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休闲农业发展基本路径探究
——以广州市H区为例

2022-11-11 06:47马思阳
公关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旅游农业文化

文/马思阳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这是做好新时代农村工作的总纲要和总方针。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全面理解“二十字”方针的内涵,准确把握“二十字”方针的着力点,深入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在此背景下,实行农业战略转型,探索农业除农产品供给之外的其他功能,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从国内外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共同规律来看,发展休闲农业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农业发展问题的有益探索。休闲农业是三产融合的农村新业态,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和谐、乡风提升、社会善治、村民增收的有效路径。

二、休闲农业内涵、类型及发展机遇

1.休闲农业内涵

关于休闲农业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政府和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但均体现了较为相近的含义。例如,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休闲农业纳入旅游产品供给体系。郭焕成认为,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一种农业经营活动,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产业。戴美琪、游碧竹认为,休闲农业是实现市民休闲、度假、求知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刘莹莹认为,休闲农业是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的一种新型农业。而国外学者普遍将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现象,对休闲农业的参与主体及其影响展开研究。

综上,我们可以把休闲农业理解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民众提供休闲、旅游、教育等多种服务的经营活动。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的新业态,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实现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发展休闲农业,对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具体来讲,一是产业发展有“市值”,休闲农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跨一二三产业,有利于发掘农业的多种功能,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探索农产品加工业,丰富农村旅游产品供给。二是生态和谐有“颜值”,发展休闲农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村居风貌,同时为群众提供“好山好水好风光”的视觉愉悦。三是乡风提升有“气质”,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结合当地文化符号、文化元素,活化利用当地的民俗乡土文化、民间工艺等。四是社会善治有“基质”,休闲产业的发展将农民和市民、农户和工商资本联结起来,新的管理模式和治理理念必将刺激基层组织自我调整和不断创新。五是村民增收有“品质”,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大幅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有效提升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就业岗位和农民收入。

2.休闲农业类型

休闲农业有着多种类型和模式,从开发主体来看,可以分为农户主导、企业主导和政府主导。农户主导,主要指的是农民以个体户的形式,或以村集体模式,自主经营乡村旅游项目。经营形式包括小规模的“农家乐”、酒庄、农场等。企业主导,主要指的是企业发挥市场化的组织运行机制,通过市场营销、品牌塑造,把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政府主导,指的是政府部门通过投资建设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改善乡村旅游服务环境,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按照地域模式分类,从城市中心区向外,在近、中、远郊区分布着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一般而言,在城市近郊区,依托地理位置优势和市场优势,适合开展农业观光、农业教育、农业科技等活动;在城市中郊区,依托交通优势,有利于开展农家乐、采摘园等生产经营活动;在城市远郊地区,由于保存着相对完整的自然风貌和民俗传统,适于开展度假、特色旅游等产业。

按照产业结构分类,可分为第一、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产品利用型,比如游客亲自采摘和品尝农产品,或亲自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去,体验农村生活。第二产业,主要是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旧房改造等吸引游客。如让游客参观手工艺制作,参观加工车间,出售手工业品。同时,为吸引游客,将破旧的农房改造成度假酒店,提升乡村硬件设施,也属于此范畴的内容。第三产业,以农业景观和民俗文化为重点,开发休闲旅游度假地,形成田园风光游、民俗风情游、农家乐、科普教育等多种旅游形式。

按照产品内容分类,主要包括6个大类。乡村体验类,分为农家乐、农场、采摘果园等,具体包括农家、农庄、烧烤、农艺、农趣、果园、采摘等内容;生态类,分为生态风光、田园风光、乡村公园等,具体包括森林、山地、峡谷、温泉、花卉、田园、茶田、梯田等内容;文化类,分为古村古镇、民俗村、特色村、博物馆等,具体包括古村、古建筑、节庆、民俗、特色村、文创、画展等内容;户外活动类,分为古驿道、绿道、漂流、户外基地等,具体包括徒步、骑行、登山、垂钓、攀岩、露营等内容;健康养生类,具体包括度假村、康养、中医药等内容;红色类,具体包括纪念馆、纪念碑、遗址等内容。

