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SC理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2-11-03 09:57田欣妮
公关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课程思政

文/田欣妮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文件指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及七大体系,坚持效果导向,强化评估督导,特别提出要构建评估督导体系,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落实落地。现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研究中,存在绩效考核方案采用不适宜的评价手段、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及指标权重不合理、绩效评价方案不充分不完整等情况。将BSC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研究,在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进行探索,改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的不全面、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将有助于实现课程育人效果最大化。

一、基于BSC理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及意义

1.BSC理论

BSC理论即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 Card)理论,由卡普兰和诺顿率先提出后,逐步发展成熟被企业用于战略管理。BSC理论的目标综合了财务和非财务的指标,并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设立评价指标,能够较好地平衡企业长短期利益,整体及局部利益,故而被称为典型的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既适用企业经验评价又被众多非营利性组织改善运用,可评价组织机构整体绩效,以便于促进其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2.“课程思政”绩效评价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立德树人”是其教育理念实现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则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能够对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程度、过程和结果的综合性评价。

3.研究背景及意义

(1)国内相关研究。“课程思政”关注点更多在路径实践,对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太成熟,应明确“课程思政”绩效评价的“以评找因,以评促改”的关键地位。如: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提到:在高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林爽指出将“立德树人”等思政元素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督导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之中能够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张孟镇,洪昀认为目前国内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侧重于价值内涵及其生成路径分析,集中在理念研究以及宏观建构的层面,缺少对于课程思政育人质量管理以及创新协同的研究。

基于BSC理论的其他领域绩效评价应用相对成熟,但尚未针对“课程思政”进行绩效评价应用。最初应用于企业领域,后在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应用时表现出良好实用性。如:罗颖提出将校企合作绩效指标体系设计分为校企效益、校企客户、合作流程、学习与创新四个方面;王冰基于“BSC”对F林业职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完成学院绩效评价工作,提出相应合理建议。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发达国家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构相对成熟。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隐藏于课程协同教育中,以显性或隐性或显性隐性结合的方式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如:新加坡通过开设必修通识课、专业技能课,向学生传授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国采取向学科方向渗透、向社会服务渗透、向社会环境渗透等多向渗透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二是西方国家高校绩效评价起步较早,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平衡分析卡(BSC)、KPI等方式对高校进行绩效考核,如:Heinz应用BSC理论法对高校教师进行绩效考核,Izadi认为绩效考核可以推动工作计划实施和促进学校发展,Coe回顾了近20年BSC理论在绩效考核中的发展等。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和绩效评价研究整体滞后于发达国家,在“课程思政”和高校绩效评价方面尽管有了不少文献,但是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与策略研究仍是教育管理研究中一个较新的领域。“课程思政”绩效评价具有独特性和特殊的服务育人性,又具有可竞争性,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普遍量化程度低,带有浓厚的主观经验易忽视评价指标间的平衡,将BSC理论应用在“课程思政”的绩效评价中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特点,能够将追求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使得绩效评价更为科学可靠。针对于此,制定出合理的“课程思政”绩效评价体系,以期为同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提供依据。

二、基于BSC理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1.明确高职院校整体战略目标和“课程思政”绩效评价目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提出要求,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本质就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把价值的正确引领作为课堂的背景色,真正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育出高素质教育队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明确基于BSC理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原有BSC理论绩效评价中,把“愿景与战略”放在了其管理过程的核心地位,既关注长期发展也关注短期目标,首先确立依据战略制定财务计划,并且为实现财务目标企业实施适当行动,再由客户和消费者验证该过程,通过顾客维度给予的反馈,企业内部应自我明确向客户和消费者转移价值时所必需的内部过程是否具备足够的创新精神,从而学习与成长。利用BSC理论绩效评价,可以测量企业如何为当前以及顾客创造价值,在保持对财务业绩关注的同时,又清晰地表明其价值和业绩变化的驱动因素,从而使四个维度达到相对平衡,能向战略实现方向变化达成其战略目标。

