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

2022-10-22 11:25赵璐璐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关键词:隐喻

摘 要:《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奠基之作,是国际公认的现代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体系建构研究工作的开端,在当今国内外认知隐喻理论研究领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语言学家詹姆斯麦考利曾评论说:“在我所见到的诸多有关隐喻题材的研究中,此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艺术价值的。”作为认知语言学的萌芽,它问世后引发了很大了波澜,也受到批评与争议,但是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该书所提出的隐喻理论的正确性,逐渐成就了该书在隐喻与概念范畴邻域的经典地位。

关键词:《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隐喻 隐喻概念

一、前言

正如在其中文译本中的介绍而言:此书彻底打破了数千年来人类关于隐喻的狭隘认识,在国内外但凡论述关于隐喻、认知的学术论文与专著,无不以此为典范。对于初涉认知语言学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会让人思路大开,在理解语言以及世界方面都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启发。第一,本书反驳传统的隐喻理论观念,指出隐喻并非单纯的话语修辞手法,而是人们思想和意识的反映,就像人类生存需要物质基础一样,隐喻也是人类交流、认知的重要基础。接着,作者又提出了“经验主义语义观”,区别于以往的客观主义语义观和主观主义语义观,指出了人的生活经历和理解能力在语义理解中的重要影响,并认为没有自立在人的经验认知之上的语言意义。从此以后,隐喻研究就彻底突破了传统修辞研究的桎梏,走向了认知语言学研究和理解科学探究的新道路,并变成了现代语言理论家、人类研究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的新的研究聚焦。

二、《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所认为的隐喻

隐喻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在大脑中的一个反映,它体现在人们的话语中,影响并加深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这是该书的原创性概念,也是贯穿该书的主要思想。

两千多年来,隐喻始终被看作是修辞手法,一种对语言来说并不必要的东西。在这本书中, Lakoff和Johnson共同阐述了概念的隐喻理论(CMT),该理论以认知的视角对隐喻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个有关思想与行为的哲学问题,更是一个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这一新理论促使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对隐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在第一章作者便开宗明义,指出隐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这一概念,强调隐喻的核心就是通过一种事物的经验去感知和认识另一种事物。作者以 “Argument is a war” 这个隐喻概念为切入点,列举了很多与其相关的表达,比如 “he attack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 “you disagree, okay, shoot! ”,这些语言形式中所使用的“攻击”(attack)、“击破 ”(demolished)、“反击”(shoot)等词语都是战争术语,却被我们用来表述争论。这也反映了人们思想中的“战争”隐喻,人们把 “争论”隐喻成“战争”,以战斗方式来理解并建构争辩这一范畴。再者,就像是在一个辩论中,辩手们会将辩论反方当成是敌人,而语言则是他惟一能利用的武器,因此辩手们就会使用语言攻击对手的立场,以维护自身的立场。现实生活中战争和争论虽是完全不相同的两种事物,但是二者经常同时出现,争论常借用战争中的概念。汉语中“争论”“论战”之类的种种词汇表达,足以说明我们在构建概念的时候是通过隐喻进行的,由于使用战争相关概念,人们对于争论的印象便多为激烈,有攻击性的。

作为对比加强,作者在书中还举了其他例子供我们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假设在某一个文化的隐喻环境中,辩论可以看作一个舞蹈,在这样的文化里,人类会以完全不同的视野去审视辩论,用不同的方法去展开辩论。讨论的主要参与者也就是舞蹈演员,他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和平、愉悦、协作的形式展开表演,在这时候,或许没人进攻或防守,但是我们关于争论的感受就会大大不同了。对于上述两个隐喻,如果前一种的语言方式是以战争语言来构筑讨论,那么第二种的则是以舞蹈语言来构筑争论,它背后揭示的就是隐喻概念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决定意义,以及隐喻概念和语言之间的关联和差异。或许人们并不察觉,但那时人们之所以如此自然地使用这些概念,是因为人们的思维就是如此,所以这绝不仅是表面的语言形式的问题。因此通过研究语言隐喻表达,得到的不仅是隐喻的本质,更是人类活动和思维的隐喻本质。

隐喻深刻地内化、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构造当中,所以,它又一同控制着人们生活的运转、主宰着人们的思考活动。所以,作家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在文本上或是在思考和活动中,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思考和活动所遵循的概念框架事实上就是隐喻意象为核心”。这本书里介绍的各种隐喻,包括“争论是一场战争”,都属于语言文字展现出的“隐喻性表达”。而影响我们思维和言行的是表达背后蕴藏的“隐喻观念”,而后者存在于人的概念体系之中,且具有更强的隐藏与复杂性。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所以透过隐喻性表现就可以研究理论隐喻,这也正是全书后期论证的基础。

