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通用语视角下中泰外贸函电中英语变体对比研究

2022-11-07 08:53赵敏洁
校园英语·上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

摘 要:本文依据商务英语通用语(Business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e,下简称BEFL)相关理论,通过研究来自2家外贸公司、涉及中泰贸易往来中的35封函电和52条即时通讯聊天记录,对中泰外贸函电中英语变体的现象进行了对比研究。本研究将变体分为“可跨越障碍的变体”“较难跨越障碍的变体”和“无法跨越障碍的变体”三种,结合访谈结果得出母语迁移、商务交际的语境特点和英语水平限制是造成变体的三个主要原因,建议中国外贸员未来以“英语+1门东盟小语种”的形式培养自己的外语技能,以克服变体带来的沟通障碍。

关键词:商务英语通用语;英语变体;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赵敏洁(1988-),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商务英语通用语视角下中泰外贸函电中英语变体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21KY1766)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以下简称RCEP)已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作为RCEP的成员国,中泰双边的经贸往来将进一步深入发展。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中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泰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英语是双方贸易活动中使用最频繁的交流工具,体现出了其作为商务英语通用语(Business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以下简称BELF)的作用。

由于受到各自母语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双方外贸人员使用的英语都与标准英语存在一定差距,在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变异特点。这些变异对双方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通过对比中式英语和泰式英语变体的特征,发现双方因变体而导致的交流障碍,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消除障碍的交际策略,将有利于消除沟通障碍,节约交流成本,建立和谐关系,从而促进中泰贸易的顺利达成。

二、文献综述

在国际贸易领域,“英语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ELF)是全球默认的交流工具,被称为“商务英语通用语”(Business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e),是母语为非英语的人群在商务活动中使用的交际代码。随着BEFL的广泛使用,学界开始更多地关注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出现的英语变体,例如频繁出现的语法和句法特征。这些特征有利于研究BEFL的使用者如何把语言的有效性、适当性和商务机构的特征相结合,最终实现交际目的。当前,国际贸易中的交际的目的从掌握接近英语母语的水平转变为完成任务并建立人际关系。因此,各国的英语变体将不再被简单地当做是“错误”需要改正,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在实际交际中哪些变体造成了交际障碍,而哪些变体没有产生负面影响。

语言变体(Language varieties)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英语在全球化的同时,受到了各地区使用者母語和文化的影响,衍生出带有地域特征的变体。英语变体的出现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研究和讨论。由于中国对外交流的深化,不少研究聚焦于中国英语变体的表现、成因和演变。针对东盟英语变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柬埔寨,多从翻译实践的角度,通过对比标准英语,分析它们的语言特征及成因,语言特征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成因主要涉及母语迁移和文化习惯的渗透。其研究目的多为对变体英语的描述或英语教学的启示,特别是口译教学,但较少涉及对商务交流的影响。且上述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原因,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与中国的情况不具有可比性。但泰国与中国的可比性较强,两国都将英语在义务教育阶段列为外语学习科目。虽然泰国与中国的可比性较强,但对其英语变体的相关研究较少。

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受限于真实预料的获得,中国与东盟国家书面往来的实证研究稀缺。对于因语言变体而造成的交流障碍未见梳理和分级。由此,本文将以中泰外贸书面交流语料为研究对象,揭示中泰英语的变体特征,通过对比两种变体,发现双方因英语变体而导致的交流障碍,并提出消除障碍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围绕以下3个问题展开研究:

1.中泰英语变体可以分为哪些种类?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2.造成这些变体的原因何在?

3.如何克服英语变体造成的交流障碍?

三、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共收集到2家外贸公司的35封英文函电(中国人写作18封,泰国人写作17封)和52条即时通讯的英文聊天记录(中国人编辑12条,泰国人编辑40条)。内容均为日常业务往来。笔者首先以标准英语作为参照工具,识别出语料中的变体;其次,将发现的英文变体进行分类,并对比两国变体的异同;再次,针对语料中的某些信息的真实意图、泰语特征、变体成因等问题对提供语料的1名中国外贸员进行了访谈。为方便后文论证,本文将语料中由中国人写作的英语称为“中式英语”,泰国人写作的称为“泰式英语”。

四、研究结果

笔者结合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实际情况,即通过双方后续的回复内容来判断是否存在交流障碍,将变体分为三种:可跨越障碍的变体、较难跨越障碍的变体和无法跨越障碍的变体,共发现“中式英语”变体42处,“泰式英语”变体41处。其中,前者三类变体依次占比为78.57%、40.48%和9.52%,后者为58.54%、46.34%和7.32%。可跨越障碍的变体占比最大(见图1)。由于统计的单位是句子,一个句子可能会包含3处以上的变体,有些句子会被重复统计,因此各国比例单独相加均超过了100%,但这不影响研究结果。

