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海洋素养调查分析
——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2022-10-07 09:50周永俐
文教资料 2022年16期
关键词:海洋问卷素养

周永俐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促进中心,天津 300457)

“海兴国强民富,海衰国弱民穷”,关注海洋就是关注未来。海洋科学、文化与精神是沿海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累积与传承。从人才培养来看,不仅海洋世界丰富的知识和奥秘令人着迷,大海具有的广博、热情、开拓、进取的精神魅力和教育价值,更会带给人以成长的智慧和力量。2006 年,亚洲着手开展海洋素养教育活动。新世纪以来,我国日益重视海洋教育,但仍存在一些亟须改进的问题。地处渤海之滨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生的海洋素养处于何种状态,对海洋教育又有何种期待?我们开展了全区范围内的调查分析。

一、海洋素养的概念及重要性

海洋素养的核心是要领悟人类活动与海洋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目前我国关于海洋教育的相关研究中,和中学的学情可对接起来的关于海洋素养的定义为:个体了解海洋知识、形成海洋技能、感受海洋情怀,并利用它们解释自然、海洋和社会现象,增进探索海洋的兴趣,提高解决海洋问题的能力,形成海洋精神与价值观。该定义理念与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提出的使学生“知海、近海、亲海、护海”的海洋教育理念较为契合。

近年来,我国海洋教育得到日益重视,但离全面促进学生海洋素养的提升还有不小的距离。海洋素养的提升是知、情、意、行统合推进的。数字时代的学生,知识的获取和素养的养成已经不限于课堂教学。跨越固有的知识传授观念,确立海洋素养观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在2022 年6 月开展,为确保抽样的典型性和调查结果的信度与效度,调查对象覆盖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第一中学、第二中学、泰达实验学校、泰达枫叶国际学校这5 所中学(3 所高中,2 所初中)的729 名学生。其中,女生387 人,男生342 人;初中524 人,高中205 人。调查形式为调查问卷和访谈,因疫情原因,问卷发放方式为“问卷星”线上调研,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二)问卷设计

全卷共涉及19 个信息采集点,包括被访者信息,对海洋知识掌握程度,海洋素养信息来源、途径与诉求,对海洋文化的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等五个方面。其中,涉及海洋素养评价部分,对标海洋素养概念中的七个要素进行设计(见表1)。

表1 海洋素养问卷内容设计要素

问卷的主体内容征求了相关6 个学科的教师意见并予以完善,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和学生生活及现代海洋涉及的科技发展、社会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数字时代海洋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内容特别是兼顾了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中的海洋自然科学,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中的海洋意识、国防建设等内容,以及天津地理、天津历史等地方课程,场馆课程等校本资源的内容也有相关涉猎。

三、中学生海洋素养现状与分析

(一) 海洋知识的了解与获取

1. 对海洋知识的了解基本达标但各有盲区

海洋素养的养成虽然是知、情、意、行“四位一体”,但要通过“知”来打下基础。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点角度看,海洋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均有覆盖。学生对海洋知识的了解基本达标但各有盲区。例如对“全球变暖会对地球北极带来什么影响”,有83.68%的学生选择“极地冰冠缩减”,但也有3.44%的学生选择“高山冰川增长”,1.15%的学生选择“极地鱼群数量增长”。问及“传统的海洋三大产业”,有10.66%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对“明朝初期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地”也有10.98%的学生选择“不了解”。

2. 对海洋知识的获取更偏爱网络和实践

获取海洋知识的主渠道已经并不再是学科课堂教学,它只占到了66.67%;其次是书籍、报刊、杂志占到66.39%。学生获取海洋相关知识的渠道还是相当丰富多样的。首选的是科学纪录片、网络新闻,占到82.3%;其次是海洋场馆,占到80.66%。“00 后”和“10 后”更偏爱通过网络资源、视频资源和社会资源获取海洋知识。此外,他们热衷实践活动,并喜欢在人际交往中获取信息。海边旅行和参加海洋科普活动均占比过半,分别达到52.13%和52.54%。亲友交往也占到了29.49%,这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海滨很有关系;社团活动虽然排在末位,但是26.47%的比例并不算很低。学生对海洋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获取知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见图1)。

图1 海洋知识的获取渠道

3. 学习方式的选择体现了海洋思维

海洋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开放进取、灵活多变、不拘传统、批判创新、契约精神、热爱科技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解决和学习方式的选择管窥一二。学生在对“喜欢参与的海洋课程的形式”的选择中,位列前三的分别是研学旅行、场馆学习和主题实践活动,分别占到76.13%、71.19%和63.1%,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共同特点是要走出去、动起来、做中学。可喜的是31.69%的学生选择了制作成品,25.51%的学生选择了社会服务,虽然占比有待提高,但这些都是非常贴合海洋思维的。23.73%的学生选择了问题探究,一方面值得大力肯定,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批判创新和探索精神(见图2)。