三、隐喻类型

本书将隐喻划归为位置隐喻、本体隐喻和构成隐喻。这一分类标准是Lakoff和Johnson (1980)根据隐喻映射的始源域的不同制定的。

(一)方位隐喻

位置隐喻(亦有学者称其为空间隐喻)主要和空间方位相关,这种隐喻主要是把源域的空间结构反映到非空间观念的目的域上,因此目标概念有了空间方位感。这些空间方位概念来自于人类和世界的直接互动。方位隐喻中,映射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產生,而是带有系统性,可以从某个方向上映射到彼此相连的另一个系统中,比如:Happy is up(高兴为上)。Happy先把概念化的方位为 “up”,才有了“我很开心”的英语表达 “I am feeling up.”其内部的系统性,使得隐喻可以赋予 “上”这一方向以积极的指向,与此相关联的积极指向的概念便产生了,比如“高兴为上”“健康为上”“活着为上”“理性为上”等等。

当然,这样的隐喻方向不是任意的,隐喻的产生和使用首先是介乎于两种事物之间有类似的共通的人类经历(experience)。其次,由于文化区别,各隐喻中的突出点各有差异,方位隐喻深植于文化当中;再者,方位隐喻是物理现实基础和文化经验共同作用的产物,有这些丰富的来源才产生了大量的隐喻。也就是说是由于现实经验的多样才导致了同一隐喻应用的多样,而不是隐喻本身多样。正如上段所举的例子,并不是有很多种“上”,而是“上”这种状态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经验,从而产生不同的隐喻。

(二)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就是把抽象的事情、社会活动、社会情感等看成有形的社会实体和物质,所以此类始源域多是指自然物质,尤其是人的身体。这样一来人们便可以将种种抽象经验进行具体的指称、归类、量化,以“虚”化“实”,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进一步推演。

本书以通胀(Inflation)的真实存在为例,认为从隐喻的观点出发,我们将通胀看作是一种实体,这就给出了一种能够描述这种体验的方式,是一种典型的本体隐喻。所以就成了:“Inflation is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通货膨胀不断影响我们的生活), “we need to combat inflation”(我们需要对抗通货膨胀)等表述方式。在这种描述中,人们可以将通货膨胀这个抽象的概念视为实物,进行描述、认识、以及比较生动有效的认识,从而对其采取相应活动。

另外一个典型本体隐喻是以身体为起源域的,人体是一个物理存在,人类便自然而然的把被整个身体包围的这一身体内部和外部区别开,以身体为里,在身体之外的东西便为外,而人体本身就像是容器一样,于是乎人类便把所有具有相同特征的从内至外的任何东西都视为 “容器”,便产生了“容器隐喻”,比如 “there is a lot of land in Kansas”(堪萨斯州内有很多土地)。相同样的,人们也可能通过容器隐喻把某些抽象概念视为容器,比如 “he fell into a depression”(他陷入沮丧之中)。

(三)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利用一个概念的关系来构造另一个观念。始源域的特征反映在目标区域上,从而构成了目标区域特征,而目标区域的其他特征则是由其始源域的特征所扩展的结果。将始源域的特征反映在目标区域的构造上,就能够把一概念的各方面、各层次的蕴含都用来构造另一概念,目标域的概念架构多不清晰,所以需要一个内部架构清晰的概念域去映射。

结构隐喻与位置隐喻、本体隐喻相似,来源于人们认知上的系统性相关,这种关联或明显,或隐晦,但是一定有某种特性是类似的。例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使用结构清楚的金钱相关表述去描述不清楚的时间,于是有了“waste time”“save time”等表达,让时间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结构。

四、隐喻的特性

隐喻除了显而易见的普遍性、基础性之外,作者还归纳强调了隐喻的其他特性:系统性和协调一致性,以及文化连贯性。

(一)隐喻的系统性和协调一致性

在一开始探讨隐喻这一概念的时候,作者就强调相互映射的两个事物或者域之间一定有着相类似的特性,从而建立起了一种协调性相同的隐喻表达体系,和一种相对的协调性相同的隐喻意象表现系统。这就是说,在彼此相互映射的系统内部和体系内部都存在有隐喻的系统性和协调一致性。比如在概念隐喻中,我们将争论看成一场战争,用战争这一概念去理解争论,战争中一定会有敌人,对敌人就会有攻击,会捍卫自己,我们用敌人、攻击、捍卫这三个词汇去理解战争,而这三个词汇又是系统和协调一致的,共同用于我们理解争论。这样的系统性和协调一致性帮助我们理解相互关联的概念,让我们认知世界有规律可循,同时也成为了我们认知的重要基础之一。

但我们都清楚的是但凡是一个系统,就必然不会只是一个方面,隐喻亦然,隐喻结构多是部分功能的启用,不会使用某一域的全部功能。通常是选取较为明显或最有特色的某一特征加以突出,隐藏概念或与其隐喻不相符的其他特征。比如,“时间就是金钱”,但实际上社会上并不存在时间的,银行让你存取你的时间。所以对于隐喻的系统性我们必须明白,这个系统不是完全对应的,也不是系统中的全部概念,而是部分,如若不然,这世界上每一个概念都是相同的,该多么混乱。

