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

2022-10-22 11:25侯远航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托马斯

侯远航

摘 要:本文从生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对狄兰·托马斯的《羊齿山》进行及物性、语气、情态和主位结构等多层面解读。以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对羊齿山美景的描绘以及诗歌语言的运用来诠释其自然生态观,唤醒当代社会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呼吁社会共同保护自然家园。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生态话语分析 自然诗歌 狄兰·托马斯

一、前言

狄兰·托马斯,英国作家、诗人,其自然诗歌中的绚烂色彩给予了自然万物丰富的象征含义。他的诗风自然朴实、简明清新、想象丰富,透露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热忱及诗人对大自然的强烈热爱。诗歌语言中充满着强烈的节奏和密集的意象,意象的排列超越常规,音乐色彩强烈,语篇充满活力而不失严谨,散发着不加修饰的美。

《羊齿山》是诗人狄兰·托马斯描述自己青少年生活的一首著名的自然诗歌。诗人的记忆中永远保留着在这里度过的童年时代,读者能强烈地感觉到对童年对乡土的眷恋。在《羊齿山》中,诗人使用纵横交错的形象以及各种隐喻,塑造了错综复杂的自然诗歌结构,赋予了神奇的音乐效果,沉浸式的气氛,其中自然主题的流露令读者耳目一新。本文从生态话语分析的角度,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尝试对《羊齿山》中及物性、语气、情态、主位结构等进行多层面解析,探究诗人欲表达的生态观,旨在揭示语言中隐含的生态理念,同时为诗歌语篇分析提供一个新思路,丰富对自然诗歌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

二、生态话语分析与自然诗歌

伴随着新世纪科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人类社会在追求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种严峻的环境问题。近年来,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以愈发成熟的生态学视角去对待环境问题。许多语言学家试图通过语言领域表达一些社会和生态问题,于是“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迅速得到关注。作为研究分支之一,生态话语分析受到极大的关注,并作为自然语篇研究工具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研究领域,生态系统成为了研究者的语言学范围,语言与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是问题关键。利用语言的魅力使人类意识到生态环境的改变如何对人类产生不可逆的后果。生态语言学成为一种为全人类社会发展更具担当,更具出路的工具,推动语言学步入格局更高的发展环境。

生态语言学不受限于语言系统,重心在于关注语言对社会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其研究范围不仅局限于人类本身,还有对自然万物命运的关怀。诸多学者对于生态话语分析的方式和途径提出了独特有见解的研究内容,自然诗歌作为有益性话语,是生态语言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诗人以山河万物入诗,抒发其自身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以及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形态。本文拟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自然诗歌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对《羊齿山》的词语、语境及语篇方面进行多维度研究。

三、《羊齿山》诗歌框架与初步解读

狄兰·托马斯的《羊齿山》共六个诗节,每个诗节九个诗行。前两个诗节回忆儿童时代惬意悠然地在牧场中苹果树下玩耍的景象,描述了孩提时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美好时光。中间两个诗节描绘了诗人入睡及觉醒的这一过程,诗人完成了成长与成熟的蜕变。在后两个诗节中,诗人以一种长者的语气叹息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短暂,完成从童年到老年的生命轮回。

苹果树、雏菊、幽谷、繁星、狐狸、小马、雉鸡、猫头鹰……这些自然界中美好的意象与诗人的心境浑然一体。在《羊齿山》中,詩人的共情给自然赋予人性。无论动物植物,亦或云朵繁星,对于大自然中一切,内心纯良的少年总会得到最真挚的感悟。在诗人眼里,逝去的日子是绿色和无忧无虑的。无论内心成熟与否,诗人都会保持着对生态的向往。人与自然并非针锋相对,而是你中有我。狄兰·托马斯借助少年的视角,运用活泼的话语,再现生态环境最真挚的美好。

四、元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语言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以元功能理论对《羊齿山》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有助于解读诗歌所传达的诗人情感和生态意义。

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反映了人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包含过程、参与者及环境成分三个部分。其中过程类型主要分为六类: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关系过程 (relation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全诗共有30个主要过程,其中物质过程19个,心理过程6个,关系过程6个。(见下表)

不同的过程类型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态和心理世界的情感和关系。《羊齿山》中最常出现的是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一方面诗人要使用大量的物质过程拟人化地对少年时代记忆中羊齿山的景象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 另一方面诗人要借景抒情,通过心理过程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物质过程是指动作的各种过程,从语义上涉及动作者、目标和环境成分。诗人通过大量的物质过程还原了记忆中的画面,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将Time、Nature、Sky和Sun等进行了参与者的拟人化,这表明诗人以两类参与者角色来突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话语中隐含的深层意义可通过诗人各类词语选择来体现,对该诗歌的物质过程类型进行生态延伸发现“climb、singing、play、barked、rang、running、rode、flying、wake、walking”等的表层意义为动作意义的各种体现,但在语义层面上展现出诗人与内心、诗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

前三节描述了诗人少年时代的玩乐情景,通过及物性过程的内涵来表达那些逝去的日子所带来的快乐。第一节充满了田园意象或者是对乡村生活的描述。作者提到了“苹果树枝(the apple boughs)”“树木和树叶(the trees and leaves)”以及“雏菊和大麦(daisies and barley)”。第一行“当我年轻时,在苹果树枝下无忧无虑”是诗人对回忆农场生活的热烈情感。