图2 喜欢参与的海洋课程的形式

(二)对海洋技能的形成有良好意愿

在海洋技能学习的预判中,我们设计了符合中学生年龄和能力特点的急救课程意向和维护海洋权益等问题,数据背后反映的学生的海洋技能同样令人欣喜。学生不但富有爱心,乐于实践,而且对增强实践能力的课程涉猎比较广泛。在这道多选题中,半数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溺水急救、创伤急救、心脏复苏和生物致病因素防护”等四个以上的选项。甚至对“现场灾情评估技术”这种相对陌生的领域都有46.64%的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海洋能力意向培养过程涉及较广。 81.64%的学生表示,有兴趣了解与海洋相关的职业情况,这个比例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见图3)。

图3 海洋急救课程选择意向

(三)对海洋情怀的感受力较好

对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句名对,71.88%的学生知道是湖广总督林则徐所写。林则徐表现出的中华民族固有的浩然正气、凛然大义与宽宏胸怀的海洋精神,必会带给学生终身的滋养。

问卷通过“如果请你帮助老师们开设一门海洋课程,你愿意参与开发的部分是什么?”这一问题,来了解学生对提升海洋素养的期待以及对海洋课程的诉求。学生选项的排序基本和他们的认知权重相契合。其中海洋环保项目高居第三,占比达到51.44%,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说明中学生热爱地球母亲,具有很高的环保意识,愿意将爱海、护海化为行动。42.95%的学生选择了海洋人文与社会情怀。问卷为学生列出了八个选项,但仍有13.5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在访谈中,有的学生表示希望开设海洋志愿服务课程,体现了深厚的海洋情怀(见图4)。

图4 海洋课程内容喜好

(四)解释自然、海洋和社会现象的能力相对薄弱

64.88 %的学生认可高新科技的力量,认为“信息时代更多借助卫星、浮球、水下探测仪而非科学家亲自出海研究,是因为新兴仪器获取的信息和资料更多”,对海洋新技术和新兴科技手段持开放态度。但也有18.85%的学生相对谨慎和保守,认为“新型仪器的准确度是未知的”。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依然有2.79%的学生坚持认为“不是科学家亲手搜集的资料不可信”,这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解释自然、海洋和社会现象需要辩证思维,现象背后的原因也是纷杂多变的。“在过去的40 年里,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明显增加,你认为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就很好地检验了学生解释自然、海洋和社会现象的能力。2.3%的学生选择了“可以减少海洋休养时间”,36.56%的学生选择了“可以更好了解海洋资源及利用限制”,11.15%的学生选择了“可以更好保护海洋”。其实以上回答均失之偏颇,因为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

(五)探索海洋的兴趣亟须提高

有三组数据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增进探索海洋的兴趣”这个维度的表现水平。第一组:能够认识到“至今仍未被人类探索和认知的海洋信息比例占到绝大部分”的学生为52.4%,这说明对海洋的人类未知领域能够有客观的认识,和未能有客观认识的比例差别不大,几乎各半。有14.95%的学生认为比例小于5%,这是偏差较多的群体。第二组数据是问及“海洋中生物多样性与其他环境相比如何”,61.4%的学生知道海洋中的比森林中的丰富,但也有3.43%认为相反。将近4 成的学生并不了解海洋世界方方面面的丰富和广博。第三组数据是关于海洋相关信息获取的总量,虽然地处海滨,但只有33.28%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接触海洋相关知识,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

(六)对解决海洋问题的能力热情很高

对“你认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有力措施有哪些?”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中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5/6 的选项被选率超过80%。其中最得到他们认可的是高达90.12%的“强化全民海权意识”。王宏早在2017 年就在《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一文中指出:“与其他海洋强国相比,我国仍然普遍存在公众海洋观念落后、海洋知识匮乏和海洋实践单薄等诸多问题,已成为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事业发展的瓶颈。”中学生对此的敏感度之高、热情度之高令人欣慰(见图5)。

图5 对维护中国海洋权益措施的选择

(七)形成海洋精神与价值观

海洋精神与情怀需要传承。我们可通过相关数据来了解学生对我们民族具有的海洋精神与情怀的积淀。关于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的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67.49%的学生知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中国航海史大事件,发扬了中华民族探索海洋的科学精神,展示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应该了解这些历史,了解我们民族是不乏海洋精神的,以及这种精神与当今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目标是一脉相传的。

