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咏物佳作横向对比赏析

2022-10-22 05:20李美萱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关键词:爱莲说

摘 要:“托物言情”亦称“寄情于物”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与叙述,言明自己的情感和志向,是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十分喜爱的一种表现手法。更有中外作家将人类美好高尚的品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寄于自然界的动植物,让其成为理想人格或向往生活的化身,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创作的诗歌《咏水仙》(The Daffodils,1804)和北宋理学家周敦颐 (1017—1073)所作的散文《爱莲说》是中外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咏物佳作。本文拟从五方面对这二者作进行横向对比赏析,以期在提高自身的文学写作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中外作家文学创作思想的异同,品味中外文学作品蕴含的永恒魅力。

关键词:对比赏析 《爱莲说》 《咏水仙》

一、创作背景

生活经历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想要把一篇文学作品读懂、读透,首先应该进行的是“溯源”,捕捉并解读作品创作前夕发生的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咏水仙》创作于1804年,该诗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并特别指出回忆在人类生命进程中的重要性。

法国大革命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理想效果,随之而来的是狼藉与混乱。一心向往自由的华兹华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一度神情懊丧,意志消沉,在胞妹多萝西和众多好友鼓励下才得以艰难振作起来。《咏水仙》一诗记述的是1802年华兹华斯回到英国后,兄妹二人访友归来偶然发现一片水仙花海的场景。多萝西在她4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1]:我俩在高巴罗公园外的林间发现了几朵零星的水仙花。……试探性的往前走,花开的就越来越密;最后,竟然在树荫下发现一大片沿湖开放的水仙花海,宽度同一条乡间大道差不多。我从未见过如此美丽动人的水仙花,它们有的长在石缝中间,有的长在岩石上面和周围。有的把头歪在石头上小憩,好像靠在枕上消除倦怠一般。湖面上微风拂过,他们就点头,摇摆,纷飞,起舞,像蝴蝶一样抖动着透明的双翼,仿佛随微风发出阵阵欢笑。他们看起来是那样的快活,总是闪闪发光,变幻不停。

莲花别称“凌波仙子”,或被比作亭亭玉立,清新脱俗的少女,或用来形容忠正耿直,两袖清风的官员,或被赋予安康吉祥,清净圣洁的寓意。“爱莲,敬莲”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长期秉持的一种文化心态,而这种文化心态的形成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所作的散文《爱莲说》有关。周敦颐一生酷爱莲花,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世称“濂溪先生”。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元月,周敦颐与王鸿、沈希颜同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田岩,其间,周敦颐对王鸿的学识见解大加赞赏,临别时饶有兴致地题刻了一首七言绝句《游罗田岩》赠王鸿,同年五月十五日,为纪念这次同游,兼表自身对周敦颐的无尚敬仰之情,沈希颜专门修建了一座濂溪阁,并请周敦颐为此阁撰文,至此,便流传下来这仅百余字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二、写作手法与语言艺术

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统称写作手法。在诗歌中使用修辞手法能够使诗中的意象更为丰满,提升诗作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咏水仙》一诗当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明喻、拟人和夸张等。

例如,第一节第一、二行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顾子欣译)] [2]。诗人以漂游在群山上“流云”自比,衬托出孤寂且恬适的心情。流云虽孤寂,却也怡然自得,能够俯瞰世间万物,将天下美景尽收眼底,从这种角度来看,自然之美是抚慰诗人心灵创伤的一剂良药,“孤寂”亦是一种幸福。第一、二节末行,第三节前两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3]: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顾子欣译)] [2]。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粼粼湖波在近旁欢跳,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悄;(顾子欣译)] [2]。这四句诗描摹出水仙花灵动轻俏的美态,让读者对水仙花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再次暗示,水仙嬉舞的欢快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诗人低落的情绪。第二节前四句使用了明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通向远方仿佛无穷无尽;(顾子欣译)][2]。将每一朵随风点头的水仙比作銀河系中闪亮的星,又将蜿蜒向前的水仙花海组成的带状图案比作银河。另外“Milky”一词细致入微的描绘出水仙花海的颜色,即一种半透明的,饱和度不高的乳白色。从语法角度来看,前两句中出现的的动词(shine, twinkle)均采用现在时,与下行诗中动词“stretched”所用时态(过去时)不统一,这是诗人的精心安排,寄托了诗人“此情此景长留心间”的美好愿望。诗的最后两句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顾子欣译)] [2]。将心跳这一生理现象比作欢快的舞蹈,诗人心随景动,一洗往日悲观消沉的态度,阐明了欣赏水仙给身心带来的极大欢愉。

