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贵州建省的影响研究

2022-10-22 11:25杨梅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关键词:明代贵州研究

摘 要:明代是贵州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首次明确了贵州省的地域,为贵州的行政建置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明时期,贵州省的人口、土地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贵州建省后贵州人口的流动呈现出向府、州聚集和分布不平衡性的特点。受人口流动的影响,原先人口集中地区的土地开垦和利用情况也随着人口的流动变得参差不齐,本文通过分析明时期贵州省建置、人口、屯田的变化,深入了解贵州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贵州 明代 研究

一、貴州建省的过程

贵州建省有两个契机,一是明太祖时期,云南尚未征服,为了统一,朱元璋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治理,在此基础上,他意识到贵州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洪武四年(1371年)封原顺元宣慰使霭翠为贵州宣慰使,置贵州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设置的贵州都指挥使司,治贵州宣慰司。都指挥使司的出现代表着明朝廷军事力量长期驻扎的决心,也代表着明朝廷的地方行政机构开始逐渐在贵州确立。第二个契机是思州、思南土司之间的互相仇杀,给了明朝廷名正言顺的改土归流的机会。永乐初,思州、思南土司各自为政,通过战乱来谋求更大的权利,其作乱很快被朝廷镇压,永乐十一年(1413年)时设贵州布政司,布政司的设立宣告着贵州省的诞生,随后永乐十四年(1418年),设贵州提刑按察司,明朝的“三司分设”[1]行政机构正式在贵州完备,至此贵州首次以独立省份的身份被纳入王朝治理体系之下。

二、贵州的行政区划

思州、思南土司之间的互相仇杀作为贵州省得以开设的契机,其管理的地区必然会进行重新划分,“改土归流”作为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常见手段,便在此得以致用。贵州省内的行政区划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三个阶段。第一种类型是卫所的设立,卫所为军事机构,大多在洪武年间设立,与普通的地方行政单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由此可见,贵州卫所的设立主要集中于洪武时期,洪武以后再贵州的卫所设立不多,且时间间隔长久,明中期几乎是没有在贵州地区设立卫所。从中可得知,明初,贵州是作为军事重镇地区进行规划的,因此贵州的卫所设立呈现出范围较广,时间较早的特点。

第二种类型为安抚司、长官司等地区改府、州、县级机构,这种机构类型的变化贯穿了整个明代,主要有三个阶段,永乐时期、弘治时期、万历时期。

永乐时期为贵州开设初期,也处于明初期,这时候对贵州的地方行政单位的调整主要是集中在原思州、思南土司地区,也就是黔东北地区,对黔东南和黔西南地区有着小调整。具体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永乐时期对贵州省的地方行政改设单位较大,主要以设置府为主。虽然设府管理,但府之下仍然存在着许多小土司,实际上也代表着明朝廷将大土司分割为小土司,以达到将土司地区逐渐纳入流官机构之下的目的。 第二个时期较大规模的改设是在弘治时期。弘治年间,在对黔东北继续整改之时,将调整的主要地区转向针对黔南地区。

第三个大调整时期是万历时期,相比于永乐和弘治时期,万历时期的改设更加彻底,改设范围包括黔西南、黔中、黔东北地区,除去黔西北的贵州宣慰司一带,几乎整改了贵州其余全部区域。

万历时期对贵州省的改设增添了军民府,军民府与一般的府相比,掌管兵马,且改设单位较小,以长官司改县为主,州级行政单位也逐渐与土司区区分开来,长官司等土司直接隶属于军民府之下,这极有可能是受到播州杨应龙叛乱的影响,将土司地区直接置于军民府之下管理便于预防和压制叛乱。

综上所述,贵州省的行政区划其实是一直在变动的,根据记载:“永乐十一年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八,州一,县一,宣慰司一,长官司三十九。后领府十,州九,县十四,宣慰司一,长官司七十六。”[4]其中的八府应该是指永乐时期,十府应该是统计至万历时期,十府指:思州、思南、石阡、铜仁、镇远、黎平、都匀、贵阳军民府、平越军民府、安顺军民府。这样的变动呈现出改设单位小、改设区域广泛、地方行政机构趋于分明的特点。且不难看出,土司地区越来越小,府、州、县的设立越来越多,卫所的设立几乎是最稳定的,到明中后期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三、贵州建省对贵州人口变化的影响

