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模式融入短期支教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2-11-11 06:47阎晓宇韩蕊
公关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萨提亚支教心理健康

文/阎晓宇 韩蕊

萨提亚模式是著名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的一种以成长为取向、专注心灵体验过程的积极心理学模式,其目的是以正向目标为导向,关注和运用个体内部资源和力量,最终帮助个体提高自尊、做更好的选择、更负责任、更和谐一致。短期支教是志愿者以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小学生为授课对象而有组织地开展支教活动。萨提亚模式研究热点包括萨提亚家庭治疗、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干预、人际关系与沟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冰山理论,但对短期支教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缺乏研究。因此,文章在吸取以往研究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将萨提亚模式融入短期支教地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扩大萨提亚模式研究领域,为短期支教开展提供思路。

一、萨提亚模式与短期支教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度

1.内容的交叉性

短期支教的心理健康教育需参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主要内容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这与萨提亚模式高度相关。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做到循序渐进,注意现实环境对个体的刺激,这与萨提亚模式关于环境影响人的理念内容不谋而合。萨提亚模式包括冰山理论、家庭重塑、雕塑技术、沟通姿态、温度读取、个性部分舞会、转化干预等内容,既可作为理论知识对支教对象直接加以普及,又可作为工具、技巧使其在体验性活动中觉察自己的应对方式、感受、知觉、期待、渴望和自我,探索心理调适的方法技能,可见二者有交叉性内容。

2.方式的相似性

短期支教心理健康教育应防止学科化,通过体验性课程引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可采取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形式。萨提亚模式是一种经验性模式,强调在直接的体验中触动人们的内部资源和选择,提供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多种趣味方式,能营造新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怀有好奇心和参与感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可见二者都重视体验性活动的利用。

短期支教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医学化倾向,在测试手段、帮扶方式上需谨慎考虑,防止使用进一步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萨提亚模式关注健康和内部改变的可能,而不是关注病理学方面,不把对方看作“问题人”,认为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其理论和技术中蕴含的接纳、尊重、同感、认同等理念可为支教对象提供温暖信任的环境,防止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可见二者都强调恰当理念和工具的运用。

3.目标的一致性

短期支教心理健康教育需切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即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具体体现为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萨提亚模式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发展表里一致的高自尊和价值感,找到希望,接纳自我,与他人、世界建立连结,赋予自己力量以及成为自己的决策者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发展表里一致和高自尊,提高自我价值感。可见二者都注重推动个体的自我觉察和认知、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困难,提高解决自身困扰的能力。

二、萨提亚模式融入短期支教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扩大萨提亚模式的应用领域

目前在短期支教方面,对萨提亚模式的应用研究少之又少,仅有从支教者自我概念层面介入进行的研究。通过将其融入支教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拓展萨提亚模式在支教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研究,扩大萨提亚模式的应用领域。

2.发展短期支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短期支教对传统学科知识有较完善和系统的授课过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设计相对不足,课程体系存在结构不合理现象。但心理健康意味着学生能知晓如何看待内心世界、调整情绪、解决自身的困扰,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运用萨提亚模式可以帮助支教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弥补课程体系缺陷,实现非主科化。

3.提升支教对象心理健康水平

支教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晚、慢甚至未真正起步,缺乏校际交流,专业化不足;家庭中,父母或隔代抚养的老人缺乏相关意识和知识,甚至不关注心理健康;社会风气上,娱乐资源和场所易监管不善,中小学生接触不良信息促成不良心理状态。各方压力也导致学生在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各种心理困扰。萨提亚模式的融入能弥补当地教育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不足,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推动短期支教顺利开展

短期支教时长短,因此从与学生建立联系到顺利完成,都需要志愿者细心考虑,以免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应用萨提亚模式既能在短期支教初期打破隔阂,建立信任关系,也可在中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困扰,还有助于处理后期分离情绪。可见,萨提亚模式的融入带来的积极影响贯穿支教过程,推动学生成长的同时还能促进支教活动正常进行。

三、萨提亚模式融入短期支教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结合支教对象的心理特点

落后地区中小学生缺乏系统专业的教育和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且受过去经验的影响,呈现出情绪波动大、情感淡漠、与人冲突、缺乏责任感和同理心等心理状态,也有的会出现焦虑、迷茫、自卑、冲动等现象。辍学学生、特殊家庭学生、学习不良学生等特殊群体,会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呈现更突出的困扰。支教者应关注学生具体、特殊的心理需要,结合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分析其困扰,提供针对性帮助,并避免伤害到学生。

2.坚持支教者的引导作用和支教对象的主体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因此,要在支教者的教育引导下,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3.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

支教者需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持平等、尊重、理解的理念与学生展开心灵的沟通,并结合当地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阶段、心理发展任务和个别差异,灵活、有针对性地使用萨提亚模式理论和技术,将发展、预防、危机干预在支教过程中有机结合,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四、萨提亚模式融入短期支教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萨提亚模式的理论技巧,设计了以下短期支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环节。每个环节开始和结束都可运用萨提亚模式,达到聚焦能量、体验“现在”、整合资源以及发现新的可能性和新选择、提升自我价值感的效果。

1.萨提亚模式应用于认识自我

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个人才能更好地和他人、世界建立联结、和谐相处,因此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支教者可依托冰山理论,依次介绍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这七个层次,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其中为方便理解,可利用形象的雕塑技术对讨好、责备、超理智以及打岔这四种生存姿态加以解释。讲清各部分的含义和联系后,可引导学生针对某些经历挖掘自己的冰山,审视内部加工过程,进而意识到自己经常使用的应对姿态、对事件赋予的意义解释、背后的期待与深层次的渴望以及自身富有的能量,从而提升自我认知。

