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测度、障碍分析及路径选择

2022-11-10 11:27吴赐联甘健胜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福建省产业链协同

吴赐联 ,林 晶,甘健胜

(1.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江夏学院数理教研部,福建福州,350108)

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技术封锁、芯片断供和软件平台禁用等技术打压,对我国产业正常运转造成巨大冲击,产业链断链风险不断增加。为提升我国产业链技术水平,解决“卡脖子”核心技术问题,切实降低对国外的技术依赖,提升产业链的控制力,2019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按照中央的战略布局,福建省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进程,着力打造“六四五”①“六四五”产业新体系是福建省政府在《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产业发展战略,包括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现代物流和旅游六大主导产业,特色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和文化四大优势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和海洋高新五大新兴产业。产业新体系,大力加快数字福建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是打造“六四五”产业新体系的战略重点,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把握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的现状和制约因素,研究产业链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对于福建省实现“十四五”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产业链现代化战略提出后,学者对其理论内涵、现实挑战和实现路径等相关研究不少,梳理如下:一是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和面临的挑战。产业链是各产业部门间基于一定的经济技术联系而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产业链现代化应从产业基础能力、运行模式、产业控制力和治理能力等角度加以衡量。[1]若从产业经济学视角,产业链现代化就是借助产业基础高级化以提升上下游企业技术经济关联性和区域间产业的协同性,提高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紧密程度,从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推进产业链向高附加价值延伸,强化其增值能力是产业链现代化的本质[3],高端化、数字化、全球化和生态化是产业链现代化的特征[4]。在我国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核心部件缺乏、底层工业装备和研发测试工具缺乏、新型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落后、产业控制力薄弱是最主要挑战。[5]二是产业链演进的动力机制。产业链竞争力演进机制揭示了产业链系统中影响竞争力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可从生态理论视角研究产业链竞争力演化路径[6],可从价值动因、自组织、市场引导和政策引导视角分析内部与外部动力机制及构建影响产业链演化因素关系的理论模型[7]。三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突破点。由于现行产业体系存在“结构性陷阱”,传统产业占比偏高,消费需求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成为影响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的两个关键要素。[8]此外,加强高端要素培育、破解制度性障碍、激发实体经济和要素发展活力、营造包容创新生态、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等因素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动力。[1]亦可从终端需求驱动、要素供给驱动、区域产业布局驱动和融入全球分工体系驱动四个角度进行突破[9],从绿色产业视角,坚持创新驱动,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将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的“新两化”作为锻造产业链的绿色长板[10]。

综上所述,产业链现代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理论成果,但主要以规范分析为主,尚未有地区产业链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专门针对地区产业链现代化的现状及变动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的成果比较缺乏。因此,本研究拟从实证研究视角构建产业链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指数进行测度,研究制约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的障碍因子,提出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二、产业链现代化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产业链现代化的实质是产业链技术水平的现代化,是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链,实现产业链内企业的高端化、数字化、全球化和生态化。[4]从能力视角,产业链现代化要求企业具备强大创新能力、高端引领能力、基础创新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全球产业控制力、强大盈利能力、完善要素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10];从创新主体层面,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表现为创新能力更强、附加价值更高、更加数字化和更加可持续性;从结构层面,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体现为更加安全可靠、更加公平和更加协调顺畅[9]。可见,产业具备创新基础、高端引领、协同创新、产业支撑与控制力、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众多学者对产业链现代化的共识。

通过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将产业链现代化的特征表述为:一是具备坚实的创新基础,这是产业链现代化的前提,只有注重基础创新投入,才能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进而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二是具备高端引领能力,本国企业处于技术链的顶端且必须具有较强的垂直整合和技术引领能力;三是良好协同创新能力,产业链纵向和横向各参与者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有效配合,实现产业链、技术链和资金链的有效衍接;四是产业支撑与控制力,要实现产业链上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降低产业的风险系数,为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五是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链整体呈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征,具有可持续性。结合产业链现代化的特征,依据动态与可比性、客观与实用性、全面与系统性原则,本研究从基础创新能力、高端引领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产业支撑与控制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5个维度构建包含25个指标的产业链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产业链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二)评价模型的构建

