚证。若患者肾中之阳气不足,且阴寒内盛,则可致无根之火外越,导致发生火不归元现象,阴火可循三阴经上传至口咽部,导致口疫、口糜生成[28]。中医认为,人体为一个整体,机体的局部症状是机体之阴阳失衡所致的表象之一。化疗后患者出现牙痛、咽痛等症状属于虚阳上越之病机所致。针对化疗后所致的虚火上浮症状,采用引火归元法,可使下焦阳气得充,上焦浮越之虚阳回归本位,进而促使症状消失。引火归元法,又被称为导龙入海法,是中医治疗虚阳上越证型患者的常用方法,该法主要通过潜阳补肾、引火归根,使患者体内之真阳得充,浮阳潜藏,下焦阴水上润清窍,从而达到水火既济、阴阳调和的目的,进而改善患者的虚火上浮症状[29-30],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5 小结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引火归元理论的艾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疲乏状况,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避免患者的虚火上浮表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未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故确切的结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因性白细胞艾灸
林雁健脾益肾针刺法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癌因性疲乏临证经验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心理支持护理对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婆婆迷上了艾灸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减少是免疫力降低了吗?
千万“别”艾灸
白细胞总是低是有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