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宏大叙事视角看《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2022-10-22 11:25付伟晨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关键词:福克纳

摘 要:《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作为福克纳的经典作品别讨论颇多,但其具有的反宏大叙事倾向却鲜有人谈及。本文从反宏大叙事的视角切入,在明晰宏大叙事的前提下,根据爱米丽与代表团相见的部分和爱米丽与尸体四十年同床共眠的行为进行分析,最终肯定了该作品具备后现代主义色彩,尤其是反宏大叙事的倾向。

关键词:《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福克纳 反宏大叙事

一、福克纳的后现代倾向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纳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目前存在许多关于这篇文章的深刻见解,包括叙事手法,故事背景,伦理观念等等,但是很少有学者从后现代主义倡导的反宏大叙事的角度对本文进行剖析,本文将爱米丽四十年来与死去的爱人同床共枕的部分以及艾米莉本人与代表团相见时的行为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福克纳有一定的了解,作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最重要的南方小说家,福克纳本身的现代性的及后现代的性的光辉闪耀不断,无论是大胆倒叙的手法,还是虚无飘渺的意识流,以及后现代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女性主义,都在文章中有所体现,此处陈列,皆为证明福克纳具有后现在作家倾向的可能性,作者层面的可能性才得以成立。

二、宏大叙事概念解读

宏大叙事研究始于利奥塔的《后现代的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他关注宏大叙事的词源学定义和分类,通过割裂宏大叙事的内在思辨性,分析了宏大叙事遭遇合法性遭到质疑的缘由。理查德·罗蒂从哲学角度,审视了“真理”“愿景”等宏大概念,推崇 “实用主义”,试图以科学的方法来解构宏大叙事。雅克·德里达自然也对宏大叙事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观察世界的准确标准不在于永恒的共性而在于事物的差异性。

关于宏大叙事的定义,笔者认为宏大叙事首先是对人类发展进程的一个完满假设,借用马克思主义者的设想来讲,宏大叙事便是人类从自然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然后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到达最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阶段这一过程。与经济、政治制度挂钩式宏大叙事的一个重要特征。小说中,爱米丽的所处社会经过激烈的变革,资本主义作为时代的洪流,狠狠冲刷的在南方父权统治下成长起来的爱米丽的内心,面对这样的趋势,爱米丽却选择坚守老旧传统,与时代相悖,其中原因下文会进行探讨。

再谈宏大叙事的另一重要层面,因为规定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必然会为某个阶段的社会模式下的人文伦理,文化意识奠定某种基调。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反对传统理性观点的呼声日益强烈,扁平人物的不真实性,解构主义的盛行,后现代真实与虚假的混淆。于是反宏大叙事的倾向呼之欲出。其主要表现就是对传统理性所提倡的自由,民主,理智等概念无情的粉碎;真实与虚幻的概念混淆与难以分辨等等。本文主要讨论这两点。

三、《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反宏大叙事解读

首先,《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主要内容是杰弗生镇的格里尔森家族在南北战争之后的发展。爱米丽的父亲,作为家族家长,倾尽心力维护所谓的等级与尊严,重要表现就是“父亲认为小镇的青年男子和他的女儿不属于同一个层次,他要坚定地维护差异的存在”[1]。父亲去世,爱米丽与北方工头赫默相爱,即使与父亲阴阳相隔,也颇受影响。当爱米丽意识到赫默并不打算结婚时,用砒霜将其毒杀。此后,爱米丽选择与世隔绝,与尸体共眠长达四十年,直到她的葬礼。

根据本文之前提到的,首先探讨的就是该小说体现出的反宏大叙事的第一个层面,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否定。首先探讨她与代表团相见时的行为。小说中的爱米丽,常年身居高阁,代表团是爱米丽出现的铺垫。代表团作为新时代的象征,认为爱米丽需要遵循新的政府法律,依法交税。但是结果也与作者对爱米丽所处环境的描述一般,迂腐不变。爱米丽一直重复提着沙多斯上校,那个已故十多年的镇长。沙多斯上校,是南北战争前权力制度的一个象征。“去找沙多斯上校好了。”和“去找沙多斯上校吧。”爱米丽用这两句话语深刻诠释了她对当代政治,经济制度的不认可。爱米丽的行为是反宏大叙述的鲜明例证。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优于南方种植园制度的存在,当时在北方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爱米丽角色本身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做出理性判断可以理解,但是隐藏在爱米丽背后的作者,必然有相当的资格进行判断,才有了爱米丽的行为。