1.基于熵值法的赋权模型

产业链现代化评价涉及指标权重的赋值及指数测算模型的构建两个层面,指标权重的赋值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主观赋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对于指标数据的要求较低,但受专家主观偏好的影响较大。本研究结合数据的实际情况,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先对指标数据进行无极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形成决策矩阵,再进行归一化处理以计算熵值和信息熵,最终计算指标权重。[11]为确保赋权更加科学,本研究基于全国数据计算熵权权重,将同层指标所有熵权进行归集得到熵权向量W=(w1, w2,…, wn),赋权结果见表1第4列。

2.熵权TOPSIS模型

本研究选择运用TOPSIS评价法,通过设定各指标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再测定各评价单元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偏离程度,改进的TOPSIS模型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结合TOPSIS模型对产业链现代化指数进行测算,根据偏离程度对方案的优劣进行排序,该模型正好适合于计算产业链现代化过程中各指标与理想值偏离的目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假设产业链现代化指数的评价对象包含m个待评价年份,共有n个评价指标, aij表示第i个年份中第j个评价指标的实际值,其中i=1, 2,…, m,j=1, 2,…, n,构建产业链现代化原始数据矩阵A=(aij)m×n。

步骤2: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数据量纲不统一,采用极差法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无极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后的指标数值 ,形成标准化矩阵B=(bij)m×n。[12]

步骤3:利用标准化矩阵B求出所有年份中各指标的最大和最小值,构成“正理想解向量”和“负理想解向量”。本研究采用全国层面各指标的最大和最小值作为正负理想解。

步骤4:基于熵权向量W和正、负理想解向量,利用公式(1)和(2)计算欧式距离。

步骤5:利用公式(3)计算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贴近度Ci。

3.障碍度模型

障碍是指产业链现代化过程中制约其指数提升的关键因素,称这些关键因素为障碍因子。障碍因子是制约地区产业链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令熵权权重wj表示因子贡献度,Fj=1- bij表示第j指标与最优指标数值1的差距值,称为指标偏离度,Oj为指标障碍度,则公式(4)为指标障碍度的计算模型。准则层各子系统的障碍度通过系统对应的指标障碍度加总求得。

三、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测算及障碍因子分析

鉴于指示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数据跨度为2014—2020年,数据来源于2015—2021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福建统计年鉴》,部分年份数据缺失,采用平均法平滑处理。

(一)总体趋势分析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4—2020年间,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综合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综合指数值从0.344上升到0.441,见图1。但是,产业链现代化指数值偏低,且指数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仅为4.73%,说明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的基础比较薄弱,产业链现代化程度不高,在全国产业链现代化层次比较中,属于产业链追逐型。

图1 2014—2020年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综合指数及各子系统指数变化趋势图

(二)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各子系统变化趋势分析

1.产业支撑与控制力较强,但指数略呈下降趋势

产业支撑与控制力是产业链现代化的根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2020年福建省产业链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5.99亿元/万人,仅次于江苏省。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7年间福建省的高铁和高速公路总里程与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值由0.057km/km2增长到0.077km/km2,2020年数据排名全国第10位。②本文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是根据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福建省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整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为2095.98万元,位居全国第10位,说明福建省产业链全员劳动生产率、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和企业抗风险能力等指标表现优异,正向推动产业支撑与控制力子系统指数提升。然而,7年间制定创新战略目标的企业占比从46.28%下降到44.85%,福建省企业创新战略支撑力下滑,造成该子系统综合指数下降。

2.产业链现代化绿色基础较好,但上升缓慢

绿色可持续发展子系统指数位居第二,7年均值达到0.507,年均增长率为0.38%,见图1。一直以来福建省秉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从总量上看,产业链生产绿色度、产业链企业绿色治理意识、产业链人民生活绿色度等指标表现突出,2020年指标数值分别位居全国的第6位、第6位和第5位。从增量上看,绿色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指数由2014年的0.478上升到2020年的0.498,指数上升比较缓慢,受工业污染治理资金的限制,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由2016年的42.38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17.58亿元,产业链工业污染的治理能力略显不足,拖累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子系统指数的上升。

3.基础创新能力上升明显,但基数偏低

坚实的创新基础是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注重基础创新投入,才能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进而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福建省的基础创新能力子系统指数所处区间为[0.189, 0.454],指数年均增长率为23.37%,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但指数偏低,2020年指数为0.454,该数值仅为最发达省份的66.08%。福建省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要素投入不足,体现为产业链内科研人员、研发经费投入和研究机构数量不足,比如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仅为广东省的23.33%,R&D投入强度也仅略高于全国均值,R&D机构数量和高科技企业数量相加仅为广东省的12.20%,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福建省产业链中基础创新能力的培育。产业链内创新技术产出和新产品产出有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开发数仅为广东省的10.26%和16.38%。③本研究涉及福建省外的相关数据,均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其他省份的统计数据计算而得。

