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类专业学生航海精神谱系的构建路径探析

2022-11-08 14:54李春艳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珠江水运 2022年18期
关键词:海员航海船员

李春艳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1.航运业在我国的战略地位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海运在帮助全球经济走出困境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海运占全球贸易量的比重达90%,我国则更有高达95%的外贸货物运输量由国际海运承担。

我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四大海域,内海和边海的领海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公里,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达1.8万公里,大小岛屿7600多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运业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运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海运业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先后提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2020年,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海运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上政策、指示为新时代海运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持和政治保障。

2.船员短缺是航运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航运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航运人才,而训练有素、积极主动的船员是最为关键的航运人才之一。船员被称为航运安全的“基本盘”,是航运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国际运洋船员驾驶远洋巨轮在浩瀚的蓝色海洋上战风斗浪,是最艰苦、最危险、最具有流动性的职业之一。截至2022年4月,我国约有注册船员18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船员大国。2021年由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与国际航运公会(ICS)发布的船员劳动力报告称,过去五年中,船员行业流失率保持在在6%-8%之间。近年来尤其是受疫情的影响,船员队伍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出现了船员职业整体吸引力下降、船员归属感不强、高素质船员流失率高、船员职业素养存在短板、船员供给不足甚至出现“船员荒”、船员年龄老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船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严重影响了航运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3.导致船员行业出现问题的原因

海陆工资待遇差别减小、船舶工作压力大、船上工作条件艰苦、船员职业风险高、海员合法权益(疫情形势下换班周期延长、上岸休假难、互联网通信费用高、网速慢等)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导致部分学生择业时放弃船员职业或工作一段时间后跳槽去目前来说待遇相对优厚的航运企业,或改变职业引发船员资源紧缺,对企业缺乏忠诚度及归属感,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不利于航运企业的生产运营。而航海精神的缺失则是导致出现此状况的根本原因。

据有关航运企业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介绍,航运企业把“航海精神”作为遴选航海类毕业生的第一要素,但现在的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因为缺少“航海精神”导致没有养成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

4.中华民族的航海精神谱系

航海精神是人们在航海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世界航海史上人才辈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财富,航海精神熠熠生辉,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薪火相传。如明朝初期1405-1433年28年间郑和率领2.7万余人乘宝船舰队七次远下西洋,这次海上航行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规模最大、参与船只和海员最多、历时最久的一次航海实践,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第一次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矗立了丰碑。被誉为“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的我国航海家郭川船长,自2009年成为职业竞技帆船选手以来,曾多次改写中国航海史乃至世界航海史,用生命书写了无数个“第一”的名誉。我国航海家翟墨耗费两年半的时间历尽艰辛完成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一周的壮举,成为“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从明代的航海家郑和,到当代的航海家郭川、翟墨,无数的中国航海家都是秉承着心目中的航海精神,克服重重难关,历尽千辛万苦,勇敢地实现心中的航海梦。

航海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但在不同时期体现的精神内涵是一脉相承的。新时代航海精神内涵可以凝练为:不畏艰险、勇于拼搏;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严谨诚毅;尚新图变、永无止步。作为新时代的航海人,我们应该致力于传承航海精神,赓续蓝色基因,用航海精神托举蔚蓝梦想,实现航运强国的中国梦。

4.1 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一方面,海洋博大而深邃,航海历程不仅与浪漫无缘,反而充满着艰辛与磨难,海员们需要怀揣拼搏精神,抱着必胜的理念,时刻准备与波涛汹涌、惊涛骇浪及飓风搏斗,克服思念远方的亲人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以及航行过程中的枯燥感,逐步适应晕船带来的种种不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各种挑战,让船舶按期到达目的港。另一方面,航海是一项高科技的活动,需要专业的航海技术和精湛的船艺,才能保证船舶行稳致远。因此,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是航海精神的底色,是中华航海精神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4.2 同舟共济、团结合作

