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田园幻想曲》的演奏技法和音乐作品分析

2022-10-22 20:32王景泽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阿尔伯特多普勒

摘 要:通过赏析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接触匈牙利的特色民族音乐,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匈牙利作曲家阿尔伯特·费朗兹·多普勒的相关信息,来剖析这首自出现以来就备受长笛演奏家们喜爱的并被作为长笛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匈牙利田园幻想曲》时,会发现这首曲子几乎完美地发挥了长笛的性能,内含东方韵味的音阶,具有浓厚的田园色彩。曲中甚至还出现了具有“查尔达什舞曲”风格的吉普赛音乐。[1]本文对《匈牙利田园幻想曲》的长笛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等进行了分析,旨在能够让读者对此曲有更多的了解。

关键词:阿尔伯特·费朗兹·多普勒 《匈牙利田园幻想曲》 演奏技法 音乐作品分析

一、《匈牙利田园幻想曲》的相关简介

(一)作者简介

《匈牙利田园幻想曲》的作者是阿尔伯特·费朗兹·多普勒,多普勒是匈牙利长笛演奏家、指挥家和作曲家,他的教师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李斯特。少年时期的阿尔伯特·费朗兹·多普勒就在长笛演奏方面展现了惊人的天赋,且在之后的艺术生涯当中有很高的造诣。他第一次上台演出时年仅13岁,但是在17岁时就已经兼任了舞剧音乐乐队的指挥并担任佩斯市和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长笛演奏员,后来还晋升为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的长笛教授。多普勒创作过很多作品,在歌剧、管乐序曲、长笛协奏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匈牙利田园幻想曲》在众多作品中流传最广。

(二)作品及其创作背景简介

长笛作品《匈牙利田园幻想曲》是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所创作的,是阿尔伯特·费朗兹·多普勒的代表作品之一。多普勒在创作此曲时正在匈牙利歌剧院任职,而当时匈牙利音乐和吉普赛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也深受匈牙利音乐的影响,所以整首乐曲既将浓郁的田园色彩与匈牙利民族特色相融合,又具有明显的吉普赛音乐风格。在音乐演奏会上,这首曲子也会被众多长笛演奏家作为重要的演奏曲目进行演奏。一方面是因为这首曲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首曲子的演奏难度大,所以它的演奏技巧被演奏家们视为试金石。

这首《匈牙利田园幻想曲》总共分为三个部分。1~47小节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为再现单三部曲的曲式结构,感情色彩相对暗淡。48~115小节为第二部分,是回旋曲式的曲式结构,而这一部分的感情色彩就比第一部欢快些。116~226小节为第三部分,属于并列单三部曲式的曲式结构,这一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节奏明朗,感情欢快,情绪热烈而奔放。

二、《匈牙利田园幻想曲》的长笛演奏技法

(一)节拍和速度的控制

在这首《匈牙利田园幻想曲》中,其中有一段快节奏乐句,运用的是快节奏的六十四分音符和三连音,在这一段乐句中,演奏者可以在遵循乐曲节奏,保持音乐连贯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情演奏,使整个乐曲一气呵成。演奏中间部分时,演奏者需要准确运用十六分音符,为了加快演奏速度,必要时可以采用分拍子的训练形式。到了高潮部分,对高音要求非常高,要注意高音3处发音的准确性,需要随时调整好气息的发力,以便于不断的变换高音。结尾部分需要突出特点,应当运用鲜明主题的后半拍起音和散板的方式处理。此处要注意长笛和钢琴合奏要鲜明,尤其是最后一句要能让人感觉到有新意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二)小行板的适度运行

在装饰技法演奏上,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部分使用了特殊的八分之四拍,与第一部分的八分之六拍对比十分明显,在速度上也标记了比第一部分的MolotAndante更加快速的Andantion moderato。两个部分同为D调的调性,但在调式上,第一部分为d小调,第二部分则转为同音主大调,色彩也由忧郁暗淡转为欢快明朗。这部分的旋律是以伴随着舞曲气质的匈牙利曲风旋律开始,仿佛让人看到吉普赛人在围着篝火欢快的跳舞。由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几处华彩乐段就出现在这部分的中间处,从p到f的强弱对比,然后又轉到pp,这种变化需要演奏者在理解乐曲意境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演奏技法来充分表达乐曲的情感。而这部分的演奏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对于高潮乐段处延长音记号的正确处理,平稳过度连音大跳和颤指手法,结尾处需要为后面的演奏做铺垫,准确的表达装饰音和附点音符等。