接下来便是与爱人尸体同床共枕四十年的行为所体现出的反政治,经济制度的倾向。尽管南北战争结束,白人与黑人的结合在世俗层面是绝对不被接受的,在南方最为严重。但是爱米丽却爱上了赫默。由于生长幻境的影响,恋情失败。“爱米丽与赫默恋爱的失败更是象征旧南方与新北方之间,劳工阶级与贵族阶级之间矛盾的升华和不妥协性。”[2]。杀死爱人之后,即使是尸体,爱米丽也心甘情愿。虽然極端,也不失为一种对当时南方的种植园经济的反抗。学者们探讨过赫默并非自愿的问题,认为作者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给爱米丽的精神失常提供例证。作者认为不然,爱米丽失常的根本原因是她难以接受这样的经济,政治制度。失常只是无力反抗的表现,精神病症大多源自现实的矛盾。根据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爱米丽的行为便是自我与超我的博弈,最终自我战胜了超我,而超我,作者认为便是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道德准则。爱米丽反政治,经济制度的是十分明显的。

接下来谈第二层面,依据其两个特点,“非理性”和真实与虚假的混淆两部分进行探讨。何为“非理性”前文已经给出了答案。爱米丽有着深深的种植园烙印,这一点根据她对纳税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因此爱米丽对当代的认识与实际不符合,沙多斯上校所代表的专制与腐败与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宣扬的自由与民主是完全的两极。可是,爱米丽的选择却是遵循以往的传统与束缚,或许以往家族的虚假荣光让爱米丽无法接受如今的窘迫,不管是那种,她都选择了自由与民主的对立面。“非理性”的特点突显示无疑。关于这一点的原因,有学者提到,爱米丽经济条件是迫使她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是思考的结果。因为小说中提到,爱米丽的父亲死后,爱米丽仅仅得到了那座房子,从此变成了清贫的人。作者并不这样认为,爱米丽虽然是没落贵族,但是依旧拥有豪华房屋,依旧拥有黑仆,最重要的是小说中大多关于爱米丽经济状况的描述,都是经由他人之口的猜测。笔者认为,造成此处”非理性“行为的原因,终究与作者的反宏大叙事倾向有关。父亲死后,爱米丽实现了选择自由,她与赫默的接触,相处便是很好的例子。她的人生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是福克纳偏偏选择让她固守南方传统,做这样的常人无法理解的“非理性”行为,福克纳的的反宏大叙事的倾向性暴露无遗。

接着探讨与尸体同床共眠四十年所体现的“非理性”特点。首先作为正常的人,与尸体共眠时间如此长是令人难以接受的,通过邻居对气味的反应,就可以想象。现代学者多用心理疾病来对这个情节做出解释。笔者的认为这依旧是福克纳反宏大叙事倾向的反映。福克纳刻意采用这种极端的“非理性”行为来塑造爱米丽的形象,为的就是使爱米丽的行为与正常的社会行为产生剧烈的反差感和异常感。

接下来,真实与虚幻的概念混淆。首先是爱米丽与代表团的相见部分。通过前文可知。代表团为了让爱米丽履行纳税的义务,提及了现任镇长的亲笔信。但正如刘剑锋提到“爱米丽是生活在现在,但是她更是生活在过去之中,因为她现在的意识是被过去填满的。”[3]爱米丽拒不承认。对爱米丽而言,什么是真实?是近在眼前的东西,还是活在心中的东西?代表团就在眼前,还有作为证据的亲笔信。可是爱米丽却坚持活在旧的时代。什么又是虚幻?过去确实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爱米丽却从未摆脱出来,这反而是爱米丽的真实。爱米丽一个人身上,就包含着这种巨大的矛盾。爱米丽的坚持是福克纳反宏大叙事倾向的最好诠释。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被很明显的打破,个人心理中的真实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进行了替换。真实与虚幻的定义问题跃然纸上,到底是物质世界决定了现实,还是精神世界决定了现实?爱米丽的精神世界明显地控制了一切,因此爱米丽的行为才会如此,唯心和唯物之争。

