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对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养的理实一体化分析

2022-11-03 09:57宋洁
公关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齐鲁工匠精神工匠

文/宋洁

一、“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及“齐鲁工匠”的定义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即严谨认真的敬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品质精神、勇于创新的创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从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到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1]工匠喜欢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工艺,享受着自己的产品臻于完美的过程。

现时代下,“大国工匠”是一种人才战略,它的内涵是敬业奉献、严谨高效,从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到渐次完美。当今社会追求短期效益,忽略产品的灵魂品质,而注重“工匠精神”的企业才能长久。本课题将从四个维度:敬业奉献的职业品德、严谨认真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创新求实的职业态度来打造“工匠精神”价值体系。[2]

2.“齐鲁工匠”的定义

2018年7月,山东省实施“齐鲁工匠”建设工程,对“齐鲁工匠”概括:指爱岗敬业、崇尚品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追求卓越,具有高超技艺技能,创造一流工作业绩,为我省经济发展和重大战略实施作出突出贡献,并长期坚守在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工作的技术工人。

二、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及社会领域的辐射效应

1.在教育领域的辐射效应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关“工匠”的研究不断增加,尤其在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和培养工匠人才,但在教学体系中,不能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文化底蕴,缺少“工匠精神”的价值理念。因此,从源头抓起,从校园开始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用良好教育引导,培养“工匠精神”,在学生生涯开始贯彻职业道德,让“工匠精神”深入每个人的观念中。

2.在社会领域的辐射效应

当下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可,使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指引社会进步的重要理念,特别在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强调创新发展理念的当下,讲求质量、考究品质的体系下,工匠精神的价值更被进一步放大。而当今社会下,依旧存在工匠精神缺失等问题:工作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自我要求低、产品多但不精、自主品牌意识差等。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国家相关制度不健全、经济化市场的压力,其中学校教育对职业道德的忽视也是重要原因。

3.工匠精神与培育齐鲁工匠后备人才一致性

“工匠精神”与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价值上是契合的。前者体现的是大国精神、时代形象,后者体现区域性竞争优势。培育齐鲁工匠后备人才以“工匠精神”为依托。当今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工匠精神”,更需“匠心”;齐鲁工匠后备人才是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是赢得区域竞争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三、“工匠精神”融入齐鲁职业教育、齐鲁企业文化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1.“工匠精神”融入齐鲁职业教育的有利因素及存在问题

有利因素:培养“工匠精神”,山东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墨子职业教育理念、 鲁班精神都对齐鲁工匠后备人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墨班精神成为学生新榜样。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提高自身发展的具体路径。同时,通过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让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培养工匠人才、培育工匠精神的摇篮。

存在问题:学生缺乏职业认同感。由于外界对工匠心存偏见,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偏低,主动性不足,不能踏踏实实以做工匠为目标,对做“工匠”难以达成共识。学校培养理念方面:学校缺乏全过程培养“工匠精神”的意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软性培育指标,见效慢,故而成为教育“盲区”,缺乏良好的培育环境来打造工匠。

2.“工匠精神”融入齐鲁企业文化的有利因素及若干问题

有利因素:随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战略提出,为实现品牌高端化、智慧产业化等,企业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领域内可以掌握一技之长,且在专业领域可以弘扬齐鲁文化,秉持墨子精神、传承鲁班精神、具有“匠心”“匠艺”的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存在问题:企业中忽视对“工匠精神”的强化,对高质、精致的奖惩机制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校企合作对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培养人才成本高、风险大,因此与学校合作培养“工匠”意愿度较低,对培养“工匠”没有责任感。

四、 路径选择

打造“五联式”校企联盟模式,渐进式推行“双主体”机制,打造具有区域性职业特点的新人。企业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效机制,以合适的专业为切入口,共同制订合理科学的培养方案,包括对学生进行标准化管理、顶岗实习时要遵循的一系列操作流程和行为规范,实行过程共管。企业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训空间和时间,提前顶岗实习,实习期间由企业负责对实习生进行细致系统的指导,通过培训,让企业找到对口的高技能人才,实现协同育人纳入全学段的培养工作。

“五联式”校企合作联盟模式具体实践如下:

一联企业方:一是参与校方人才培养。在教学初期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商定构建课程体系,在内容选择、课题研究、选课走向上面实行全方位对接。其次通过订单班、冠名班、共建学院等,与学校建立互惠机制。二是成立冠名高校培养模式。企业冠名高校,在企业方成立教学工厂,打造真实实践场地,设置车间课堂,做到“校中有厂、厂中有校”。配备技术过硬的专家或人才负责,实行企业班主任负责制。将专业理论课搬进工厂,学习理论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

二联学校方:建立目标。一是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充分考虑所在企业的需求动态变化,识别企业需求,分析区域行业背景调研,分析人才需求,通过学校专业带头人设置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方面符合需求的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不应少于学生必修总学分的50%、重视思政课程的教学、增加跨校、跨领域、跨专业的选修课。设置墨子、鲁班的选修课,提高学分,鼓励学生参与。二是打造“双师型”教师。安排教师参与产品研发,定期安排教师前往企业进行实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可以聘请符合本专业要求的企业专家和具备高校教师标准的高级人才到学校任教,开展双师型教学。三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照职业岗位的特点,针对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采用一个专业对接若干个企业订单的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学生志愿报名的形式组建班级,有针对性进行培训。

三联政府方:一是对企业减税减负。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接收学生实习、校企合作的企业税费减免,同时对企业接收学生数量、培训学生费用明细做明确的规定。二是给予企业激励性政策。拓宽渠道支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同时对于合作中教师实习、学生实习、实践费用,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财政拨款项目。

四联行业组织方:行业组织不仅是企业利益代表者,也是坚定的约束者和监督者。行业组织可以动员企业参与校企系统教育,针对企业培养能力不足的劣势,行业组织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对不同企业有着黏合作用,促进行业间不同企业合作共赢。另一方面,行业组织也有义务发挥其地位优势,帮助政府、企业协同教育。

五联方劳模协会:劳模协会作用是做好校企合作下的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省劳模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深入到学校、企业,强化宣传,大力引导,着力营造学习劳模、尊重劳模的浓厚氛围。开展巡回公益讲堂,在组织活动上面下功夫,倡导广大实习生、企业员工争做爱岗敬业、创新创优的模范,顾全大局、维护稳定的模范。

猜你喜欢
齐鲁工匠精神工匠
齐鲁声音
90后大工匠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齐鲁声音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齐鲁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