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是船舶顺利航行的基础。船行大海,风云诡谲,为保障远洋巨轮能够在大洋上安全航行,单凭船上某位船员或某个部门是无法实现的,船员们必须各司其职、通力配合,组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团队,这样才能从容应对航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危险,迎风斗浪,顺利抵达目的港,踏浪而归。因此,同舟共济、团结合作精神,是航海文化中的精髓,是航海精神的核心基因。

4.3 爱国爱家、严谨诚毅

对船员来说,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是与生俱来的,是最为宝贵的航海精神之一。工作生活在作为国家的浮动国土的远洋船舶之上,风浪中难舍对航海事业的执着和热爱,用实际行动把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写在波峰浪谷、辽阔海天。即使身在大洋彼岸,却也心系祖国和故土,满怀赤子之心,以家国情怀照耀前进的道路,驾驶航船纵横万里海天,勇闯深海大洋。巍巍巨轮航行于海天之间,运载着巨大价值的货物,船员们航海技术的精益求精对船舶安全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船员们务求严谨诚毅,有极强的责任心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敢于直面困难,敢于搏击风浪。

4.4 尚新图变、开拓创新

尚新图变、开拓创新精神是中华航海事业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航海是一项高科技活动,必须掌握娴熟的航海技术才能从容不迫应对各种状况。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明初,郑和依靠自幼学习的丰富的航海知识以及参与航船建造时积累的丰富的造船经验,为长达半生的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得中国航海历程乘风破浪谱新篇,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远航梦想。航海历程有坦途也有荆棘,只有依靠劈波斩浪的开拓创新精神尚新图变,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航海技能,永不止步,才能纵横大洋之中,攀登到更高的山峰。

5.航海类专业学生航海精神谱系构建路径探索

多年来,受航海专业的特殊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作为远洋船员的主要培育基地的航海院校大多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及职业素养的养成而忽略了对其进行航海精神的强化,航海精神的缺失导致船员后备人才职业意识薄弱、缺少对航海的热情,缺少航海职业基础和情感驱动力。

因此,船员航海精神的培养必须要从航海院校开始。航海院校应聚焦航海精神缺失的“短板”,构建航海类专业学生航海精神谱系,加强对航海类专业在校学生进行航海精神的强化输送,将航海精神培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航海精神凝练成一种信仰烙印在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心目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以及热爱航海、献身航海的壮志豪情,进而成长成为奉献意识强、敬业精神好、实践技能强、英语水平高的高素质航海人才,助推航运强国建设。

5.1 举办形式多样的航海节日校园文体主题活动

每年3月17日是国际航海节日“世界海事日”;6月25日是“世界海员日”;“世界海事日”和“世界海员日”两个节日设立宗旨是为弘扬航海文化、培养航海热情、感恩船员的无私奉献、突出船员在航运业中的核心地位、引起世界对船员队伍的关注;为了纪念举世闻名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国将7月11日设为我国的“航海日”,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航海院校可以借助“世界海事日”“世界海员日”“中国航海日”等载体,围绕该年度航海日或海员日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海事日/海员日系列专题讲座、航海科普云展、航海科普知识竞赛、技能大比武、青少年主题征文比赛、青少年主题绘画比赛、航海小课堂、主题班会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们了解航海节日的由来,掌握设立航海节日的意义,弘扬航海精神、传承航海文化,让航海的种子在学生脑海里生根发芽。以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为例,学校依靠“中国航海日”的时机,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联合举办航海类专业学生技能竞赛:如撇缆技能大赛、金工工艺技能比赛等,通过技能比赛,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过硬的专业技能,继而产生满满的岗位自豪感,引发对船员职业的共鸣。积极营造“世界海员日”气氛,在世界海员日期间组织开展以“星辰大海、征途有你”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在学校标志建筑物悬挂船舶信号旗,让学生感受到满满的节日仪式感;开放航海模拟器实训室,让学生通过航海模拟器,获得身临其境的航行体验,激发学生的航海欲望。