贵州建置上的特点是卫所建设稳定且设立广泛,府、州、县设立多以原土司地区改设,因此在行政区划上又呈现出“土流并治”和“军政分管”的特点,土司区不断的被改为流官管辖区,同时流官管辖下又存在着小土司,这些属于布政使司管辖,而不断迁入贵州的卫所兵民又直接属于都指挥使司管辖,因而贵州省的户籍成分复杂,军户、民户、土户杂居成为建省后的一大特点。以下表格根据万历时期的《贵州通志》整理,由于明前期资料的缺失和记载上的缺陷,导致下表只能反映出明中后期贵州省的人口变化情况:

根据《贵州通志》统计,嘉靖时期贵州省的军籍共72273户,总计261869丁口,约占当时贵州总人口的51.1%,民籍共66684户,共计250420丁口,占当时贵州总人口的49.9%,这表明了至嘉靖时期,贵州省成为以军籍为主的军户大省,明王朝在贵州的一系列治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达到了军需的目的。

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贵州省的人口流动情况出现较大的差异,与嘉靖时期相比,万历时期贵州省的军户有59340户,共计184601丁口,民籍有46566户,共计325374丁口,平均军户3.2人/户,民户6.9人/户,军籍人口占贵州总人口的36%,民籍人口占贵州总人口的64%,较嘉靖时期的人口状况来看,军户减少了59340户,减少了77268丁口,平均一户减少0.4人;民户减少了20118户,增加了74954丁口,平均7人/户,数据表明,万历时期的贵州省军籍人口急剧减少,民籍人口增加又变为以民籍为主的大省。

贵州省总体户数与人口均在减少,且人口减少的地区中以卫所为主,这个时期卫所人口急剧减少与万历年间的战乱有关,导致征兵调兵上的增加,贵州作为西南地区的备兵大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各府州的人口却总体在上升,表明万历时期由于社会动荡,贵州的人口流动可能由偏僻落后的地区涌向较为发达的府州地区,如思州、思南、石阡、铜仁等处都属于改土归流较早、社会较为稳定的地区,这也就导致了后来贵州省的发展不均衡的特点。

四、贵州建省对土田变化的影响

贵州建省之后,随着大批的移民进入贵州,贵州地区的屯田开荒也进入新的时期,万历时期具体贵州省各地区的屯田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所示,万历时期贵州省的屯田开荒情况还是比较发达的,屯田总数远远超过前期,人均屯田达到3.36亩/人。卫所屯田有所下降,但各府州屯田数上升,与表3的人口流动和增长情况基本一致,人口较多的思南、黎平等府的屯田数量也是增长较多的,屯田急剧减少的新添、普定等卫所也是人口减少的主要地区,表明由于战乱征调,卫所的人口减少,屯田也荒废。

总的来说,贵州省的成立得益于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而贵州省的移民主要以戍边等军事力量的发展为主,客观上推进了贵州地区的屯田开荒,但也是由于以发展军备力量为主,导致了开发的间断性,一旦有大规模的叛乱就会导致贵州的部分地区的开发进入停滞,拉大了贵州省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与滞后性,导致贵州省的整体开发也滞后。

五、结语

明代贵州建省對贵州土司地区的意义重大,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行政区划,便于政府长远的治理,更是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但也因其以发展军事力量为主,导致明时期贵州省的发展有着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且受战乱影响大的特点。总体来说明时期的贵州建省不仅仅是将贵州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更是在于为贵州土司地区向中原地区靠拢,这种靠拢是由内而外的方式,为地方政治的完整和中央王朝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成臻铭.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3](明)谢东山,修.嘉靖《贵州通志》[M].张道,纂.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

[4] (清)张廷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6](明)王来贤,陈尚象,修撰.万历《贵州通志》[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创业项目“明代土司官学教育制度研究”(项目编号:cx20211068)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杨梅(1999-),女,苗族,湖南湘西自治州人,硕士,吉首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明代贵州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贵州,有多美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