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互动行为分析

2022-09-27 05:59贺颖洋石曙东
关键词:编码师生语言

贺颖洋,石曙东

(湖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智慧课堂源于智慧教育,是将智慧教育的理念、技术和方法等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课堂[1]。智慧教室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被认为是未来教室。自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等现代化教学环境诞生以来,一线教师们多次尝试运用新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努力打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范课堂。研究者们也就两种环境、两种教学观念下的课堂做了对比研究。大多数教学行为研究人员以美国教育学者贝莱克制定的常规课堂语言常模为参照,分析自己的课程样本。相比于常规课堂,多媒体环境与智慧教室环境对课堂的冲击不可谓不大。贝莱克与罗杰斯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教师语言常模 68%∶学生语言常模20%=3.4∶1[2].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新环境下的教学中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的比值已经达到了3∶2,甚至是1∶1.可以看出,在新环境与新理念的助力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智慧教育很早就有人提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预想过未来的智慧教育,但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互动行为研究直到2015年才开始。就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智慧教室环境下课堂互动行为分析仍处于发展阶段,关于智慧教室环境下语文课程的教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基于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内容广域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的不应是教材上知识点的本身,而是对学生人文情感的熏陶,实际生活与知识的紧密结合。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智慧课堂下的一节小学语文教学示范课中的师生互动,得出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内容,如何运用智慧教室环境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上的现场原生态课视频《皇帝的新装》为研究对象。该课程由小学语文特级教师D教师讲授,授课对象为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本节示范课中,D教师以问题切入主题,从学生分析的方向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抓住问题本质,找到童话本身要表达的“回到事情本身”的哲学思想。教学结构清晰,内容以多种方式呈现,师生均充分运用iPad终端和移动话筒参与到课堂中,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符合本研究的要求。

1.2 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选用的编码工具为顾小青等[3]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编码的基础上研发的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ITIAS.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是专门针对课堂上的语言行为所设计的编码分析工具,分为三大类,分别为教师说话、学生说话及沉默或混乱。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ITIAS在原有的三大类的基础上加入了技术一类,并将原来的部分语言分类做了细化调整,调整过后的分析系统共四大类,包含18个具体编码,具体划分内容如下。

1)教师语言包含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为和对学生产生间接影响的行为两部分。其中产生间接影响的语言类别有:接受情感、表扬或鼓励、接受或使用学生的主张、提问开放型的问题和提问封闭性的问题;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为有:讲授、给以指导或指令和批评或维护权威性。

2)学生语言中的分类行为有学生被动说话(一般是回答教师提问)、学生主动说话、主动提问和分组讨论。结合本次研究对象来看,学生主动提问是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设有“预学”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分析学生语言可看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3)属于沉寂这一维度的行为分为积极的沉寂行为和消极的沉寂行为,含沉默或混乱、思考问题和做练习。就本次研究选的语文课例而言,做练习指的是教师示意学生在黑板上做板书,不是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做题。

4)技术包含教师操纵技术、学生操纵技术、技术作用学生。基于课例是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实施的,教师和每组学生都配备了一台平板电脑和移动话筒,方便教师演示讲解和小组合作展示。其中教师的平板中装有课件,学生的平板中装有学习资源,且教师和学生在上课前均已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

2 研究过程

ITIAS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类似,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一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首先基于编码系统和编码规则对教学视频进行编码,得到教学行为原始数据。接着运用原始数据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和转换,得到可直接分析课程的行为比率表和迁移矩阵。

2.1 记录编码

对课堂视频每3秒钟取一次样,判断这3秒钟发生的教学行为属于18种教学行为中的哪一类,以ITIAS编码系统为标准对教学行为进行编码。整节课总时长为1小时4分钟12秒,共形成1 235个行为编码。

2.2 形成各行为频次及比率表

根据取样记录中获得的1 235个行为编码,分别计算四大类别教学行为在总行为中的占比,形成各行为频次及比率表,如表1所示。通过分析各大类行为占比可以从整体上观察到课堂上的主要行为,教师展开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参与程度等问题。

表1 各行为频次及比率表

2.3 形成互动迁移矩阵

仅仅根据各行为频次表只能得到课程的大概信息,无法对课堂的具体行为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将得到的1 235个编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每一个编码分别与前一个编码和后一个编码结成“序对”,除首尾两个编码各使用一次以外,其余编码都使用两次,最后形成一个18*18的阶矩阵。每一个序对的前一个数字表示行数,后一个数字表示列数。出现序队(7,7)时,在第7行第7列的表格中记下“1”,如果这个行为又发生了一次,就记下“2”,行为发生几次就记录次数,按照这样的方法,形成所研究课堂的互动迁移矩阵,如表2所示。这样记录下的就不仅仅是行为发生的次数,还有各种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和持续时间。