BSC理论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分析易于实现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而高职院校不同于企业,立德树人是其第一要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财务性指标多用于学校日常教育支出,顾客对象面向社会、企业、家长、学生,内部流程面向各类教学活动,学习与成长则更多为教师本身业务能力提高,鉴于该种特性,依据高职院校整体战略目标和“课程思政”绩效评价目标,将对原四维度进行适当改进,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推进实际情况对四个维度进行改进和转换,其中将财务维度转换为财务支持维度;将顾客维度转换为学生及社会维度;将内部流程维度转换为“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维度;将学习与成长维度转换为“课程思政”师资团队建设维度,以确保BSC理论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运用的适应性。

(1)财务支持维度。评价体系运行需给予财务支持保障,整体财务管理体系及制度下的财务收入与财务支出平衡,这是实现整体战略目标的费用保障要求。

(2)“课程思政”师资团队建设维度。在具备费用保障前提下,应提升教师业务及思政水平能力,做好合理的师资团队配置,师资团队必要的学习与成长,使教学成果不断提高并创造价值,为顺利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3)“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维度。它是“课程思政”师资团队建设的表现形式,不局限于专业设置,建设和组织课程项目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实现,专业群基础课程内容共享,团队建设得以不断优化,同时价值输出给学生及社会维度。

(4)学生及社会维度。获取学生、家长、企业三方面反馈,可以直观反映目标达成度,从而达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目标考核,也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整体战略长期目标实现做研究基础。

3.构建基于BSC理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指标

(1)学生及社会维度指标体系。高职院校面对的顾客即学生及家长、企业等社会利益相关者,学生从高职院校中使用教育配套设施,获取教育服务及教育知识技能和文凭证书;家长配合协作高职院校正常教务活动,期盼学生接受教育活动完成学业;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需要广招纳贤,毕业学生涌入人才市场被录取,企业及社会中人才的流入也需要高职院校的把关与输送。因此,将高职院校的学生及社会维度主要包括学生、家长及社会市场、企事业单位,针对此划分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就业单位满意度、就业率等客观指标来衡量。

(2)“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维度指标体系。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既要专业技术技能过硬,又要素质德才能兼备,所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旨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中去。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可以划分为教学素质、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效果。

教学素质:教师本身专业功底扎实,思想政治觉悟高,自律正身,思维创新。

教学内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规范、标准、要求等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进行设计与融合,专业“课程思政”提升到如盐在水的境界,努力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教学实施:课堂中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熟练自如,注重知识的关联性,重点突出,注重剖析疑难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教学效果:有效维持教学秩序,学生状态专注、积极、主动、出勤率高、学习状态好、知识掌握程度高、思政意识深刻。

(3)“课程思政”师资团队建设维度指标体系。“课程思政”师资团队建设维度应充分考虑到师资团队和高职院校自身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师资团队建设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发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一定是教育力量,教育发展的核心元素一定是教师。高职院校应注重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的“课程思政”建设,制订“课程思政”师资团队规划,加强团队教师的学历(学位)、职称及双师素质的提升、专业素养及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加强团队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的深化,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深度融合的能力。

(4)财务支持维度的指标体系。企业中财务维度作为最为重要的指标可以用于衡量企业盈利状况,而高职院校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财务维度更多处于为整个高职院校日常组织、运营提供支持与保障。财政拨款资金是高职院校资金来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有学费收入、社会捐赠收入、提供社会服务收入、教科研课题项目收入等。“课程思政”建设属于高职院校中最主要的常规教学活动之一,全部课程面临着“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资金不足,影响了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更新改造。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应在资金来源上拓宽经费来源,提升对全面“课程思政”课改的专项经费支持,避免不必要支出和重复性基础建设费用。“课程思政”师资团队应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利用有限资金发展最大资源。

综上,具体基于BSC理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如表1。

表1 基于BSC理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指标表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课程思政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PPP项目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探究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因子分析的传媒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绩效评价在委托管理酒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