5.2 借助校园航海文化传播载体

航海精神对于个人而言,是内心对航海事业的渴求与热切。航海精神的继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坚持经常化、多样性。一方面航海院校可以通过反映航海文化的校徽、校训、校风、建筑物等,促使学生不断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航海精神和品质,激发心理潜能,加强航海文化观念的熏陶。

另一方面通过建设航海文化长廊,系统地展示我国的航海史,展现航海文化历史底蕴,引起学生对航海精神的共鸣。如安放航海人物纪念雕塑、船锚、船用螺旋桨等航海标志物,采用宣传橱窗张贴名人名言、船上工作照等方式向航海学子展示我国航海史上的先驱人物或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内部优秀船员的英姿风采,对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从而不断将“航海”二字刻入脑海,形成对航海的向往,于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培养对学生航海精神的滋养。

5.3 将航海精神作为蓝色基因厚植于课程思政建设

航海精神的培育不同于船员职业素养的培育,船员职业素养的培育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海员职业道德、心理安全、职业技能等方面,注重专业技能的养成而忽略了对其进行航海精神的灌溉。航海精神培养则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激励航海类专业学生从心底萌发出对海员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以坚定的“航海家”梦想将爱家和爱国相统一,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唤醒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为建设航运强国、交通强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课堂思政与思政课堂共同承担着育人作用,航海院校应把对航海类专业学生进行航海精神的培育作为课堂思政教育的核心,使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航海精神教育,使其时刻得到航海精神的滋养。使思政课堂及课堂思政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二者的教学效果互相渗融合透,最终形成教育力量的凝聚,帮助学生凝练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航海精神,唤醒学生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航海情怀。航海类院校可以组织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组成师资团队共同梳理航海类专业学生课程思政元素,把航海精神的构建思路渗透其中,形成课程思政元素库供广大专业课教师使用,推动航海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借助课程思政的实施,对延绵不息的中华航海精神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与传播,发挥红蓝精神协同育人的合力作用,对作为准航海职业人的航海类学生进行航海精神的武装。

5.4 借助学生管理部门或就业部门以第二课堂形式传播航海精神

为学生树立航海精神传承的榜样,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来促进学生航海精神的提升。不断凝聚学校、社会、企业等各方的力量,通过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由学生管理部门或就业部门组织广大学生开展“师兄对你说”“船长讲坛”等活动。活动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优秀学生推荐等形式就航海类专业学生关心的话题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根据征集到的意见定期邀请近期上船工作的教师、毕业学生、航海领域优秀校友以及来校培训的海上资历丰富的船长、政委、轮机长等管理级船员组成多层次、多视角的主讲嘉宾资源库,与同学们分享自己从怀揣航海梦到进入航海院校、再从上船实习到成为优秀船长、轮机长的历程,讲述他们驾驶巨轮,乘风破浪,穿梭在碧海蓝天之间的航海生涯,分享他们的旅程故事,向大家展示了船员真实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以及职业发展要求。让学生们认识到航程中美好与艰辛相伴,最终将会收获满满的自豪、责任与担当。通过聆听同行前辈们的心声,借鉴他们的人生经验,增进这些未来海员们对船员职业的认知并用来指导其进行航海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激发他们勤奋学习、报国图强的信心和决心。

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航海院校应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航海精神、传播航海文化,引领更多的学生热爱航海、从事航海,使自己成为好学、负责、精干的船员,成为新时代的航海人,守护航海精神,彰显航海职业,以坚忍不拔之志,乘风越海,跨越深蓝,向着星辰大海奋勇前行,用航海精神托举蔚蓝梦想。

猜你喜欢
海员航海船员
我国注册船员超170万
盼望
大航海争霸
盼 望
闯海盗老巢接船员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论船员在海事污染中的刑事责任
菲律宾拟提高本国海员占世界市场份额至50%
全球高级海员达137万 供求缺口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