《爱莲说》这篇千古佳作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主要集中在描写莲的高尚品格的部分,体现为对偶、比喻、摹状等修辞方法,[4]例如,“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是一对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莲花出身于淤泥之中,却不染纤尘,不随世俗,不娇不媚,洁身自爱的高雅性情。“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以莲笔直的茎杆,清雅的香气比喻人胸怀坦荡,忠正耿直,美名远扬。叠词“亭亭”,描摹出莲超凡脱俗,傲然水上的形态美,暗示不为俗事所扰,不为物欲所累的孤清心性。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远观”和“亵玩”形成一对鲜明对比,以归纳式的评论,提出严肃警告,即可以心生敬畏而不可贸然亲近。“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运用排比句式,营造节奏感,增强语势,以菊花、牡丹、莲分别比喻隐士、权贵、君子以及三种人群的不同生活态度,以三种高下有别的形象言明作者的好恶与爱憎,为后文在咏叹中揭示主旨打下基础,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随着教学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学者刘文静创新性的阐发出《爱莲说》中隐含的多维度联想的表现手法,认为《爱莲说》全文运用了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联想手法。如:“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离群索居,以菊为友,乃是千古流传的旷世美谈,这就是相关联想。作者用隐士爱菊、富贵者爱牡丹和予独爱莲作对比,以莲花自比,突出君子与莲的共通性。另外,该文中所提及的三种花与它们各自象征的人群不论是从外在形象还是精神气韵方面都存在一种显性关联,因此,此处运用了相似联想。

三、文学价值与思政启发

文学价值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凝练的崇高思想和精神价值,主要包括文学作品对人类的正面促进作用。

《咏水仙》一诗中闪烁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启迪意义,华兹华斯认为,想象与回忆的来源是自然之美,在人类生命进程中的承担着不可替代的愈疗作用。现代社会的工业化程度较高,处在其中的成员大都经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拷问。对于华兹华斯来说,想象,是一付能治愈受伤心灵的安慰剂,能够荡涤文明社会的污泥浊水, 重塑被工业文明割裂的,且有可能彻底沦丧的人类统一性的能力, 能够抵消世俗社会对人的神性的磨灭。想象能带领诗人或读者超脱现实世界的层层束缚, 重新创造人与自身,人与种群,人与世界的关系。与水仙的邂逅不仅让诗人在想象的世界中遨游, 获得短暂的超然与释怀, 诗人将这种美妙的体验珍存心中,并让它在今后那些伤感的日子里重演,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 [2],使得“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华兹华斯的诗有种超越时空的魅力,在每个时代都能枝繁叶茂,孕育出新的思考。他的诗有种让人返璞归真的神奇魔力,像一汪清凉的泉水滋润着焦躁而惶恐的心灵。

《咏水仙》一诗中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超前智慧理念,第三节诗第三、四行提到:“诗人遇见这快乐的伙伴,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2]体现着诗人“珍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自然观,与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思想高度契合。

“气节”者,民族魂也。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讲究“气节”的古老民族。前有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后有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爱莲说》中所述的莲的“风骨”成为了中华民族气节的集中体现。中国人一直被认为是仁孝温和、礼义良善的谦谦君子,而《爱莲说》中所描绘的莲的“形象”也成为了传播中国人国际形象的最佳名片。

四、结语

本文以中外咏物名篇《咏水仙》与《爱莲说》为研究对象,从创作背景、写作手法、语言艺术、文学价值和思政启发五个角度进行横向对比赏析。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其魅力在于历久弥新,大力倡导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一项有力举措,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文化的本质与特征,从而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有助于增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助力中华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前提。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者正立足当下,继往开来,不断挖掘和阐发出中外文学经典作品新时代价值,谱写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胡家峦.英美诗歌名篇详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孙周年,郑立业,张良村.世界文学历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3]牛小玲.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2).

[4]胡湘利.《爱莲说》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建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李美萱(1996-),女,汉族,天津人,在读硕士,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爱莲说
爱莲说
周敦颐《爱莲说》在民国的传播与接受
李开岭
《爱莲说》微课教学设计
硬坛新秀
爱莲说
《爱莲说》中的“君子形象”探析
文言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三条途径
语文教学之方法需精当 《爱莲说》师生学习之探究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