3.休闲农业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意愿逐渐增强,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在旅游消费方面,城市人口密度高、工作节奏快、交通拥堵和噪音污染等问题,使得城市居民更加向往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乡村生活,农村成为城市居民外出旅游的优先选择。同时,受时间与路途限制,大多数游客缩小出游半径,本地游、周边游、近郊游取代异地长线游,“舍远求近”成为旅游消费新趋势,也为城市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新契机。随着城市交通网络逐渐向周边延伸,农村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型,休闲农业的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国家日益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2017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乡村休闲旅游优化升级,深度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研究报告》,提出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休闲农业在广东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2021年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强调推进“文旅+农业”融合,建设一批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11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擦亮“粤美乡村”旅游品牌,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乡村+节庆”“乡村+非遗”“乡村+文创”“乡村+演艺”“乡村+游乐”等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提出,要依托特色精品村、历史文化名村、渔港渔村以及美丽乡村示范带、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等资源,促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4月,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十四五”时期乡村休闲产业规划》,提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特色产业。目前,广东省提出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抓实。

H区位于广州城郊地区,距离市中心30公里左右,处于乡村旅游的黄金发展地带。水陆交通便利,境内有多家省级、市级旅游文化特色村,旅游经济增长较快。分析其发展休闲农业的具体做法,为完善休闲农业的具体范式提供借鉴意义。

三、H区休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围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造粤港澳旅游目的地的目标,H区充分发挥“山、水、林、田、花”的生态优势,积极整合城乡旅游资源和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赋能全面乡村振兴。

1.发挥休闲农业的经济功能

促进乡村振兴,必须认识到仅靠农业,农民很难致富。唯有延长农业产业链,由农业向加工业延伸,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来提供更多农业就业与获利机会。H区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注重优化产业结构,以此发挥其经济功能,助力农民致富增收。第一,发展芳香产业。利用境内天然独特的芳香植物资源、历史悠久的制香文化,打造世间香境七溪地,推出香游、香膳、香宿、香道活动等旅游产品。推动以“香”振乡,打造集规模种植、产品加工、休闲度假、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基地,成功推出化妆品、香水、香薰等系列产品,形成了芳香植物种植-加工-旅游体验-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自2020年营业以来,累计接待达6万人次。第二,发展康养产业。充分利用北部优良的生态资源,以“艾草文化”为核心,以中医、康养为切入点,打造岭南艾谷乡村康旅印象园,开展康养旅居、文化展示、生态体验、农业观光、木屋民宿、艾宴美食等旅游产品,并延伸艾药食品、日用化工产业链条,促进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第三,发展电商直播。依托乡村资源禀赋和非遗“瑞岭盆景”文化滋养,重点发展竹洞村,引进和扶持满春园、逸翠园等一批种植高端苗木的龙头企业,建设农村电商产业园,形成了盆景种植、鱼塘养殖、农村电商推广、乡村旅游及洪熙官武术基地多方面结合的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了产村互融互促、人业有机融合,实现了“种树”向“种景”,化景富民的美丽蝶变。

2.发挥休闲农业的生态功能

走进山水田园,感受自然生态,是绝大多数城市游客来农村旅游的目的。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H区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第一,创建A级景区、特色村。指导世间香境七溪地等3家农业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积极推荐红山村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动红山村、港头村、竹洞村成功创建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红山村、塱头村、洛场村成功创建市级旅游文化特色村。第二,建设休闲农业示范点。依托种养业生产基地、农耕体验等资源,大力建设集农业创意、田园景观、农产品展示、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农业公园,培育晨采庄园、叶海生态园等,为市民游客提供近郊休闲观光、旅游娱乐的好去处。目前,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有3个,市级以上农业公园17家,各类特色农业休闲采摘体验点50多处。第三,发展特色主题旅游。开展赏花游,推出竹洞村、千亩桃园等10个乡村旅游赏花胜地。开展夜间游,在红山村打造灯光盛宴,开启山村灯光秀表演;在芙蓉旅游度假区内举办荧光夜跑;在花都湖举行“靓”灯仪式,打造“四季岭南”沉浸式光影秀,丰富夜间文旅体验。

3.发挥休闲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是休闲农业必不可少的内涵,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结合本地乡土文化,开发、拓展传统农业功能,提升、丰富传统农业价值。H区活化利用古村落,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保护古村落,采用“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推动古村焕发新光彩。洛场村充分利用碉楼历史文化、独具浓郁的侨乡文化特色和红色文化资源,以原生态乡土民俗为基础,以华侨历史文化为内涵,以碉楼古建筑为载体,将传统的碉楼与现代艺术结合,打造集文化创意、博物展览、美食娱乐、度假休闲于一体的文创旅游园区。修缮后的洛场村被评为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港头村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建村历史超过600年,因保有大量明、清及民国时期的院落,被誉为“露天的明清建筑博物馆”。通过引进投资公司开发运营,充分发掘祠堂历史文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祠堂修缮,保护传统村落及特色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农村文化供给,让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塱头村作为“进士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岭南青砖建筑388座,祠堂、书室、书院等34座,炮楼、门楼10座,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3A级景区。通过引入第三方,加大公益性投入打造多元文化休闲设施,进一步用活文化资源,让古老的砖瓦在修旧如旧的“织补”中重焕生机。

