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对人的影响:以卡夫卡的“文学自救之路”为例

2022-10-22 05:20张阳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尼采审美能力

摘 要:卡夫卡的作品在世界读者群中享有盛誉,国内外目前对卡夫卡作品的研究文献有很多,大部分都是通过具体的作品阐释卡夫卡与其家庭、父亲以及自己与世界的辩证关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并不是只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读者群体才有机会阅读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作品的现实意义深远,其中不乏有很多值得我们挖掘的文学瑰宝,其对于我们辩证地看待世界和自己的关系也发挥着重要的引作用,值得深思。本文以卡夫卡与其“文学之路”的关系为例,通过引证卡夫卡的个别作品中传递的审美观,论述文学审美对人的影响,以及文学审美能力的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启发。

关键词:经典作品 审美能力 尼采 卡夫卡作品 审美传递

现代人身处几大困境之中,简单概括来说就是:“物化意识”的凸显、“科技理性”的泛滥以及“审美能力”的缺失,三者互相聯系,互为因果。社会物质财富的膨胀不断强化着人们的“物质意识”,金钱成为人们评价他人价值的重要标尺,个人能力的大小不再在于知识、智慧和能动性、创造性等。人们日益膨胀的“物质意识”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神话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愈演愈烈,一部分人开始追逐利益而放弃追求更深层次的主体审美意识,整个精神世界被“物质”占满,“物欲”逐渐统治人们的精神生活世界,使人文精神失去神圣的光环。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尺在于人的价值维度,渴望有意义、有理想的生活。普通人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就能够重塑现代人正确的“审美观”,从而重启伴有正确价值取向的精神世界。

一、“审美”以及“审美能力”

普通大众理解的“审美”,是一种只关乎“美”这个词的一种正向的情感表达。但“审美”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本义是“感性的”,无关乎美或丑,正向或负向。从文学作品的欣赏角度来看,我们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审美”,首先,是对美的感知,其次,是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再次,是对一切事物的感知。康德将人的精神机能区分为理性能力、实践能力与审美能力,三者分别对应人的认识、道德与情感,其中的奥秘便是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道德活动的关系。

文学作品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体现的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根据巴尔扎克的观点,“真实性”是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提到“真实性”,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当我们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时,我们更多体会到的是一种假定的真实: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现实社会生活的内涵和本质,简单来说就是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比如,《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里变成的甲壳虫与周围其他人的对照,就属于一种非现实形象与现实形象的碰撞。从“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面来讲,《变形记》中的虚实设计,着实能够唤起读者的如下“审美能力”:格里高里发现自己变成甲壳虫之后,它卑微地在地上扭来扭去,却不敢寻求父母以及妹妹的帮助,在被家人排斥的同时,读者也能看到,格里高里也在奋力寻找自己卑微的归属感。众所周知,卡夫卡拥有复杂的文化经历和家庭环境,从小讲德语的他,身上流淌着犹太人的血,沉重的家庭氛围和僵硬的父子关系,让卡夫卡从小便失去了归属感,因此,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是一部比较典型的通过虚拟的“真实”,将作者在现实世界中真实的感受传递给读者的例子,其目的是与读者实现审美共鸣。

二、卡夫卡式的“审美”以及“自救”

在卡夫卡眼里,人生是无奈的, 世界是灰暗的。因此, 他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悲观和忧伤, 但卡夫卡又不甘心屈从于现实, 他渴望解脱,值得庆幸的是他找到了文学写作这样一种精神救赎的方式。在卡夫卡的文学之路上,他遇到了他的“精神导师”尼采,尼采是早期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夫卡和尼采的交集源于卡夫卡对存在主义作品的兴趣,在表现主义崭露头角的文学时期,卡夫卡就已经开始订阅尼采参编的半月刊《艺术守护者》,这些都对卡夫卡后来的写作风格和艺术见解产生了深远影响。要探究卡夫卡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就要追溯到尼采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即著名的《悲剧的起源》,尼采认为,真理和谎言需要人们不断重估。这个观点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反复强调现实世界的荒谬,以及真理世界的遥不可及,可以说,卡夫卡毕生都在追求一种“价值的重估”,重估家庭于他的意义,重估父亲于他的权威,重估自己与整个世界的格格不入......这一点在卡夫卡的作品《城堡》中也有所体现,卡夫卡在小说《城堡》的开端就给读者描绘了一副故事性很强的画面,主人公K要去某城堡做土地丈量员,中途却被厚厚的积雪挡住了去路,在夜色的笼罩下,城堡显得忽近忽远,越发模糊。卡夫卡选择了用第三人称视角观察城堡,刻意勾勒出了主人公与城堡的距离,此处设计主人公做土地“丈量员”并非偶然,正是上文中提到的“重估”“估量”之意;“厚厚的积雪”挡住了主人公前往城堡的道路,预示着通往真理之路困难重重;在“夜色”中,主人公无法清晰看到城堡的真正面目,这意味着“被丈量之物”实际上却无法丈量,即世界的真相无法探析。这与尼采的观点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尼采认为,真理就像一个大迷宫,人们在里面兜兜转转,最终只是梦一场,根本无法抵达真理之门。