4.协同创新能力指数较低,各指标发展不均衡

研究期间的协同创新能力子系统的均值为0.337,年均增长率仅为2.37%,该子系统中不同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意识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度两指标表现较好,分别位列全国第12位和第14位。然而创新企业协同的资金保障度不足,协同创新的广度不够和协同创新产出效果不理想严重制约协同创新子系统指数的上升,比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的外部支出总额,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总费用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区域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地区GDP比重,这3个指标数值分别仅为广东省的5.01%、12.87%和2.13%。

5.尖端技术产出能力不强,产业高端引领性不足

高端引领能力不足是制约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的第一障碍,该子系统指数7年均值仅为0.356。在指标数值方面,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和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出口总额等指标数值仅为全国最优值的24.38%、7.41%、11.87%和10.40%,造成福建省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占比偏低,产业链头部技术产出能力和尖端性不足,技术引领性不强,导致福建省产业链的高端引领能力较差。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医药制造为代表的福建省高技术产业链升级缺乏市场竞争力,高技术产业链被低端锁定。[4]

(三)障碍因子分析

根据公式(4)计算福建省2014—2020年各指标障碍度并加总求和得五大子系统障碍度值,见表2。结果表明高端引领能力子系统、基础创新能力子系统、协同创新能力子系统是制约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的三大障碍,7年间障碍度的平均值分别达39.78%,37.14%,23.50%。考察年间各子系统障碍度的变化数值不大,只有基础创新能力子系统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其他4个子系统障碍度呈微弱下降趋势。

表2 2014—2020年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各子系统障碍度

按各年份指标的障碍度排序,汇总历年障碍度最大的前8个指标,见表3。7年间,障碍度始终排名前三的是产业链尖端产品技术引领性B14、产业链头部技术产出水平B12、产业链内创新技术产出A14,7年间障碍度均值分别为13.68%、12.20%和9.80%,这3大指标是制约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要素。除此之外,协同创新产出效果C15、产业链内科研人员投入强度A13、产业链上新产品产出A15、产业链协同的资金保障度C11、产业R&D经费投入强度A11、产业链头部技术的尖端性B13亦是制约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表3 福建省2014—2020年指标层障碍度前8位指标及障碍度

四、福建省产业链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夯实产业创新基础,提升基础创新能力

一要完善“工业四基”体系,加快补齐产业基础短板。牢牢把握福建产业基础薄弱环节,加快推动产业向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领域转移;大力发展微电子、精密铸造、电子器件等关键原材料,推动集成电路、高世代面板、智能制造、晶体材料等基础条件较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建设,延伸产业价值链。

二要立足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链的基础创新能力。借助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和创新高地;以财政引导和企业出资相结合,高标准建设省级创新研究院,支持有利于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和“工业四基”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实力,加快高等院校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福州、厦门、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三要加快高端人才的培育,为基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教育部门要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提升办学层次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和政策便利,提升本地院校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能力。继续实施国家级、省级引智项目,对紧缺特殊人才给予住房、子女入学和配偶工作方面的优惠待遇,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要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打好引才、用才“组合拳”,健全人才贡献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创新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有力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和高效匹配。

(二)实施补链、强链和延链战略,推进产业链水平高端化

一要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引领作用。支持海外并购拥有核心技术和重大发明专利的科技企业,提升创新研发平台的层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科技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创新服务机构;鼓励龙头企业运用创新技术平台,牵头组织实施重大产品开发、应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

二要在产业链上培育更多“隐形冠军”。要根据产业升级的紧迫性,重点选择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鼓励其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和技术攻关,以及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把创新资源集中投放于重点攻关的技术领域。要培养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明确不同类型企业在创新链中的层级分工:大企业专注于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的积累性创新;小企业专注于小规模创新,要发挥中小创业的首创精神,打破跨国公司在高技术、关键部件的垄断地位。[2]

三要发挥产业数字化在产业链高端化中的引领作用。要推进数字福建建设,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提供数字装备和技术支撑;要加强对新型数字要素的培育和获取,借助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打破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孤岛;要促进新型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有机融合,发挥数字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催化剂”作用,演化出“劳动+数据”“资本+数据”等要素深度融合发展模式[9];要通过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加快供应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增强产业链内供求的动态平衡能力,打破生产与消费的空间隔阂。