四、提高中学生海洋素养的建议和策略

(一)开发“三师共建”的课程

问卷显示,学生对在海洋场馆和研学旅行中学习的兴致最高。学生呼唤打破学科壁垒、专业度更高、校门之外的海洋课程。教育工作者应以更广阔的时代视角和国际视野来思考,该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开放的海洋课程体系。要树立正确的海洋教育观,确保海洋教育活动在时空序列上的连续性,规避海洋教育内容的无序与课程的碎片化,以及海洋教育师资选取的随意性和流动过于频繁造成的变相流失等。

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家门,要对外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开展海洋专题研学实践 ,有助于学生以“亲海”为起点感受海洋的无穷魅力,激发对海洋的求知欲和探索热忱,有效巩固海洋能力体系,进而树立海洋意识和海洋发展观。通过对“家乡海洋资源”、海洋权力、“未来的海洋城市”、“数字海洋”等知识的导入,帮助学生构筑起立体的海洋素养。

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走出校门,加强与区域内的场馆合作,积极开发学校、场馆、课程专家“三师共建”的课程。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分科教学为课程的主体形式,学科渗透也就成为了海洋教育的主要方式。随之必然会有课程缺乏系统性、跨学科融合度低、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海洋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在海洋教育课程资源的开放、课程体系的科学配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等方面仍然需要三方人员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

(二)开展海洋实践、探究活动

问卷显示,学生在海洋素养提升的路径中偏爱各种“做中学”。我国当代中小学海洋教育也有了30 多年的历史,但实践、探究活动的积累并不丰厚。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围绕海洋自然科学、海洋生产生活、海洋人文艺术等方面提出探究的问题或研究的专题,引导学生自发形成生成性课程,培养学生参与海洋实践活动的热情,关注海洋类社会问题和热点问题。可由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指导教师,对各个课题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设计探究路径和实践流程来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组织答辩、海洋技能培训、实践过程记录、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提升学生海洋探究实操水平。

对问卷中学生表现出的热情较高的急救课程等,也应补充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去。此外,做好已有课程和海洋课程的融合。例如,问卷中体现出的学生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极高热情,可以和我区较为成熟的“模拟联合国”课程进行融合开发。通过问题激发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在积极寻求答案过程中逐渐学会理解和建构,提升学生海洋素养。这不仅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锤炼,也是对其责任担当的一种考验。

当然,现实中会有很多瓶颈问题需要多方集中攻克。比如,如何将海洋主题实践课程纳入课时计划以及如何进行学时分配;如何优化“走出去、请进来”的课程内容的实施方式和办法;如何确定实践课程的教师考核和学生评价……这些都是需要直面解决,联合攻关的。

(三)提升海洋思维品质

十九大提出了陆海统筹的战略思想。向海定陆的思维方法,需要“以海洋视野和海洋思维来思考与陆地有关的事务,从而将海洋与陆地的发展形成辩证统一”。

中华文化的形态是“先陆后海”的,和陆地思维相比,海洋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开放、灵活,协同、合作,多方共赢、注重契约,乐于接受新生技术、勇于创新等。海洋思维决定人类与海洋互动的行为模式,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有裨益。只有具备了海洋思维的人才,才能打破陆地思维局限,将“地球”视为“海球”,推动蓝色经济发展,促进五洲四海的文化交融,深入推进全球化合作,促进我国实现从沿海大国到海洋强国的转变。

海洋思维的培养不是单纯的线性过程,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特点进行跨越、重组,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富有海洋思维含量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自然、海洋、社会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生活与海洋的有机联系,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四)加强海洋课程思政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向海则兴、背海则衰。我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是海洋教育的宣传仍然有待加强。2008 年,国务院批准印发了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把普及海洋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海洋基础知识教育”。新世纪的人才要以较高的海洋素养为标配,才能为海洋强国的建设做出贡献。海洋气候环境教育、世界航海史、海洋国防教育、海洋经济发展教育、海洋民族文化等,都是海洋课程思政的内容。

目前基础教育主体形式的学科教学与“海量”海洋课程思政融合就是个难题,故有学者从基础教育视角提出学校海洋教育以学科渗透、跨学科为基本路径。海洋课程思政也是如此,需要从多学科的丰富性、体验性、融合性出发,创造多样化的教育场景,增强海洋教育的凝聚力。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历史上“海洋弱国”的屈辱,当今时代民族海洋科技的崛起,海洋权益的维护与发展等,都是将海洋教育与思政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全方位育人的优质教学素材。沿海区域要深挖当地在海洋地理、海洋生物、海洋传统与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地方课程资源,为“有温度的”海洋课程思政注入活力。

猜你喜欢
海洋问卷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问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