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之路印证了一个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文学素养”的情况下,一夜间成为文坛巨匠。卡夫卡的文学启蒙老师是尼采,尼采等人对卡夫卡最初文学创作的启蒙意义在于:他们的思想为卡夫卡攀登文学高峰无疑提供了巨人的肩膀。卡夫卡能够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并不华丽的辞藻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首先,他自身必须有能够鉴赏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美”与“丑”的能力 (亦或价值观),而后才能有把自己独特的的“文学审美”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固化其中,最终传递给读者,并引起共鸣。

在卡夫卡致格雷特·布洛赫的信中,曾这样写道:“与其说我是通过安宁才写作,还不如说我是通过写作才得到安宁。”他认为,只有通过写作,他才能把握生命,这也是他婚姻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的原因之一,因为卡夫卡认为,婚姻生活会影响他继续写作,婚姻生活会使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崩塌,这“精神支柱”无疑就是写作,为了写作卡夫卡甚至可以放弃世间所有世俗的欢乐,事实上,他也的确这么做了。所以,写作对卡夫卡而言, 不是一种获得名利的一种“事业”, 更像是一种“自我救赎”。

三、“审美”的可传递性

众所周知,卡夫卡和他父亲的关系非常僵硬,导致家庭关系在卡夫卡心中常常是一种压抑的气氛,卡夫卡本人在家庭中也是弱小、无力的角色,这一点在卡夫卡的多部作品中都有映射,比如,《在法的门前》这则小故事中的乡下人,除了卑微地请求高大的门卫,让他踏入法的大门,除了被动地接受现实一直到死,他什么都做不了,《在法的门前》这部作品中的乡下人可以理解为卡夫卡本人的写实,高大威严的门卫则是他对父亲的写实。又比如,《城堡》中的主人公,在追寻城堡的路途中,只是习惯性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依赖别人的帮助,自己却无所作为,与其说是“无所作为”,不如理解成“不敢作为”。卡夫卡将自己在家庭关系中,尤其是父子关系中的“真实性”,通过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他的作品中,几乎都是荒诞的片段和看似碎片式的情节,他也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这,就是我。” 读者之所以能够与他产生共鸣,正是由于相同的“对美的感知”而产生的“认同感”,就像读者读过《变形记》之后,都会对那只可怜的大虫子表示同情和惋惜,这种审美上的共鸣正是由于读者和作者相同的“对美的感知”而产生的“情感上的认同感”,也就是说,卡夫卡把自己的“审美”成功传递给了读者。

四、“审美能力”对现实世界的启发

卡夫卡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审美观传递给了广大读者,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始终无法忽略,那就是,卡夫卡的作品第一次进入中国时,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拥有众多读者。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和当时读者的“文学审美能力”有关系,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代的读者群中,审美角度不同,或美或丑。比如,卡夫卡的经典作品《变形记》引入中国时,由于很多读者并不能够理解卡夫卡所描述的文学世界,更想象不到其作品背后隐藏的个人情节,导致当时的读者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到了批判卡夫卡及其作品上,并没有认真探究过其作品中传递的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但是,当年的读者群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雨冲刷之后,再次重回卡夫卡的文学世界时,竟然能够理解其作品中“荒诞的世界”究竟为何意了。这是因为在这些经历中,这个读者群也拥有了更加丰富的人生履历和人生感悟,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态度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即审美能力得到了升华。

就文学领域来说,审美能力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呢?所谓文学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活动而形成的审美过程。这种审美本领在信息化时代愈显重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卢梭在他的《论教育》一书中就已指出:“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往往这种这种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的“美”是最能深入人心且持久的。如同鲁迅所言:“美术之目的, 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文学审美能力还有其更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疗治和补缺,它可以提升人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可以自觉抵制和消除各种精神污染,主动接受和吸收精神的丰厚营养,使自己成为内心世界丰富而高尚的人。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美》中表达过:“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也就是说,欣赏美的事物,欣赏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在帮助人们以艺术的感悟去感知世界的美好,以艺术的视野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这也就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的开场话中说的那样:“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者是一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这大概就是作家们想要传递给读者的审美精神,润物细无声。

并非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但人人都可能成为“会审美的人”,成为一个在生活方式、状态和观念上能按照审美原则进行取舍的人。这种审美原则并不狭隘,更不只流于表面,而是我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得出的感受。当下信息时代,我们能够接触到各种文化,比如商业文化、娱乐文化、大众文化等等,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在同时阅读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能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久而久之,我们的文学审美能力也会不断提升,最终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于月.从文本内部阐释角度分析卡夫卡作品《法的门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7).

[2]姜智芹.影响与接受——卡夫卡之于中国新时期作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3]林志猛.尼采的悲剧世界观[J].浙江学刊,2019(3).

[4]曾艳兵.“一个情感伤口的象征”——卡夫卡与疾病[J].外国文学,2010(6).

[5]谭好哲.文艺本性研究中的审美概念与审美价值[J].文学与文化,2019(4).

[6]王元骧.我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解[J].文艺研究,2006(8).

[7]董学文.“审美意识形态”能成立吗?[J].高校理论战线,2005(10).

[8]乔植禧.从解构主义视角解读卡夫卡的《变形记》[J].新纪实,2021(31).

[9]曾艳兵.“中国式”卡夫卡[J].群言,2021(2).

(作者单位: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作者簡介:张阳(199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德语文学。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尼采审美能力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