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民乐团建设研究
——以苏州市职业大学民乐团为例

2022-11-01 07:19曾珠亚岚陈瀚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器乐音准声部

曾珠亚岚,陈瀚天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 215104)

1 成立民乐团的目的和意义

当国内大、中、小型职业民乐团体和非职业民乐团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出现时,大学生民乐团正在高校中积极组建与发展,作为职业民乐团未来的新鲜血液,越来越受到关注。如苏州大学民乐团、河海大学民乐团、南京财经大学民乐团等学生乐团,历年来屡次在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乃至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奖,这些省内高校在传承江苏民族音乐、促进高校美育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苏州市职业大学民乐团(以下简称“苏职大民乐团”)组建于2018年9月,由音乐系刘燕教授担任艺术总监,青年教师曾珠亚岚担任指挥。同年编排芮伦宝教授民乐作品《江南春》入围第二届苏州市文华奖终评,参与第二届苏州市文华奖·艺术展演季(舞台艺术类)决赛演出;荣获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乙组二等奖、三等奖。近年来,民乐团在院系领导的支持下,积极开展乐团建设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多次参与校内外各项艺术实践活动,如校院迎新晚会、爱心助学基金发放仪式暨庆重阳祝寿活动、观摩首届江苏·苏州民族音乐展演、苏州市职业大学建校40 周年暨办学110 周年校庆文艺晚会,以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汇报音乐会等,这些艺术展示平台为乐团成员提供了实践与锻炼的机会。

苏职大民乐团作为学校公共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大型文艺活动、迎新晚会、社团巡演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传播了中国民族音乐,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也营造出高雅健康的校园氛围。表演者通过演奏,欣赏者通过聆听,共同收获与感悟音乐的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由此可见,大学生民乐团对推动高职美育德育发展,完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

2 高职民乐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省内高职民乐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大类招生占主导。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中无法明确乐器种类的招生数量,以苏州市职业大学2021级表演艺术专业招生情况为例,2021 级表演艺术专业面向全省器乐类和声乐类学生招收65 人,其中器乐类专业招收古筝13 人,扬琴2 人,竹笛5 人,中阮2 人,萨克斯2 人,钢琴4 人,大提琴1 人,排鼓1人,共30 人。从总体来看,器乐类学生人数虽占据招收学生总数的二分之一,但民乐团所需乐器种类分布不均,古筝人数较多,无法全部容纳,二胡、琵琶、笙、唢呐等乐种严重缺失,造成乐队编制声部残缺与不平衡,使民乐团在选曲上受到极大限制,乐队音响效果缺乏均衡性,间接影响了民乐团日常排练的有效开展,排练效果大打折扣。第二,生源质量不容乐观。就省内高职院校器乐招生情况来看,录取生源以中、低段分数学生为主。少数拥有“童子功”的器乐专业学生成为高职民乐团的主力军。大多数器乐专业学生都是从高一、 高二才开始接触乐器,学艺时间短,训练以突击曲目为主,基本功薄弱,学习缺乏循序性,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基础不牢固,从而出现器乐专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乐团的发展速度。第三,师资配备不足。如目前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民乐专业有古筝教师1名,扬琴教师2 名,竹笛教师1 名,二胡教师1 名,缺少琵琶、中阮、笙、唢呐、打击乐专业教师。从苏州市职业大学民乐专业教师的师资队伍来看,师资力量欠缺,直接导致乐队缺失的乐种声部无学生通晓演奏,不利于民乐团的协调发展。第四,建设经费不足。大学生民乐团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购置乐器、添置物品、聘请专家指导、委约作曲家创作等[2]。例如:乐队需要购买大件、昂贵的乐器因经费不足,无法购买;民乐团在声部残缺的情况下,需要作曲家根据乐队现有编制及现有声部优势“量体裁衣”定制原创作品,因预算不充分,无法实现。这一系列问题都制约了民乐团未来的整体发展。

