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方式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切口感染率的影响作用

2022-10-09 08:39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四肢切口开放性

崔 杰

( 辽阳市中心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 , 辽宁 辽阳 111000 )

临床救治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多采取手术治疗,对改善肢体功能障碍有较好效果。但因手术开放性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血管、骨骼肌肉受损或感染、组织坏死,不利于疾病康复。为控制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术后感染、促患者疾病康复,在对患者施行护理服务时需有意识强化手术室护理干预[1-2]。本次研究即探究手术室护理应用于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于本院诊治的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76例作为观察对象,病例纳入时间自2018年6月-2019年12月。纳入标准:(1)经临床、CT、超声等检查确诊为开放性四肢骨折,并择期进行手术治疗;(2)存在不同程度伤口出血及局部疼痛、肿胀情况,且存在肌肉肌腱受损、神经或血管损伤情况;(3)知悉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排除标准:(1)术前存在感染性疾病;(2)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3)对手术所用相关药物过敏;(4)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脏器病变;(5)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或沟通障碍。以数字随机法将76例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38例患者中男23例、女15例,最低年龄23岁,最高年龄65岁,均值为(46.36±5.49)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致伤患者16例、重物砸伤患者13例、高空坠落或砸伤患者9例,其中尺桡骨骨折、肱骨骨折、胫腓骨骨折、足踝骨折、股骨骨折患者例数分别为3、3、12、14、6。观察组38例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最低年龄24岁,最高年龄66岁,均值(46.57±5.42)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致伤患者17例、重物砸伤患者13例、高空坠落或砸伤患者8例;其中尺桡骨骨折、肱骨骨折、胫腓骨骨折、足踝骨折、股骨骨折患者例数分别为3、2、13、13、7例。对比可知2组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临床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主要措施包括术前准备及宣教、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术中辅助医生工作;术后做好切口护理、生活指导等工作。观察组强化手术室护理,具体内容为:(1)感染预防意识提升。一方面,强化对手术室护理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其感染防控意识并提升其对感染防控措施的掌握程度,要求开展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要求。另一方面,强化对患者的感染预防意识培训,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感染情况以及如何有效预防。(2)术前。①评估患者潜在感染风险,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保障其机体组织与血浆内抗生素浓度为峰值,进而确保抗感染效果。②全面清洁、消毒处理骨折区域及其皮下软组织,在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处理时,可将消毒面积扩大至切口四周12cm距离区域,并以生理盐水冲洗后采用无菌巾擦拭干净。③对手术室进行严格消毒、灭菌,并做好手术器械、药品的准备,以尽可能缩短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切口暴露时间。④手术前1天,再次为患者介绍手术内容,如具体操作流程、预期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以及术后注意事项等,同时告知患者术前调整好身心状态以面对第2天手术。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并给予患者鼓励以提升其治疗信心。(3)术中。①要求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及要求,对患者切口行清洗时采用0.5%碘伏,采用引流管行液体引流以避免因回流所致感染,并及时撤除不洁净的无菌巾。同时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手术流程,高效进行手术配合,缩短手术时间及切口暴露时间,进而降低感染发生概率。②对有污染的创面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若切口过大需适当采用抗生素药物,并注重切口保护、隔离,以避免感染发生。(4)术后。①密切监测患者切口状况及体征变化,若出现感染征兆或异常情况需及时处理。②结合患者术后具体疼痛程度,开展药物镇痛或非药物镇痛(如转移注意力等)处理。③以患者手术切口为中心周围15cm,采用高效消毒剂对其切口行全面消毒,同时选用黏性功能、透气性良好的手术薄膜以作切口屏障。④强化对患者的宣教,告知患者术后摄取丰富营养以保障机体免疫力,同时科学调整体位以防挤压引流管,可适当抬高患肢以促血液循环,定时变化体位以防压疮。

3 评价指标:记录、比较2组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若患者切口出现脓液渗出、红肿发热、强烈疼痛且病原体检查为阳性,则视为切口感染。记录、比较2组患者康复时间,即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术后第7天,采用SAS量表[3](<50分则无焦虑)、SDS量表[3](<53分则无抑郁)评估2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得分越高则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采用满意度量表[3]评估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总分值为100分,得分>80分为满意,分值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5 结果

5.1 2组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切口感染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63%(1/38),低于对照组的15.79%(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37,P=0.0473)。

5.2 2组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康复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组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康复时间比较

5.3 2组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术后情绪状态及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术后情绪状态及满意度对比分)

讨 论

开放性四肢骨折为常见骨折类型的一种,主要疾病表现为骨折部位肿胀、疼痛、发热。临床多采取手术方式加以治疗,可有效改善肢体功能障碍。但因手术开放性会导致患者血管、骨骼肌肉受损,进而引发血供循环障碍、组织坏死,且手术切口暴露易导致感染的发生,影响疾病康复[4-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健康意识增强,对于临床疾病治疗及护理的要求也有所上升。为有效控制、预防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并促患者术后康复,需有意识强化对患者的护理干预。而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强化手术室护理,对降低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情绪及满意度、促患者疾病康复有显著效果[6-7]。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知,术前强化护理人员及患者的感染预防意识,做好潜在感染风险评估及预防性用药,并做好彻底消毒、灭菌及宣教,提升整体感染预防意识及能力。手术过程中要求严格无菌操作,并做好切口感染预防性处理。术后则做好切口监测、疼痛干预、切口护理及宣教、沟通工作,促患者疾病康复同时改善患者情绪及满意度[8]。

综上,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术患者强化手术室护理,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并缩短康复时间,改善情绪、满意度。

猜你喜欢
四肢切口开放性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跟踪导练(四)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跟踪导练(四)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跟踪导练(四)
没有四肢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