继续探讨爱米丽与尸体同床共眠四十年的行为。爱米丽意识到赫默无法和她在一起时,毅然选择毒杀来留住他。这种手段残忍与否本文不探讨,但是爱米丽的想法是值得关注的。因为真实和虚假界限在此处彻底被爱米丽,也可以说被福克纳本人撕裂了。尸体与活人的对比被打破。能坚持四十年如一日“自我的”幸福,爱米丽必然将这个尸体当作了活生生的赫默,他不需要说话,只需要不离开她。这样“虚幻”的爱情与陪伴在爱米丽眼里成了最大的真实。“那尸体显然一度曾卧在谁的臂弯里,而如今那长眠长过了爱情,战胜了爱的煎熬,”作者对这种爱情的肯定使得这种真实与虚假的混淆达到了极致,原本是令人恐怖的,常人无法接受的场景,在作者的描写下,竟然变得唯美深刻,也让作者反宏大叙事的特点变得更加鲜明。重点在于,这样的生活,对于爱米丽来说,是幸福的,是心满意足的,为了维持这样的生活,她无怨无悔。到底是内心世界的安宁还是物质世界的满足更能够让人很好的生活下去?作者在爱米丽身上选择了前者,于是此处所蕴含的反宏大叙事倾向得到完满证实。

四、结语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一文,是福克纳个人反宏大叙事的最好作品之一。身为传统的南方作家,福克纳自身的复杂性在此处得到很好地展现。首先本文说明了何为反宏大叙事,即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者眼中历史发展阶段的正确顺序的反对,以及在相关经济、政治制度下的文化的反抗。接着在这两个层面进行细化讨论,先是经济、政治层面的讨论。所用来讨论的材料都是爱米丽代表团相见的部分以及爱米丽与赫默尸体长达四十年的同床共枕的行为。先谈经济、政治层面。爱米丽面对代表团的所作所为,很明显是对北方推崇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抗。与尸体共枕的四十年恰恰也是对当时南方残存奴隶制的不满,所以作者选择让爱米丽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进行对抗。这两部分都狠狠否定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接下来对文化层面的部分就行讨论。由于经济、政治制度的规定性,该制度下的文化意识必然与其相匹配,崇尚理性,真实等等。但是反宏大叙事却具备“非理性”和真实与虚假的混淆两个特性。所以本文以相同的部分,来讨论这两个特性。代表团作为理性的代表,强调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希望爱米丽接受最新的财税制度。然而爱米丽却让代表团无功而返。即使她身体生活在这个时代,但她的精神却活在过去的时代,沙多斯上校的威严变得永垂不朽,本文不同意所谓经济原因的说法,并且认为精神疾病多来源于现实的矛盾。这样来看,理性在此处与爱米丽是毫无关系的。接着探讨与尸体共眠四十年的“非理性”。首先,这样的行为本身已经超出了常规的理性范畴。作者相信,福克纳这样的安排,是刻意为了让爱米丽的“非理性成分”更加突出,也是作者反宏大敘事倾向的深刻体现。接下来,探讨真实与虚幻的混淆。先探讨爱米丽与代表团见面这个部分。对亲笔信的否认是关键,作为有背景的家族之女,信件真实性必然会有所知晓。“自认为”的表达,让爱米丽的态度更加令人惊奇。明明“真实”当前,爱米丽却说不是真实。眼前的一切却成了“虚幻”,想象中的“真实”成了爱米丽活下去的“真实”。在此处,真实与虚幻的混淆十分明显。接着是与尸体部分共眠的讨论。四十年来,与赫默尸体的陪伴,爱米丽这种“真实”的幸福,与常人的幸福非常不同。但是她能坚持下来,“死去的人”给“真实的人”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对此刻的爱米丽来说“真实”与“虚幻”界限早已模糊。该小说反宏大叙事倾向得到充分地证实。这样来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确实是一部具有反宏大叙事特征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爱容.无爱的疯狂与恐怖——福克纳笔下的爱米丽悲剧分析[J].外国语文,2013(4).

[2]何畅,陈娇娥.由《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缺失”看其历史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2006(5).

[3]刘剑锋,付颖.从生命哲学视角解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悲剧成因[J].名作欣赏,2011(9).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作者简介:付伟晨,男,汉族,山西吕梁人,西安外国语大学202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猜你喜欢
福克纳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威廉·福克纳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出版研究
威廉·福克纳的《熊》
回归自然构建和谐——生态文学批评视域下的威廉·福克纳小说主题解读
一封未开启的信
瓮底的世界——试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瓮及相关意象
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神话——《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荷默之死”的盲点追踪
福克纳非线性艺术叙事范式及其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