四要打造现代投融资体系,支持创新融资需求。鼓励商业银行、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通过资本纽带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互动的产业生态圈;构建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技术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上市或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鼓励银行为创新企业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开辟创新企业信贷“绿色通道”,优化信贷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丰富融资担保形式;大力发展新型融资工具,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等融资工具的发展。

(三)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网络

一要大力营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打破协同创新的意识障碍。针对产业链中协同创新主体意识不强和协同创新开展不够深入的现实短板,政府应出台激励措施,打造协同创新的模范样板,推广协同创新的先进经验,提升企业的协同创新意识,确实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产品和工艺创新合作的企业占比。通过协同创新发挥不同创新主体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技术优势,既能夯实产业的创新基础,又能提升产业链高端产品的技术产出。

二要提升协同创新的资金保障度。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的创新要素各有侧重,必须实现优势互补。因此,要加大协同创新的资金保障力度,拓宽研发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资金来自于企业的占比,让企业逐渐取代政府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如此不仅有助于提高创新产出,也有利于提升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三要完善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要调整现有创新主体的定位,明确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功能定位,明确创新主体的责权利,制定合理的创新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激发不同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热情。鼓励科技企业参与开放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重要研究机构的建设。推动闽台两岸高技术产业间建立产业联盟,促进闽台两岸科技产业在上、中、下游产业链上的合作。

四要发挥“6·18”虚拟研究网络协同平台的信息共享功能。鼓励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等建设专业网络信息平台,与虚拟研究院网络协同平台相互补充、互联互通,实现科技信息、创业创新资源共享。试点开展专利权风险投资和专利保险工作,鼓励虚拟研究院内的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开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专利技术和产品,提升福建省的创新驱动能力。

(四)构筑安全高效产业链,提升产业支撑力

一要强化产业链核心环节管控,构建产业链安全防控体系。要建立技术安全管理清单制度,健全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避免由于外资恶意收购给产业链带来安全隐患;加强对敏感技术和高端装备“走出去”的管理和控制,在积极拓展国外合作空间的同时,要适度维持本地区产业规模和速度,防止产业链空心化。

二要注重提升产业链控制能力,在全球价值链上游培育更多链主。产业控制力取决于参与者对全球价值链上治理体系和结构的把控能力。链主必须具备设计、研发和技术标准制定等优势,因此,可从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等代表性主导产业中选择性培育具备“链主”治理能力的跨国公司,集中优势资源对相关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实现对行业技术和标准的控制和引领。

三要构建现代产业物流体系,提升供应链配置能力。统筹推进高铁、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优化出闽大通道建设,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为产业链物流流通创新良好外部条件;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和大数据中心等基础产业的建设步伐,加快推进5G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生产网络,增强全球供应链的配置能力。

四要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技术现代化。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要各司其职。创新密集型大企业要争取并扮演好技术引领、技术控制和标准制定的角色,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升关键技术和专利的把控力;要联合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分工进行协同研发,延长产业价值链和创新链的长度。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进行产品和工艺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形成大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为辅的创新格局,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支撑度。

(五)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

一要以优化投资营商环境为重点,引导外资融入“六四五”产业发展布局。战略性引导外贸企业投资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和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提升主导产业的R&D研发投入,培育主导产业中的新“链主”,加快主导产业的技术升级,实现对主导技术、标准和规则的控制;提升特色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冶金、建材、文化四大优势产业中外资占比,增强企业的资金实力,推动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中上游延伸,提升产业链的技术支撑力;鼓励外资企业参与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和海洋高新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产业技术控制力。

二要实现全球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融合,加快区域创新链建设。我国产业水平与世界的差距大于科技研究水平与世界的差距。[2]在主动融入全球创新链实现技术产出的同时,福建省要加快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机制,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并完善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加大金融市场对技术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提升技术产出和产业化率。

三要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全球产业链分工不断深化,学科交叉日益密切,任何国家不可能在全部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因此,必须具备全球视野,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契机,主动设置全球科技合作主题,打造具备高端技术研发能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拓宽合作领域,针对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福建省对日本、韩国和欧洲的专利引用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现状,可以深化同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创新强国在相关科技领域的合作力度,加强信息沟通交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逐步打造高效共享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国际合作创新产出效果。

猜你喜欢
福建省产业链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