诗人内心的这种想法在第二节开始时得到了加强,说话者声称自己在童年的美好时光中是“绿色和无忧无虑的(green and carefree)”,这是具有两者的双重含义——年轻的和天真的。然后,诗人提到时间是仁慈的,因为时间允许他演奏。

第三节的第一行也提到了时间的流逝。“阳光泼洒一整天,多么明媚可爱。”孩提时代欢乐时光流逝的飞快难以察觉,每天在农场里嬉戏,对时间没有单位性的概念,每次只关心“太阳”是否落山。诗人描述了属于他与自然的夜晚,“在简单的星星下”他渐渐入睡,梦见猫头鹰“把农场带走”,衡量时间的方式再次依据自然的永恒事物——“月亮”,用短语“整个月亮都很长”来指代长夜漫漫。诸如“快乐就像草是绿色的”还有“因为我是绿色的,无忧无虑的”突出快乐,同时也在读者心中植入积极的形象。这三节的选词很有说服力。他指出雏菊、光、河流、苹果树和太阳,还描述了唱歌、玩耍和无忧无虑等活动。回忆童年使诗人感到幸福,记忆和笑声交织。

修辞方面,诗人大量采用拟人,比如将时间进行多处拟人化,“时光任我嬉闹,蒙受他的恩宠金光闪耀”,“时光握住我的青翠与死亡”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拟人化使读者仿佛在与大自然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使人的情感与对自然的观念辩证统一。《羊齿山》在对及物性过程类型的使用以及参与者角色的选择上都流露出富有担当的生态观以及对自然的平等思想。

人际功能就是要描述和解释人际交流中语言所起的作用,生态语言学通过语言来表达对自然的观点和态度,由语气和情态两个语义系统体现。诗歌中all、must、nothing等体现了较高的情态值,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勃、生态与人和谐相处的画面。全诗语句均为陈述性语气,代表着最高情态值,诗人融身于生态之间,视人类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表现出生态友好的强烈意愿。从诗歌词汇的语义层面对用词分析可见,“happy,carefree,mercy,holy,lovely, tuneful”等美好词汇描写羊齿山的纯真欢愉,表达了诗人对生态的赞赏。高情态词汇增强了表达信息的有效性和可能性,一系列积极的词汇和通篇的陈述语气勾勒出记忆中农场风光,弥漫着对童年时代的追忆,体现了诗人亲近大自然的热情和保护生态的积极正面观念。

语篇功能重在组织信息、安排内容,指语言信息的组织以及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表达内部意义的连贯,与情境衔接的功能。在语篇功能视角下,多重主位的选择与不同诗节的衔接反映出诗人的生态意识,诗中的很多主位都是自然生态物体,如grass、tunes、cock、time、sun、calves、moon等等。在主位结构上,诗人选择很多自然界中的自然事务为主体,勾勒一系列属于自然界的美好场景,这表明了诗人反对“万事万物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观,研究者可以由此发现生态环境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突出自然与人类在生态意义上的平等地位,展示了诗人强烈的生态观念。借助语篇一步步翻开羊齿山农场的画卷,处处体现了诗人对生态予以赞美,予以保护的愿望。

诗人凭借独特的语句排列组合以及富有深意的句式,重现了少年时代记忆中的农场风光,运用艺术手法和语言手段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羊齿山美景。通过选择积极美好的语言架构了自己对日月星辰、动物植物、人類及其整体环境的理解,用富有创造力的生态话语给读者内心建构了一个如同世外桃源的羊齿山。

五、结语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对狄兰托马斯的代表作《羊齿山》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以三大元功能理论出发,分析讨论了诗歌中的过程类型、语气情态和主位结构等,阐释了诗人通过描写生态保护型语篇所秉承的自然观。通过一系列生态话语的分析得出,诗人在自然中寻求舒适和宁静的意愿,使现代读者获得在新时代科技工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启示。诗人在此诗歌中选择的特定词汇、语句都是有艺术与独特生态目的的。

综上,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扩展了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为后续生态语篇研究带来了新启发,挖掘了更多优美诗歌背后的生态观念,从而共建良好生态家园;同时也验证了系统功能语法对诗歌研究的适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黄国文,陈瑜敏.系统功能语言学十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

[2]黄国文.自然诗歌中的元功能和语法隐喻分析——以狄金森的一首自然诗歌为例[J].外语教学,2018(3).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碌,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林玉鹏.狄兰.托马斯《羊齿山》一诗的语言艺术[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4).

[5]颜学军.20世纪英国地域性诗歌的文化特性[J].当代外国文学,2007(1).

[6]Green and Dying in Chains:Dylan Thomas's “Fern Hill”and Kenneth Grahame's The Golden Age[J].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1998(3).

[7]Halliday, M.A.K.&C.M.I.M Matth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Arnold, 2004.

[8]Stibbe A.Ecolinguistics:Language,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M].London:Routledge,2015.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系统功能语言学托马斯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托马斯·赫斯维克简介
画与理
反转人生 伊塞亚·托马斯
托马斯送电器
语域理论指导下的药品说明书翻译
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汉乐府诗《将进酒》英译文之语篇纯理功能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