为了让学生能深度审视自我各部分,使它们更完善和一致,支教者可采用“个性部分舞会”这一改变工具。支教者引导大家选择一个“主体”并让其思考自己6-8个部分,每部分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或形象来代表,选择形容词来评价并归类,再邀请其他成员扮演各部分并外化部分的特点。“主体”描述自己各个部分如何行动后,聚会开始,各部分的展现和交往会发展出冲突。支教者反复引导主体识别、验证感受,并推动部分的转化以解决冲突,最后举行整合仪式。整个流程中“主体”能够实现承认、接纳、转化、整合各个部分,从而调动整合所有内部资源、逐步逐块认识、接纳自己。

2.萨提亚模式应用于情绪管理

帮助学生察觉并调节情绪是短期支教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这就可以运用萨提亚模式的转化干预技术。这一技术基于“添加”理论,从渴望、预期、知觉、感受、应对、行为六个体验水平入手,添加觉察,回忆过去习得的经历和由此导致的自动化情绪、行为反应,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内部加工过程,从而摆脱固定的反应模式对自己的控制,做情绪的主人。

支教者可先发起讨论,让学生说出近期困扰自己的事件和情绪反应,并根据人数划分为若干小组,使得具有相似困扰的学生处于同一小组。支教者依次引导各小组针对共同的困扰确立一个冲突情境,并进行角色扮演,引导每个角色察觉自己在冲突事件中产生的情绪,以及对自身感受的感受,并探索自己对事件赋予的意义和背后的期望、渴望。同时,进行知觉重构,增加新的信息来修正或拓展学生对事件的解释和决策。支教者帮助学生将角色扮演与他们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自己过去的类似体验,从而意识到过去未实现的预期对自己现在处理事情、管理情绪的影响。再运用“去除纠结”工具,将过去的影响与现在的生活分离,帮助学生着眼当前生活。这样,在承认、接纳、释放来自过去的感受的同时,学生能意识到自身拥有资源,最终将自动化的反应上升到意识层面,能够调控情绪。

3.萨提亚模式应用于启发理想

启发理想的教育可以挖掘学生优势潜能,提升自我认同感,促进心理健康。萨提亚模式对“改变的过程”的论述,为支教者开展理想教育课程提供了借鉴流程。

第一步,表达接纳。支教者可通过发起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表达希望未来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支教者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认可、接纳,并引导学生对他人的发言表示尊重和接纳。第二步,传播希望。支教者通过协助学生挖掘兴趣和优势,并结合实际和知识储备为学生提供信息上的支持,使其对自我和理想有清晰认知,对未来有所憧憬。如果学生对理想的实现缺乏信心,就要引导他们认识到改变是永恒的,人可以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重新学习。第三步,建立可靠性。支教者要协助学生挖掘潜能,设置切实可行的方向和规划,纠正学生对某些职业的刻板印象,转变知觉。第四步,灌输意识。支教者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优势,正向转化所谓的“缺点”,反思自己可以提高的部分,添加新的资源,树立成功实现理想的自信。第五步,跟随过程。支教者应强化学生对冰山的挖掘,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关注自身的内部加工过程,使学生将压力作为改变过程的一部分来接纳,保持表里一致的完整,拥有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多种选择,从而将压力正常化。通过以上五个步骤,支教者逐步协助学生确立合适的目标,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追求理想的实现。

4.萨提亚模式应用于人际交往

支教者可利用温度读取技术疏解学生的困扰,即通过团体互动,使学生以表里一致的沟通姿态直接沟通、确认、发出和接收信息,客观平和地表达感受、观点、期待,并耐心倾听,以相互了解、提升自尊,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首先,表达欣赏。人往往倾向于指出错误而非夸赞他人,但分享积极乐观地感受能增进彼此的积极情绪,并让对方觉察自己的资源。接着,直接表达忧虑、抱怨和建议。通过以第一人称做出陈述,澄清问题与误会,去除不安全感和低自尊,将关注点转移到问题本身而不是忧虑上,并能接受彼此的不同。支教者应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促进有效沟通。接下来,鼓励学生分享新的信息,确保每个人想表达的部分都充分表达且被聆听,获得认同感。最后,表达对将来的希望。被清晰表达的希望会更有机会被满足,因此支教者要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共同将能量和资源直接调配到实现这些希望的方向。通过以上环节,可以实现在人际交往中有来有往的互动模式,促进有效沟通。温度读取需要安全、信任的氛围,以相互尊重关心,追求和谐的共同需求为前提,因此适用于在学生互相熟悉有所互动认识之后,即在短期支教的中后期开展,时长为每天半小时左右。支教者也可提醒学生将其应用于与他人交往的各种情境,帮助化解人际关系难题。

五、结语

总之,萨提亚模式希望帮助人们增进自我觉察、承认和接纳自我,发现内部资源,提升自我价值感,赋予自己力量,对改变充满信心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一模式适应支教地区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也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能有效融入短期支教心理健康教育中。在支教的实际过程中,支教者需结合处于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的具体特点,联系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非对萨提亚模式生搬硬套,从而研究出适合支教对象的具体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以提升短期支教工作水平。

猜你喜欢
萨提亚支教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萨提亚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人物分析
一例人际交往敏感的个案辅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