3 谈几点关于高职民乐团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高职院校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学生整体水平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来说,对音准的控制、节奏的把握能力较弱,演奏技术不成熟,在合奏中,音准节奏一旦出现偏差,将会影响乐队整体的音响效果,这就要求乐队成员必须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

3.1.1 音准

音准即音高的准确性,是音乐演奏的生命。演奏者需要培养敏锐的听辨能力对音准进行准确的捕捉。首先,乐团成员需要掌握基本校音知识。民乐团一般以笙作为校准乐器,如民乐团无笙,则以扬琴作为校准乐器。定弦时要求学生保持绝对安静,各声部逐一校音,精准调琴。其次,应加强音准训练。固定性音高的乐器在定弦时要仔细聆听,针对调性音阶与音程关系要有清晰的辨识度; 无固定性音高的乐器如二胡、竹笛,在演奏过程中应建立科学规范的演奏方法与演奏习惯,保持良好的手形、 适宜的触弦力度,合理地运用气息[3]。一方面通过音阶、曲调、调式音程和弦练习来加深音准概念,提高音准精确度;另一方面通过聆听音乐、 视唱练耳来逐渐增强耳朵的感知能力与鉴别能力。

3.1.2 节奏

节奏是旋律的骨架,是音乐的重要元素。千变万化的节奏以不同长短音符的组织与变化出现,音乐中常见的节奏型有均分型、附点型、切分型、连音型、带休止型等。在节奏练习中遵循由浅入深原则,以单声部节奏训练、双声部节奏训练、多声部节奏训练为主要内容。

第一步单声部节奏训练。从简单的基本节奏开始,逐渐过渡到节奏型组合练习,再逐步增加节奏型组合的长度和难度,以达到强化大脑对节奏记忆的目的。另外演奏者缺少稳定拍感也是造成节奏不准确的原因之一。建议在练习时使用节拍器辅助,掌握不同节拍强弱循环规律,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当对各种节奏型和常用节拍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与理性认知后,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双声部节奏的训练了。

第二步双声部节奏训练。双声部节奏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是单声部节奏训练与多声部节奏训练的分界线。要求两个声部合奏时节奏对位准确,强弱规律一致,从而建立对立体音响的感知力与思维能力,提高自身对节奏变化、节拍律动的把控能力,以及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

第三步多声部节奏训练。在多声部节奏训练中,采用纵向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学生在多声部节奏共同行进的状态下感知多声部的节奏律动线条,感受不同声部在节奏、 速度上的协调统一,培养多声部节奏律动感。解决音符在实际音乐运动中的长短比例关系,从容应对多声部训练中常规或非常规的节奏组合。

3.1.3 演奏技术

从速度、力度、音色的训练入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个人演奏技能技巧。首先是演奏者需把握好自己的“临界速度”,在规定时值内完成高质量的音符切换,随着演奏者肢体动作的熟练与肢体反应的加快,再进行“变速训练”,将同一旋律通过慢、快两种速度交替训练以此达到矫正与巩固的目的,激发身体潜能。其次是声音力度的收放是音乐情感起伏与层次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力度的标记有ppp-ppp-mp-mf-f-ff-fff 8 个力度层次,这要求演奏者结合音点、音线、音层的力度训练,来增强对每个音、每一句乃至每一段的音量控制。最后是音色,音乐色彩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呈现音乐作品的意识形态、 音乐意境、情感内涵等,演奏者须通过提高自身演奏能力、辨别能力与处理能力来准确无误地表现音色变化[4]。

