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戏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之创作演变发展探微

2022-10-22 18:20彭维熹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关键词:川剧

摘 要:讲好红色故事的形式、途径有多种多样,以红色文化资源入戏,运用川剧戏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就是其中一种。遵义市川剧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以红色题材入戏,创作《红军坟》,其后经五次改动,推出《红军魂》,产生社会重大影响。探究以经典的红色题材入戏,不断提升戏曲创作演艺产品的水平,研究其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很有社会意义。

关键词:川剧 戏曲形式 红色故事 创作演变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中,有无数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这些红色故事蕴含党的初心使命、彰显党的优良作风、展现党的奋斗精神。在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时代,更需要我们对党的优良作风、奋斗精神、光荣传统坚持传承,而对历史文化名城遵义而言,因为占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对植根于内的红色基因,其传承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要着力讲好红色故事,而讲好红色故事的形式、途径有多种多样,以红色文化资源入戏,运用川剧戏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就是其中一种。

一、红色文化资源入戏,运用川剧戏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值得探究

在我们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有无数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正是这些令人难忘的生动精彩的故事,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党的史诗。在遵义这片红色的沃土,让人熟知的红色故事有邓萍侦察遇难、钟伟剑老鸦山战斗阵亡、孔宪权娄山关战斗负伤、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义诊百姓等口口相传、数之不尽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其中要数龙思泉的故事最接地气。他是一个普通的红军卫生员,为了给遭受瘟疫痛苦的老百姓治病,掉队后被地方反动武装杀害,老百姓不顾生死安危,给他垒起了红军坟,反动派组织人员毁坟,老百姓护坟。之所以会这样,是以龙思泉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战士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所作所为与人民群众鱼水相连,患难与共,是对“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最好诠释。以关于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红色故事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为引领,回溯遵义市川剧团以红色文化资源入戏,运用川剧戏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之创作演变发展的历程,探究以经典的红色题材入戏,不断提升戏曲创作演艺产品的水平,研究其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很有社会意义;站在新时代高度,继续让传统川剧戏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让已经走向衰微的川剧戏曲焕发青春,继续在人民搭建的历史的、新时代的社會大舞台光耀夺目;同时这一成功的探寻实践模式可以被其它舞台艺术形式借鉴,共同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二、川剧红色题材戏曲形式的创作演变发展走向

(一)《红军坟》

因为遵义以前隶属巴蜀,直辖重庆,川剧在遵义很有土壤。建国后,遵义以前的川剧戏班子被逐步改造为国有。1951年5月5日当时的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戏、改人、改制”的号召,地方戏曲已经开始重视现代戏的演出。

遵义川剧人就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演出了现代戏《白毛女》《抗美援朝》《护士与伤员》《消灭细菌战》《小二黑结婚》《河伯娶妇》等现代戏。

1959年,贵州省举办戏曲汇演,贵阳市川剧团参演的剧目为传统戏《红梅阁》;遵义参演的剧目是《红军坟》。《红军坟》一戏序幕以剧中年已80高龄的红军长征见证人的身份在红军坟前给小学生讲述红军卫生员为救治老百姓掉队,惨遭地方反动武装杀害的故事入戏。老百姓感恩红军卫生员,为其磊坟祭奠;反动武装挖坟;老百姓再磊坟。剧情围绕“三挖三垒”展开。《红军坟》进省参加文艺汇演,获全省一等奖。当时参加汇演的剧目只有《红军坟》这个剧目是现代戏,省文化厅对剧本创作、导演、演员演出,整体评价都很高,同时也引起了文化部的关注。

(二)《鱼水情深》

1984年,为了隆重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剧团上级主管部门授意,要求剧团重排《红军坟》。金启坤对原本又进行了改写,改剧名为《鱼水情深》,原剧护坟首领张大公是主角,现在把小红上升为男一号加以突出,由青年演员阮素文出演;张大公改由时任团长程其林出演。这出戏的推出也很不容易。当时剧团接受任务下县巡演,边演传统戏,边排《鱼水情深》。白天排《鱼水情深》,晚上演传统戏。巡演回遵,汇报演出,通过审查,市内公演了十场。

(三)《红妹》

1990年,根据遵义民间流传的红军卫生员故事创作的女红军卫生员雕塑铜像在遵义红军烈士陵园落成,受此启发,红色文化故事题材又重新被关注,创作又被提上议事日程。1995年,原遵义市文化部门领导指定剧团艺委会主任向阳牵头创作。他领队在当年红军卫生员活动地点采风,搜集资料,将原《红军坟》剧情作了重大改写,去掉了“三垒三挖”剧情,改为尝药、治病,把原来的主角小红由男角变为女角,剧名定为《红妹》。这一改动,从剧情、角色设置转换来看,让这一红色题材剧目的创作走向具有了里程碑的意义。

(四)《红军妹》

1996年,《红妹》正式立戏,特聘国家一级导演、四川省乐山市川剧团谢平安执行导演;红妹一角由青年演员叶竹担纲。该剧推出,受到文化部关注,1997年初,文化部推荐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编剧周忆清指导改本,剧本改名《红军妹》,1997年11月,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

1999年9月。受文化部之邀,原遵义市分管文化的领导带队,《红军妹》进京演出,并参加了首届川剧节调演,深受文化部及有关专家好评,获“首届中国川剧艺术节”银奖;1997年11月,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

(五)《红军妹子》

《红军妹》立戏已经走向了红色题材入戏的一个高度,为了顺应中国文联提出的文艺作品要出精品的要求,2000年下半年剧团联系了国家一级编剧、成都市川剧院徐棻改本,改剧名为《红军妹子》。徐棻接手改本对剧情、角色没有作大的改动,但是理顺了剧情尝药、辨毒的救治关系,增加了主要配角二憨,使剧本更加人性化,唱词的文学味更足,通过舞台形象展示,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戏曲艺术特点更加得到彰显。该剧于2001年再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11月荣获贵州省委、省政府首届文艺奖。

