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探究

2022-11-11 06:47何冠宇
公关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作品课程思政

文/何冠宇

引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单纯的学术教育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艺术类教育科目由于极具审美性、思考性以及抽象性,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能力,加深学生对情感的领悟能力。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内涵,对推动我国的思想道德文明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历史长河的漫长发展中,汇集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与智慧。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包含地方戏曲、民间歌谣、民俗乐器以及歌舞的基本理论知识,由于其极具人文特征,富含广阔知识性与地域性,使其在高校音乐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目标定位为:调动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参考,使学生掌握各民族音乐的乐理基础知识;通过各民族音乐的不同表演形式,掌握其音乐体裁类型以及所需的演奏不同乐器,并对其歌曲与舞蹈的创作结构加以了解;对各民族区域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赏析与品鉴,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掌握各代表性作品的基本唱奏技能。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内容比重过高,忽视了思政意识的深入。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师过度依赖教材,把授课的重点放在了对音乐作品以及音乐作者的艺术性解析上,而忽视了思政教育,使学生无法从中构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体系,不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系统构建策略

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我国各地域不同的民族音乐类别,其体裁与乐理知识各有特点。中国民族音乐课程将其中的典型性、代表性作品作为参照,对其风格特点、体裁特征以及创作者和创作背景进行解读,这些作品本身就具备思想教育的特质,与课程思政的教育内涵相一致。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系统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音乐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为现代社会输送全能型人才,除了使其能够掌握专业化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涵养。因此,高等教育院校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时刻秉承“立德树人”理念,通过学习完成内化,从而在课堂教学时能够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音乐教师应充分渗透中国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政治内涵,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度。

例如,以庆阳民歌为基础所改编的《绣金匾》,其旋律明快,曲调亲切,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我党以及八路军战士的热爱之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感悟当今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争取而来,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结合教学内容切入思政意识

中国民族音乐是历史文化艺术的传承,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碰撞后的艺术结晶。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蕴含着我国各地域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秉承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在中国民族音乐视角下,不同地域中所形成的民族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属性、经济发展状况等,决定了其不同音乐文化现象的产生,且音乐类型与审美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作品、作家以及思想进行深入探析,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思政意识切入点,将音乐作品的思想政治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使学生在音乐作品赏析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与政治高度,有助于我国传统文明精神的传承,强化学生对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此外,音乐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除了经典的民歌代表作外,还应注重民间草根艺术的选取。民间草根艺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进化速度要慢,对于传统文化习俗的保留程度要更高一些,有助于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探究。

例如,地方戏曲作品通常是以通俗音乐为基础,又包含了不同地域中的不同民间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标准,对于学生的三观体系与道德价值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如,东北二人转、秧歌等歌舞表现形式,充分表达了东北人民在繁重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富有的幽默、豁达的心态,是来源于民间大众、底层劳动工作者的文化艺术。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等学院的音乐教师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在传授学生基础乐理知识时,将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爱国精神等内容渗入到教学任务内,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涵养,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

3.深入探析中国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思政内涵

中国民族音乐是历史文化艺术的传承,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碰撞后的艺术结晶。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蕴含着我国各地域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秉承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在中国民族音乐视角下,不同地域中所形成的民族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属性、经济发展状况等,决定了其不同音乐文化现象的产生,且音乐类型与审美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作品、作家以及思想进行深入探析,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思政意识切入点,将音乐作品的思想政治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使学生在音乐作品赏析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与政治高度,有助于我国传统文明精神的传承,强化学生对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4.将民间音乐文化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音乐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除了经典的民歌代表作外,还应注重民间草根艺术的选取。民间草根艺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进化速度要慢,对于传统文化习俗的保留程度要更高一些,有助于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探究。“课程思政”理念应立足于人的视角,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音乐教师应构建系统的教学策略,将民间音乐文化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使音乐教育更加富有专业化水准。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教师应以民间音乐作品为主体,将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作为介质,引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舞蹈作品以及戏曲等课外教学素材,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形成具有“课程思政”教育特色的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积极性,以音乐作品为介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5.采用小组学习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带领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举办文艺汇演比赛。如民族音乐大合唱比赛、民族传统乐器的演奏比赛、地方戏曲表演比赛、民族舞蹈表演比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们既可以欣赏到来自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表演形式,又可以在演绎过程中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享受比赛所带来的荣誉感与成就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有关部门应对教材进行创新,并为中国民族音乐单独开设一门课程,有助于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网络课程教材的编写也应受到重视,从而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也能享受到信息技术的便利,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增添活力。

6.建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论文环节

音乐教师可建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论文环节,使学生们通过深挖探究得到更多的民间非遗音乐品种,有助于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们在进行论文创作过程中,可以针对自身的家乡文化进行探索,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符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构建系统的教学策略,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的思想得以贯彻落实,从而有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历史传承。

三、结语

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在发展进程中所保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着先贤的爱国情怀和劳动人民积极乐观地豁达思想,“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教学系统构建策略:提高音乐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结合教学内容切入思政意识、构建系统的教学策略。以上几点策略,旨在加强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涵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音乐作品课程思政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