表2 弗兰德斯互动迁移矩阵

3 数据分析

3.1 课堂教学的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等基本要素之间的组合,以及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4]。了解课堂结构能够从整体上认识课堂大体倾向于哪一风格,主要存在哪些行为,这样实施的具体效果如何。ITIAS由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发展而来,保留了弗兰德斯定量化、结构化的特点。ITIAS将课堂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沉寂和技术四大类,四类行为在课堂行为中所占的比例可以表现课堂结构。由表1可知,编码1~8表示的是教师语言行为,其频数占课堂行为总频数的46.5%;编码9~12表示的是学生语言行为,占课堂行为总数的47.2%;语言行为频次总共占比93.7%,说明课堂以语言行为为主,其他非语言行为为辅。教师语言行为比率:学生语言行为比率接近1∶1,说明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注重自身的讲解指导,也很注重让学生讲话。学生的语言频次略高于教师,说明学生在发言时有自己的想法,教师仅仅是起到了引导、启发的作用;编码13~15表示的是沉寂行为即无有效语言行为的占比为2.2%,小于弗兰德斯总结的常模(11%或12%),说明课堂上的无效行为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最后一部分行为(编码16~18)是运用技术,占行为总数的4.1%,仅次于语言行为,说明课堂上能够很好地运用技术进行展示与交流,辅助课堂教学。

3.2 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的好坏对师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有很大的影响,同教学结构相似,课堂氛围也是从整体的角度观察,这一指标可通过互动迁移矩阵分析。如表2所示,1~3行与1~3列相交的区域是积极整合格,如果在这个区域里记录次数密集,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氛围融洽,是一种积极整合的表现。8~9行与7~8列相交的区域是缺陷格。如果在这个区域里记录的次数密集,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上有隔阂,是课堂上应该注意避免的缺陷。落在积极整合格的记录次数为62,占总次数的比率为5%,落在缺陷整合格的记录次数为22,占总次数的比率为1.7%,落在积极格的频数大于落在消极格的频数,说明课堂氛围整体良好,师生参与程度较高。结合矩阵和视频来看,造成缺陷格数据的主要序队为(9,7)序列,说明教师倾向于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继续提问,持续性地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行为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可适当运用。

3.3 教师言语

在语文课堂中,语言行为占课堂大多数时间。ITIAS将教师语言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语言行为。其中语言行为中的直接影响是教师直接把想要表达的意思明确给学生,比如讲授行为就是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而间接影响是教师希望通过这一行为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发生一些改变,比如表扬行为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认可,从而愿意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直接影响行为相比于间接影响更能使学生按照教师预想的方向发展,间接影响行为则会使课堂的发展方向有更多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对教师管理课堂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盖奇(Nate Gage) 对弗兰德斯的研究进行分析后认为,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的效果与年级有关:在小学阶段,直接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取得学业成就,在小学阅读和数学教学中,直接教学能够使学生取得高分[5]。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的比值若大于1, 表明教师倾向于直接控制学生的学习, 反之, 则表明教师倾向于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6]。根据行为频次表可知直接影响频数为349,间接影响频数为225,说明教师在课堂中更倾向于通过直接语言行为来影响学生。结合视频与行为频次可知,直接影响中的讲授与指导占主要行为,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倾向于直接通过语言告诉学生接下来要做什么,对活动流程作一些规定,而活动的具体实施细节则是由学生小组讨论决定的。基于小学生组织能力差及想象力强的特点,教师既在组织活动上为学生做了榜样,也给了他们自己发挥创造的空间,虽然制定规则这类行为在本节课例形式上属于直接影响,但仍然会间接地对学生今后的组织能力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

3.4 师生问答

课堂上信息的传输不应是单方面的,通常是由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供的是思考的角度和内容,教师提供的是思考的策略与方法。对于封闭性问题,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学生通过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就可以回答,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考核;而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经过高阶思考、推理、整理和归纳,且任何答案都可能是正确的,甚至有些开放性问题会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能够从他们的角度帮助他们找到想要的答案。