4.发挥休闲农业的教育引导功能

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为城市游客提供旅游观光产品,还能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农村农业。近年来,我国研学旅行市场增长迅速,发展潜力与空间巨大。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中小学开展以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H区积极推进研学旅游,组织区内旅游景区申报市级研学基地,七溪地、绿沃川、宝桑园获评广州市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配合开展三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评选,评选出香草世界、御盛马场等25家区级研学旅行基地,举办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整合区内科普基地,发布气象体验科普游、田园农业科普游、芳香休闲科普游、工业体验科普游等精品线路,组织学生代表、科普爱好者等深度体验。

四、H区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1.深度开发不足

目前该区部分休闲农业项目深度开发不足,未能深入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仅停留在观光、采摘、赏花等项目,缺乏创新设计与深度加工,旅游产品单一、雷同,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展缓慢,部分已开发的乡村旅游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系统、垃圾桶、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相对老化、不足或滞后,进一步限制了休闲农业高品质发展。

2.缺乏市场化管理

当前,H区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管理大多仍以政府为主体,缺乏专业团队的管理,与市场化运营脱轨;财政上以各级财政资金输血式扶持开发为主,市场投入少,资金来源单一,影响可持续发展;很多休闲农业项目缺少市场化的营销,缺乏对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和推介,导致景区对市场辐射能力弱,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

3.乡土人才相对短缺

休闲农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但从目前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来看,该行业的从业人数较多但文化素质不高,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相关专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没有真正进入农村。本地有文化的年轻劳动力较多流向城市,农村劳动力出现老龄化趋势,后继无人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五、休闲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发展休闲农业,要始终围绕现代农业这一核心要素,紧扣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持续增收这两个主题,凸显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三大趋势,不断提升设施水平、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和支持水平。具体来讲,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

要把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农村整体发展规划中,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加以推进和研究。其规划既要有区域宏观规划的指导作用,又要有策划设计重点版块的微观落地意义。各地政府要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转变以往以景区为主要架构的空间经济系统,构建以景区、度假区、休闲区、旅游示范点、旅游重点村镇等不同的构架模式,打造乡村休闲目的地的空间系统,推动休闲农业从单体的景区景点向全域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2.整合资源,丰富旅游体验

要充分结合当地节庆活动、传统节日、乡土风情、民居体验等元素,因地制宜打造本土“乡村生活”,让原生原长、土乡土色的民俗文化与现代农业、生态休闲、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体育运动等融合发展。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巩固提升农家乐、烧烤、采摘等传统业态,逐步加大休闲酒庄、精品民宿等高端业态开发力度,适度经营康养、研学等新型业态。变走马观花似的乡村旅游为专项沉浸式的乡村深度游,全面升级城市游客体验。

3.引才聚智,构建市场化管理体系

加大市场主体引进,积极吸引龙头文化旅游企业投资考察,助力社会资本发展休闲农业。大力引进具有先进管理、设计经验和服务理念的专业化团队,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实现当地投资商理念和经验的突破,建设休闲农业特色示范点,以点带面,带动地区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创新融资模式,鼓励利用互联网+模式、发行私募债券等方式,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做好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鼓励地方学校或企业培养规划设计、创意策划、服务接待等专业实用人才,引导从业人员进一步拓宽专业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4.完善设施,优化宜游适游环境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前提。要积极借助各级政府的交通建设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逐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要通过经营主体自筹资金、政府予以适当补助或政府专项资金等途径重点建设供热、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设施。支持有条件的休闲农业景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完善已有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乡村旅游环境。

5.强化宣传,创建休闲农业品牌

要按照“统筹谋划、上下联动、均衡有序”的思想,加大宣传推介。在推介方式上,要结合传统营销和新媒体营销方式,除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外,还可采用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提高知名度;在推介内容上,可结合节假日和重要农事节庆节点,创新开展丰收节、桑果节、春耕节、盆景节等活动宣传,逐步探索举办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活动,创建休闲农业品牌。

猜你喜欢
旅游农业文化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谁远谁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