(一)可跨越障碍的变体

该变体主要表现为语法错误,虽然与标准英语存在差异,但双方均选择忽略该错误而继续交流,未对后续业务往来造成障碍。本研究一共发现此类变体56处,其中“中式英语”32处,“泰式英语”24处。由于泰国客户写作的邮件较为简短,皆为简单的回复,字数较少;而中国外贸员写作的邮件往往是针对产品或生产进行详细的介绍,字数较多;因此“中式英语”总体数量大于“泰式英语”,在此无法说明泰国人语法错误率小于中国人。由图2可知,中泰英语由于语法错误而产生的变体主要有7种。其中,“中式英语”在成分缺失(31.6%)、动词(26.3%)、语义重复(26.3%)和从句(21.1%)的错误上高于“泰式英语”;“泰式英语”的主要语法错误体现在介词(29.6%)、时态(25.9%)和成分缺失(25.9%);“泰式英语”的从句错误率为0%,这是因为语料中泰国人未使用从句。

“成分缺失”是双方均排名前三的变体形式,进一步对比发现,双方成分缺失类型构成也一致,即主语、谓语、宾语缺失比例依次递减,“中式英语”对应的缺失比例分别为58%、25%和17%,如“Contact us freely if any questions.”(主语、谓语缺失),“...every vessel line have delay, hard to control due to holiday spring festival...”(宾语缺失);“泰式英语”对应的比例分别为57%、29%和14%,如“but do not get any conformation from you” (主语缺失),“... the containers still Ningbo port. ”(谓语缺失),“... you will ship March?” (宾语缺失)。

介词变体在“泰式英语”中出现的比例最高,表现为介词的缺失和误用,如“... but they ship end Jan.”“You see today we add order to DG with fast shipment. ”;“中式英语”则表现为介词的搭配错误或用法错误,如“You can pick up from the liquid one.”或“After confirm the aroma.”。

语义重复是“中式英语”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标准英语中,相同的表述会被近义词或代词替换,而“中式英语”则会重复使用相同的词或用两个近义词同时表达一个含义,如“Now at this moment the price is 6415.”“Vessel line said maybe 4-5 days delay or one week delay.”“We wondering...or we can... then we can...”等。

动词的变体在“中式英语”中表现为搭配错误和用词不当,写作者往往只考虑动词的字面含义,而不考虑该词实际使用的语境,如“We can modify liquid to powder.” “As you know Feb is our long holiday, every works and machine stop to work...”;“泰式英語”中动词变体主要是用法错误,如“Pls check draft B/L as attached file and confirm by return na krab. ”(confirm 是及物动词,此处缺宾语it);“For FE document, they will sent it later for us. ”(搭配不当,应改为 send to)。

虽然“泰式英语”的时态错误较多,但双方此类错误类型都很相似,如进行时缺少be动词、同一句话时态混乱、动词的原型与过去分词形式混淆等,如“中式英语”中“We wondering ...”“In Dec I already reminded and told Khun Supak that let she send me PO and told her that because straight copper due date will be 45-60 days.”;“泰式英语”中“Today we unloading your straight tube.”“For FE document, they will sent it later for us.”“Just known that boss make hedging with you.”。

此外,双方还出现了比较级、单复数、副词、非谓语等常见但错误率占比不高的变体。从双方后续的回复以及访谈的结果判断,上述变体未造成交流障碍,属于可跨越障碍的变体。

(二)较难跨越障碍的变体

此类变体不是读者可以快速理解的信息,而是需要反复阅读,并根据行业知识或以往的交流经验来猜测,或跟对方反复确认后才理解的信息。在“中式英语”中往往表现为“一逗到底”或该使用逗号的地方没有使用,如:“For the samples we presented Orange flavor powder, Strawberry flavor powder, Grape flavor powder... We wondering if you can find the right one in the samples...” 中for the samples后面逗号缺失,容易使读者误以为之后“we presented...”是samples的定语从句,而非句子主干。且句子的编排带有明显的中文思维,即完全按照中文语序来直译,存在许多与标准英文表述不符的地方。这类变体容易出现在包含2个或2个以上动词的句子中,共出现13处,占中式变体的30.9%。

具有泰语语序的变体共有5处,占泰式变体的12%,如“pls see attached BL revised”表现为形容词后置。另外,还出现了许多含有泰语尾音的音译词,如“Noted with thanks na krab.”“morning ka”“Khum Ploy”“P'Ploy” ,其中Khum和P'都是泰语的尊称,Ploy是名字,若完全不懂泰语的读者需要花时间来确认其含义。此类变体共出现14处,占34%。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外贸员也使用了类似的泰语音译词,共出现4处。