(六)《红军魂》

2005年,根据剧团在建国后利用红色题材讲好红色故事取得成功的先例,剧团确定继续打造红色剧目,排一出观赏性强,走市场化路子的新戏。剧团请遵义知名剧作家张勤学创作剧本,出稿《红军魂》,得到大家认可。这是一出脱胎于《红军妹子》又跟进时代节奏改革的现代川剧。内容上采用的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非常感人;形式上还是以川剧戏曲程式为主体,吐火、变脸等绝活兼而有之,并集歌舞、杂技等艺术形式为一体,显得新颖活泼,非常富有时代感。2006年6月,《红军魂》正式对外公演,引起轰动也引起热议。不少观众看后反映,不仅得到了艺术享受,而且深深地为红军小卫生员所打动。“半场歌舞半场戏”的新表现形式得到了观众认同。

2006年11月,剧团与经纪人合作,逐步形成了一套剧团和经纪人闯市场的艺术产品营销运作模式,聚集了近80人的营销业务队伍。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也分别致函全省各地、州、市和各县(市),让其为《红军魂》巡演行方便之门。由此,剧组开始了漫长的巡演征程,历尽艰辛。令剧组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艺术改革探索逐渐引起了社会舆论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在广东演出《红军魂》的盛况,为记者发现,在《贵州日报》(2010年5月10日)发表了《小剧团“长征”9省市闯出大市场》一文,同时刊发的评论员文章《600场巡演大写“贵州精神”》,赞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写就了不甘人后、自强不息的贵州精神”。接着《光明日报》(2010年6月5日)刊登了两篇讨论文章,《小剧团闹出大动静——遵义川剧团改革机制发展文化产业纪实》和《小剧团演绎思想解放的大逻辑》。11月7日,在红花岗区举行了由《光明日报》、文化部改革办改革指导处、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以及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军区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周边文艺院团负责人参加的研讨会。与会人员一致肯定,改革创新是文艺院团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剧团无论大小,只要坚持创作优秀作品,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改革创新,就一定能焕发生机,焕发活力。遵义市川剧团的实践证明,主旋律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先进文化的精品力作必然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川剧戏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的意义

通过回溯遵义市川剧团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探究运用戏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的创作发展脉络,结合川剧戏曲发展的走向,凝重反思,既有必要性,也具有时代意义。

(1)川剧式微,川剧人文化自觉尚存。遵义市川剧团历史上的风光已经成为过去。2011年,遵义市红花岗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撤销了遵义市川剧团建制,人员大部分被分流到红花岗区文化馆,领导身份也转换为馆长身份,虽然也照样承担一些政府的演出任务,也仅限于歌舞、戏曲片段,毕竟完整的剧目演出功能受到了限制。遵义市川剧团曾经被誉为红色剧目专业户,眼见川剧要在这片沃土消亡,遵义市川剧团老团长程其林牵头成立了遵义市川剧传承协会,团结并依靠遵义市戏剧家协会、原川剧团现文化馆人员、地方上川剧玩友,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尽力保土守职,通过各项活动开展,挽救其衰微。

(2)运用川剧戏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是学党史的有效途径。通过回溯遵义市川剧团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川剧戏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创作红色剧目演变发展的历程,可以感知,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对旧戏班子转换为人民艺术团体,让旧艺人焕发艺术青春,脱胎换骨为新中国建设服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川剧人在剧目创作上迅速适应党的文艺工作方向,创作现代戏,为人民服务,是有艺术贡献的,特别是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遵义市川剧团就对红色文化资源入戏开发利用有了创作意识和实践,实在难能可贵。进入改革开放的深入时期,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乃至新世纪之初,遵义市川剧团一直抓住红色题材不放松,把红军卫生员的故事一讲再讲,讲出新的味道,讲出新的感觉,讲出新的高度,讲出新的影响,这在全国来讲,应该算是典范。

(3)川剧戏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在艺术水准上还可创新提升。以《红军魂》为例,从戏剧本身来看,它既是一出荡气回肠的悲壮颂歌,也是一场气壮山河的文化长征演义。它开创了红色剧目走市场化运作模式,推介長征颂歌,宣传贵州精神,宣传长征红色故事的先例。它作为以戏曲形式为主兼及歌舞杂技的改良戏剧,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戏曲过于讲究程式的藩篱,连续四年演出近700场,接受了市场的检验,在全国无二,独树一帜。其次,它所开创的文化长征之旅途经十余省市,行程10多万公里,在全国戏剧团体中是唯一壮举。《红军魂》剧组将宣传红军万里长征的精神和自身实践文化长征的精神融为一体,对诠释“遵义会议光照千秋,长征精神激励万代”这一遵义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文化品牌从行动上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4)川剧戏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为中国戏剧史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内容。回溯川剧戏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之创作演变发展的历程,探寻研究其艺术实践,既可以丰富中国戏剧史的研究内容,更可以设立课题,深入研究戏曲艺术发展走向、戏曲剧目、题材、样式变革等内容,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遵义市文化局史志编写组.遵义文化史专题史料汇编[M].遵义:遵义市人民印刷厂,1990.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遵义师范学院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课题(项目编号:HYSJD2107)。

作者简介:彭维熹(1980-),女,汉族,本科,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戏剧表演、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川剧
神奇的川剧变脸
川剧版画传四方
川剧条纲戏舞台创作探究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川剧的传承与发展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学川剧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川剧《打神告庙》的祭祀语言——兼释“打牙祭”和“刀头”
探讨川剧演员表演素质提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