3.2 提升乐队合作能力

乐队合作包括指挥与乐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作为乐队的一员,需要学会看懂指挥手势及指挥动作,了解不同节拍的指挥图示,做到指挥与乐队的高度统一,并在其带领下融合音色、丰满音响、塑造形象、表达内涵。教师之间应建立紧密配合、协调通畅的关系,专业教师与理论教师在合作教学中明确分工,充分发挥个人优势,积极参与指导,为民乐团的建设提供有力帮助。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也是队友关系,与学生共同演奏,默契配合,根据不同学生的演奏水平和练习进度,因材施教。学生与学生合奏的过程中需要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做到音准与节奏、速度与力度、音色与情绪、动作与表情的和谐统一。以苏职大民乐团为例,乐团依托器乐重奏合奏课程,通过日常排练和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重奏与合奏的多种形式,建立正确的合奏观念,掌握合奏技能,传授合奏知识,培养团队精神与树立集体意识[5]。

3.3 强化音乐理论学习

进一步夯实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及中外音乐史等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排练效率,快速识谱视奏,培养音乐感觉,完善知识结构。通过聆听中外优秀作品,领略和而不同的音乐之美,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举例来说,排练一首新作品时,要先从作品分析入手,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主旨思想、曲式调性、风格特点,再以自身演奏的方式进一步理解作品。同时,教师应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鉴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乐曲,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其品鉴音乐的能力,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3.4 创新舞台表现形式

鉴于高职民乐团存在乐器种类分布不均、 个别乐种缺失、 演奏水平参差不齐及合奏操作能力较弱等问题,在选曲上,应从小到大,不宜太难,从优秀的民族器乐合奏作品中选择一些可以驾驭的经典小型作品来进行排演(见图1),如李复斌的《民乐合奏·重奏曲集》;顾冠任的《民族管弦乐作品集》《新江南丝竹曲集》《民族器乐重奏及小型合奏曲集》等。随着合作意识初步形成,合奏能力逐渐提高和编制能力加强后,再演奏一些水平较高、充满现代音乐风格的中大型音乐作品,为高职民乐团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演出范式。高职民乐团的表演形式应富于创新,打破传统单一枯燥的演奏形式,可采用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同器乐组合的器乐重奏与合奏,让乐团的舞台演奏形式更加多样化、多元化[6]。如弹拨乐三重奏、竹笛四重奏、室内乐五重奏、民乐小合奏等组合形式。另外,还需积极鼓励师生,激发艺术创造性,灵活取材,选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小调、当下流行热潮的现代音乐或颇具异域风情的外国作品进行移植与编排,让节目内容既具有传统元素,又不乏现代语境;既能通俗易懂,又能情志高雅。

图1 高职民乐团舞台表演

3.5 健全日常管理制度

为了今后民乐团更好更快地发展,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由教师和学生骨干联合组成管理团队,教师确立整体框架和预期规划,具体操作由学生骨干负责。学生骨干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发挥示范模范作用,积极参与乐团运营及演出规划,使民乐团常规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民乐团的实际情况制定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体系与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以管理促发展[7]。出台《民乐团管理规章制度》,包括纪律要求、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例会制度、奖惩制度、请假制度及演出制度等,例如:设专人负责出勤记录,对于无故迟到或缺席者,给予惩罚,对出勤率高的成员给予第二课堂积分奖励和荣誉称号;日常排列中,从乐器摆放、谱台收纳、坐姿规范、编制分谱等细节对成员给予严格的要求。通过管理条例来约束民乐团全体成员,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团队氛围。另外,要尊重乐团所有成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详细了解并召开座谈会深入交流,实现乐团的民主化管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组建民乐团,存在大类招生占主导、生源质量不容乐观、师资配备不足、建设经费不足等问题,应从技能训练、合作能力、理论学习、 舞台形式、 管理制度5 个方面入手提出解决对策,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能,增强学生的协作互助能力与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完善高职民乐团的建设与管理,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繁荣。使民乐团能够成为器乐专业学生提升演奏水平的专业学习平台和岗位实践平台,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较高艺术表现力、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器乐专业人才的目的相契合。

猜你喜欢
器乐音准声部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论影响合唱作品音准的因素
论爵士钢琴教学中的声部技术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