乐曲的第三段是快板,这部分的主要功能是考验技巧和气氛的渲染,调式为d小调,四分之二拍子。在四十八小节后转为D大调,开始同主音大小调交规火热的“富丽斯卡”,这一处快板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让人们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围坐在篝火旁的吉普赛人,观看少男少女欢乐高歌的场景。接着,乐曲就转到了四分之四拍,一连串的六连音,高低音的高亢与微弱,加上长笛清晰的双声部声音效果,能够充分表现出长笛的演奏技巧。最后转到四分之二拍,快板整首曲子在欢快热情的氛围中戛然而止。《匈牙利田园幻想曲》之所以能够一直深受长笛演奏家们喜爱,是因为这首曲子不但内容丰富,旋律复杂多变,而且具有十分活泼的音乐形象,并在充分发挥长笛演奏技巧的基础上,表达了匈牙利的民族艺术内涵及其民族乐曲特点,能够使演奏者在抒发情感的同时磨练演奏技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要深入的了解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这样能够促进学习者对其民族音乐的理解,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匈牙利田园幻想曲》的音乐分析

(一)简述《匈牙利田园幻想曲》的音乐风格

19世纪的音乐作品会通过特定的标题来明确音乐内容,在音乐与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抒发情感,以达到展现个人主观生活感受与体验的效果。作为匈牙利在这一时期杰出的作曲家阿尔伯特·费朗兹·多普勒,他的作品就蕴含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情感舒适、奔放,内容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旋律充满了浪漫主义思想的幻想性和抒情性,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这些显著特征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其音乐风格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匈牙利田园幻想曲》是浪漫主义时期十分经典的一部长笛作品,该首作品的风格完全不同于古典时期的代表作。本首曲子在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较为自由,注重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情感,特点比较鲜明,不像古典主义时期曲子那般拘束和收敛。在这个作品中,作曲家主要借助田园的美丽风光将多普勒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感受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通过动人心弦的画面,传递出了多普勒对田园美景的欣赏和向往,也反映了多普勒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匈牙利田园幻想曲》中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正是多普勒音乐创作方式的直接反映。由于多普勒从小就学习长笛,使得他在长笛演奏方面极具丰富的理论基础,再加上李斯特作品给予他的启发,多普勒作品中大多具有壮丽的演奏风格,之后经过他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创作出了快速颤音、大调音等难度系数较高的技巧。音乐语言如同诗意一样,具有优美的旋律,通过一个作品便可以感受到作者富涵诗意的抒情风格。所以,从《匈牙利田园幻想曲中》作品中,人们也能够感受到多普勒浪漫主义作品中富涵诗意文学色彩的创作风格,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极具憧憬和幻想。在节奏部分,该首曲子节奏变化五花八门,有清新悠扬的旋律,有完整的和弦,在和声反复变换中更是预留了各种不同的幻想空间,通过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意境的不断变化,将多普勒对田园的极度喜爱体现到了极致。

在多普勒的作品中,除了受到了李斯特作品创作风格的影响,还因为受到了他作品中富含大量匈牙利民族元素的影响,所以在多普勒的作品中有着很多匈牙利本土化的音乐元素,尤其是在《匈牙利田园幻想曲中》中体现的更加充分。[2]匈牙利的音乐风格是在民族音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作品中的节奏偏向自由,还大量运用了颤音和波音等装饰音,速度变化也极其鲜明,虽然作品中并没有特殊要求要用规定的形式,但实则三段体还是运用的比较多的。由于李斯特对多普勒的影响较为深远,所以不论是在音乐语言创作上还是在曲子的表现手法上,多普勒的作品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色彩。另外,他还成功借鉴了一些优秀创作者的经验,使得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匈牙利民族的文化以及自然风光,这也是他能够成为匈牙利民族乐派代表人物的重要原因。在创作《匈牙利田园幻想曲》作品时,多普勒主要采用了自由曲式,该曲子的结构简练,由三个部分组成,乐思鲜明,主题主要采用的是匈牙利吉普赛民族的音乐。除此之外,该首曲子中的音乐形象十分清晰,深刻反映了作曲家极具民族主义倾向,而且民间音乐色彩也比较突出,在长笛领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音乐作品段落分析