(二)隐喻与文化的连贯性

与文化的连贯性是指某一文化群体中最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植根于该文化的基本价值概念。书中还以上下这一方位隐喻观念为例,给出了“好为上”“不好为下”之类的说法,这种隐喻观念已经在人们的生活文化中深入人心。由此可知,“我们的隐喻概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形成了一个与我们文化价值观念相一致的系统”,由此也可理解为什么最基础的隐喻概念往往来源于最清晰的物质现实基础。

其次,文化会随着时代变化。同样的,隐喻的含义也会随着时间和价值取向而产生变化。比如,“bigger is better”这一概念,在一段时间里,美国人认为小车才能凸显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而不是大车。再者,非主流文化也可能会有与主流文化价值完全相背的道德观念。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一般来说个人价值(文化)体系趋同于主流文化,所以个人所使用的大部分隐喻是与社会根本价值观相一致的,但是也会有因人而异的非主流价值观产生,并影响人们对于隐喻的使用。

五、隐喻概念对语言学及哲学的挑战

Lakoff和Johnson都认为,西方哲学的问题就在于,人们在谈论真理的时候,往往把人的理智完全排斥在外,比如有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转移的等论述。但作者提出真理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脱离了人,真理就没有意义。Lakoff和Johnson通过对自然经验、事物的互动特征、事物范畴化方式等方面的讨论,反驳了传统客观论中那种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事物的固有特征,才能充分认识和确定它的说法,认为事物概念的部分甚至整个特征都是交互性的,是指人类与自身环境和物质条件等所发生的一系列相互作用。

首先,隐喻定义的对象必须是所有产生于我们自身、或者我们和周围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的自然经验。其次,隐喻区别于传统定义方法最关键的地方在于隐喻定义方法具有互动属性,而互动概念方法则指出了人们的概念体系,是人们与物理、人文环境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不同于标准定义观的是,标准定义观追求 “客观性”,它假定经验和对象都有内在属性,人类只能依据这些性质理解他们,而要说明这种概念就要给定这个概念的必要充分条件。作者通过“a black gun”和“a fake gun”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比较说明。标准定义观会依据枪的内在属性的组合去定义一把枪。一把黑色的枪,说明这把枪是真的,黑色只是对他外在视觉特性的描述。而一把“假”枪并不是枪。但是“假”的手枪也能被称之为手枪,说明了这把手枪看起来是把手枪,而且它也确实具有了一把手枪的知觉属性(视觉层面、触觉层面),但这把手枪并没有像另一把真手枪那样击发枪弹(功能属性),它不能用作武器击毙敌人(目的属性),或者它就是用作模型而不是实际使用。但若由此来评估一支枪的话,人们就不难看出,人们认为的“假”,是因为假枪只保持着外在的知觉属性,而不具备所有功能属性和目的属性。真“枪”不只有内在属性还具有外在的知觉属性。这表明人們并没有单纯地以内在属性上去界定一种枪支,而恰恰相反地,它与我们和枪支之间的交流方式直接相关,也就是所谓交互属性。这也表明了在当人们真正认识枪支的定义的时候,它是以与知觉属性、功能属性、目的属性等相关的交互属性界定的,而并非以所谓的客观属性来界定的。

第三点不同,是范畴化的方式。按照客观论的范畴理论,这个范畴是由集合概念来界定的,以在该范畴内的一切实体的共同的特征性质为准,具备这些属性就是属于该范畴,没有这些特性就属于其他范畴。

根据上述论述,笔者转到了真理和概念统一的问题上,作家在文章开头提出了西方哲学概念,从解释方式来看就是标准意义思想的真理概念主张的是哲学应该抛开人类理解而对真理自身加以认识,事物抛开人也是有其意义的,今天看来这样的论述显然听之无理。所以作者指出真理与我们的概念系统密切相关,真理不是绝对客观、无条件、绝对的道理,而是与人对真理的理解息息相关,作者在此理论背景下提出了经验主义的真理理论:对人们的认知目标而言,强调当人们对一种描述的理解目标和人们对一种情景下的认知目标高度一致时,人们就相信在该情景下的这一描述才是真实的,即以理解为基础的真实理论。

六、结语

在该书中,Lakoff和Johnson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与清楚的概念解析,使学界更多的重视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问题。有力论证了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环境中,与自然环境的互动经验对人类认知以及隐喻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结论影响了1980年代以后众多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开辟了认知语言学新的发展方向。隐喻不再是文学修辞的专利,而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把手,为语言学研究发展奠定了一块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李越.隐喻的认知研究:解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1).

[3]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朱婷婷.认知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再评Lakoff &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6]李克.转喻能力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3(4).

[7]李克,张苑.英语学习者的写作修辞能力构成与调查研究[J].外语界,2021(3).

[8]李克.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转喻能力与写作水平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 2019(1).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作者简介:赵璐璐(1995-),女,汉族,陕西宝鸡人,2020级在读研究生,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电影的隐喻本质
一滴水里的隐喻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