师生问答行为主要通过教师的开放性提问、封闭型提问以及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接受或采用学生主张;学生被动说话(回答问题)、学生主动说话和学生在对学习内容有一定了解后的主动提问来反映。当课堂内容的复杂性层次较低时, 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为7∶3;当课堂内容的复杂性层次较高时, 两者比例应为6∶4[7].在本节课例中,师生围绕“皇帝的新装”的相关情节展开讨论,需要师生根据故事情节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而不是简单记忆构词的规则,复杂性层次较高。根据表1显示的两种提问的比例大致为1∶1,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倾向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提问的总占比为10.7%,学生发言的总占比为38.1%,可见教师的提问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交流。学生主动提问行为仅占2%,说明在课堂上学生提问题的自由度不高,学生语言行为总体上是由教师触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享观点的主动意识有所欠缺。

3.5 技术使用

本节课程的技术使用占比为4.1%,仅次于语言行为,主要以教师和学生操纵技术为主,比例接近1∶1.结合视频来看,教师操纵技术较为分散,主要以放映PPT作为辅助课堂的教学手段为主,而学生使用技术较为集中,是在教师统一组织和要求下,运用平板电脑中的资源并展示。

技术的使用有利于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在传统多媒体环境中,教师如果想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与课堂中的其他元素进行交流,只能够通过语言的引导或者制作一些道具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显然这样的方式不仅教师备课较为繁琐,且不适用于大班课程。智慧教室环境下的交互平板为学生发挥能动性创造了条件,也使教师备课携带教具更加便捷。

3.6 互动行为动态比率图

以一分钟为单位统计各行为的比率,绘制互动行为动态比率图。其中课程中占比较大的师生语言行为用折线形式表示,沉寂和技术行为用柱形图表示,以此来反映整体的课堂互动行为。从图1可以看出,师生语言整体上较为稳定,起伏波动较为频繁,没有出现过长时间的个人连续讲话,课堂语言行为主要以师生交流为主。《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8]。结合视频来看,师生交流贯穿整节课堂。有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的一对一交流,也有在师生对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后教师意在活跃课堂气氛和总结交流内容的一对多的交流。

图1 课堂互动比率图

学生语言比率在整体上比教师语言比率略高,由比率图可以看出在15~17分钟学生语言行为达到了100%,结合视频可知,学生在这两分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小组之间拿着移动平板拍摄讨论的画面,也会时不时地融入到小组中了解情况,讨论结束后,教师通过拍摄的画面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肯定与赞扬,并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为接下来的课堂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师语言在43分钟和46分钟语言比率都较高,其中在43分钟时达到了100%.结合视频可知,教师打算以学生表演的方式来表现童话故事的结尾,在学生准备之前,教师充分地介绍了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和表演的注意事项,明确地告诉学生可以怎样利用资源展现自己的表演;在46分钟时,在确定学生都已经准备完毕后,教师开始组织接下来的表演,告诉学生除展示的小组以外,其他同学均是群众演员(百姓),伴随着肢体语言示意大家站起来一起表演,让所有的同学都充分融入到课堂中。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本次研究的小学语文课例具有如下特征。1)课堂氛围融洽,互动方式多样。教师在课堂中多次对学生做出表扬或赞赏,这一行为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使课堂氛围整体朝积极的方向发展。课堂互动方式呈现多样化,大体包含言语互动和技术互动两大类,且言语互动占主要部分,在技术使用时也会伴随少量的言语。教学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更好地实现师生交互和情感表达。2)师生交流密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交流互动贯穿整节课堂,有师生一对一的思考训练,也有师生一对多的总结归纳。有教师使用技术的内容呈现,也有学生使用技术的演绎表达。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从这一角度与学生反复探讨。3)实现“小步走”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学生改正的小步子模式,将整个课文的内容进行分解,剖析成一个个独立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学会阅读, 学会思考, 学会动手, 学会表达, 学会交流, 学会评价, 最终学会学习[9]。

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如下: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方式应多样化。现如今一线教师们对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越来越重视,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但现实却往往不容乐观。面对枯燥的内容,学生们往往很难集中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能够保证内容结构清晰,又要花心思多设计一些“花样”,且环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不能出现断层,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是否有学生参与课堂,还需要关注课堂上不是十分活跃的学生,适当地把交流机会留给他们,鼓励他们参与课堂。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课上组织一次团体活动,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2)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影响下更加轻松地应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让学生拥有通过知识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媒介而并非最终目的,课堂在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与应对措施。对于语文童话内容来说,教学内容更具有人文情怀与情感色彩,不似理工科的严谨,更为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创新型行为来激发他们的能力。3)适当融入思政元素,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性,具有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语文教材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均是从生活中取材,经过艺术加工塑造的,在分析任务性格时教师可通过晓理动情的教学过程和推己及人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编码师生语言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语言是刀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麻辣师生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