1、第一段音乐分析

第一段的行板曲调是d小调,节拍为6/8,曲式为ABA三小段。

首先,A段为序奏部分,以一连串低音切入,使得本首曲子听起来更加迷人,为幻想的抒情格调奠定了基础,让人仿佛真切感受到了匈牙利乡村的美景氛围。在行板旋律部分,多普勒将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等不同类型的音符引入其中,构成了三连音、八连音等各种各样不同节奏的音型,将作品中的幻想风格很好地体现了出来,让听众仿佛已经身在异乡,在变化不定的音乐氛围中感受到了自然风光的美。这部分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自由和无拘无束,不像一些古典曲目那样墨守成规,充分将自然的音乐风格表现了出来。在这部分,演奏者要注意手指和心情的放松,做到松中有紧。

其次,在B段中,速度明显在加快,开始不断出现三连音,而且在强弱对比度上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旋律也在不断加快。而且这部分中高难度技巧的应用,使得整首音乐都变得更为流畅。

最后,A'段實则就是A段的变化再现,不管是和声还是旋律都进行了有效拓展,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结束时候加上了长笛的泛音技巧,将第一段整体推向了高潮。

总之在第一段落中,要引起注意的就是节拍和速度结合在一起的变化。其一,第一段的节拍较为丰富,速度会跟着节拍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所以这部分要做到自然贯通,不能过于僵硬。其二,要把握好自由度,将节奏和旋律结合在一起,确保旋律的流畅度。例如,在中间小节中,人们往往会忽略十六分的休止符,如果把控不好,就会打破流畅度。其三,在高音部分,应当注意气息的应用以及舌头位置的准确性。

2、第二段音乐分析

第二段的节拍为4/8拍,这种节拍在其他乐器中十分常见,但是在长笛中却是非常少见的。与第一段的节拍相比,这种变化显得略微有些唐突。但是由于第二部分是稍快版,速度明显变快了,所以运用这种节拍也就变得不难理解了。第二部分的调性是逐渐从第一部分的d小调的灰暗、隐晦逐渐变为了D大调的欢乐、畅快。从情感角度来说,第一段民族风格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了自由自在;而第二段则将民族色彩进行了淡化,主要以抒发情感为主,例如,在中间部分出现的三十二分音符。[3]从力度角度而言,第二部分强弱对比十分明显,对指法和气息有着非常大的考验。总之,在第二部分,要注意对附点音符和装饰音的仔细处理,确保音准的准确性。其次,在处理颤指手法和连音大跳技巧时,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灵活变换。

3、第三段音乐分析

该首曲子的第三段中主要采用的是快板,但是在曲调上又和第一段相似,节拍是2/4。从总体上来看,第三段不仅将第一段中的民族性进行了深入强调,还将第二段的技巧性进行了深层次反映,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有机结合。曲子从第四十八小节之后再次转入D大调,同主音的大小调交规,从而将整首曲子的氛围推向了最高点。与此同时,节拍开始变成了4/4,开始频繁出现大量的六连音,高音和低音快速交替,使得音响的效果变得越发明显,从而将长笛技巧很完美地变现了出来。此外,在solo部分,要善于灵活运用延长音记号,除了要保持曲子的连贯性,还要保持它的独立性,[4]但是想要恰到好处的把握这个分寸还是有些困难的。由此可见,在第三段中值得引起重视的就是把握好分寸感。

四、结语

《匈牙利田园幻想曲》这首曲子有着丰富的旋律内涵和生动的音乐形象,除了民族特色鲜明之外,曲子的艺术感染力也十分强烈,而且将长笛的技巧也发挥到了极致,是长笛在教学领域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曲目。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本首曲子的学习,能够让人觉得自己仿佛真正置身到了匈牙利,感受到了该地域的民族色彩和音乐特色。多普勒运用民间音调创作出的这首独具魅力的曲子,是非常值得创作者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李轶,杨弋,邢媛.匈牙利民间舞曲“查尔达什”的体裁特征[J].大众心理学,2021(11).

[2]陶思言.李斯特《匈牙利幻想曲》的民族元素研究[J].大众文艺,2022(2).

[3]李丝.多普勒《匈牙利田园幻想曲》中音乐美的表现手法[J].明日风尚,2017(19).

[4]武天一,程岩.多普勒室内乐作品《弄臣幻想曲》(OP.38)艺术特征和演奏处理[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作者简介:王景泽(1983-),男,汉族,海南三亚人,硕士,三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长笛演奏、长笛教育。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阿尔伯特多普勒
维多利亚女王的婚姻
心理学失落的婴儿被试“小阿尔伯特”的身份探究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钢琴作品《筝萧吟》的作品分析与演奏技法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基于多普勒效应的车随人动系统
谢丽尔的生日是哪天?
幽默
基于多普勒的车辆测速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