(三)无法跨越障碍的变体

此类变体占比最小,多是不可忽略的语法错误,在语料中表现为:1.否定词的误用,使变体与写作者的本意相反,如“中式英语”中出现“As you know Feb is our long holiday...... very little production capacity.”,此处的little不是外贸员理解的字面意思“很少”,而是“没有”,即“春节期间没有工厂可以开工”。又如“泰式英语”中的“Today we unloading your straight tube but very hardly difficult.”,其中的hardly是否定副词而非“非常”,即“今天我们卸下直管时不存在困难”;2.副词的误用,如“泰式英语”中的“Pls send Copy FORM E to us once already.”无法确定此表是否发送;3.多义词造成的歧义,如“泰式英语”中“Firstly I think you can ship before Chinese Lunar New Year closing.”,无法理解对方是需要在“春节前before”或“春节后closing”发货,而在与外贸员访谈后确认对方是希望在“临近春节前”发货,closing取“接近、靠近”之意。

五、分析与讨论

(一)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是导致第二类变体的主要原因。两国的变体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母语特色和母语思维习惯,句子直译的痕迹明显。汉语和泰语有许多共同之处:1.名词没有单复数、比较级的变化;2.动词没有词形变化,时态的变化通过具有语法意义的虚词来实现;3.动词没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几乎不使用介词;4.以主谓宾的短句为主。这些共性解释了两国变体中出现单复数、比较级、时态、动词和介词的用法错误,且均不善使用从句。中国外贸员表示,与中国人相比,泰国人更不擅长使用介词,可能是由于中国的英语老师对介词的教学效果更好。而“中式英语”出现的“一逗到底”,是因为汉语中可以使用逗号来连接两个语义关联紧密的句子,即使两个句子各自含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语义重复”是因为汉语为了强调语气、寻求句子平衡、对称或达到其他修辞效果,喜欢重复动词或名词。前者导致“中式英语”不善用连词,后者导致不善用代词。在“泰式英语”中出现的形容词后置,则是由于泰语通常把修饰语后置所致;习惯在每句话后面加入语气副词na krab或ka是为了表示礼貌与尊重。据此,外贸员往往需要一定的外贸经验,熟悉彼此的表达特点才能读懂上述变体。

(二)商务交际的特点

商务交际特点是导致“可跨越障碍的变体”的主因。当今商务交际主要以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软件为手段,而网络提供的虚拟语境为参与者提供了实验语言的机会,如改变传统的语言习惯,以更直接、更快的写作方式,优先考虑即时交流的效率而不是语法的正确性。因此,祈使句频繁出现,双方都默认主语是I或we,导致变体中的主语缺失。且相对于传统电子邮件的正式和严肃,即时通讯软件上的交流则更口语化、更随意,虽然有利于建立轻松、亲切、友好的交流氛围,但也出现了许多不严谨的表达,如语法错误、标点错误、一个句子分几条信息编辑发送等。而双方外贸员都自觉忽略了语言的形式而专注于内容。

(三)英语水平限制

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从事外贸的人员来自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英语水平有限,简单的交流还可以应付,一旦需要进行复杂的解释,英语的瓶颈就特别突出。尽管中泰双方对彼此的英语语法错误都有较高的包容度,但不规范的表达还是会给交流带来不可跨越的障碍,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六、结语

在BEFL视角下,中泰英语的变体大部分都不会造成沟通障碍,但母语迁移帶来的影响和英语水平的限制仍加剧了沟通成本。建议面对泰国市场的外贸员学习一些基础的泰语,以更好地应对泰语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本文中接受访谈的中国外贸员就有泰国留学和工作的经历,有一定的泰语基础,因此她也“入乡随俗”地在英文中加入了泰语的语气副词,有利于取得客户的信任,建立亲切良好的关系。但她也表示,自己的泰语写作和阅读能力仍不足以支持她进行函电等书面交流,且外贸的许多国际惯例和文书都是英语,因此还是优先选择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因此,在确定了英语BEFL地位的前提下,使用标准英语、学习规范表达仍是双方外贸员努力的方向。建议未来面对东盟市场的外贸从业人员,都以“英语+东盟小语种”的形式来培养自己的外语能力,保证沟通顺畅。

参考文献:

[1]武继红.英语通用语视角下的商务电子邮件话语特征研究[J].外国语文,2020(2):86-95.

[2]史兴松,万文菁.国内外商务英语研究方法探析(2007-2017年)[J].外语界,2018(2):20-28.

[3]宋菁.东南亚主要英语变体与我国口译教学适应性对策探究[J].东南亚纵横,2010(3):56-59.

[4]战菊,李菲,付慧敏.中国英语的本质、根源及发展:基于语言变异理论的解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163-170,176.

[5]白佳芳.英语全球化对东盟国家英语变体及文化教学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1(12):71-74.

[6]宋菁.预制语块对英汉交替传译的缓解效应之实证研究:以东南亚英语变体汉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6(4):61-65.

[7]陈兵.东盟国家语言状况及广西的外语战略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1):77-82.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
《红楼梦》章回目录的英译研究
拉威尔与德彪西《空求》的演奏与美学特色比较研究
电影《雾都孤儿》与文学原著的对比研究
晋中学院2012~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