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和对策分析

2022-11-11 06:47展玉霞
公关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院校心理

文/展玉霞

近年来,随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逐渐上升,不少高职学生难以应对,出现复杂的心理危机,陷入一种比较消极、比较无奈的生活状态。因此,高职学生需要改变常规的学习模式、社交模式,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表现

1.日常心理特点表现

(1)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造成的独立意识与依赖性的矛盾

高职生一般十八九岁,进入了青年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知识的扩展以及网络多元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已初步具有独立意识、批判思维,情绪情感丰富而不稳定,更多的关注自身言行和情感体验,对家长、老师的言行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对过多的教诲甚至产生反感。但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尚不具备完全独立的能力,在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遇到问题时,依赖心理仍比较强烈。

(2)高职阶段与高中阶段的差异造成的心理松懈

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学习节奏紧凑,老师对学生学业的关注度高,学生大多数时间处在紧张的学习之中,目标明确就是考入大学。进入高职后,很多学生感觉脱离了父母的管制,摆脱了高中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老师也不再像高中老师一样严格约束,自己可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以及各色各样的课外活动充满新鲜感,也就造成了目标的丧失,心理的松懈。

(3)弱势心理与就业迷茫造成的自卑与担忧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因学习成绩差,没能考上大学,经历了高考的挫折,而且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压力比较大。另外,普通高等大学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活动、政策扶植等方面的优势,让高职生普遍有一种弱势群体的自卑心理。同时,因为对传统高职院校的认知,对职业教育目的认识不足,对职业教育认知产生偏差,对职业教育认知度低,认为毕业后仍要打工,对就业形式普遍有担忧心理。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原因分析

1.内部因素

(1)高职生的年龄因素

高职生正处在青春晚期到成人期的转变过程中,有学者称此为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即大学生在不断走向成熟与独立的同时,往往面临更多的心理困扰,成为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之一。

(2)高职院校的传统定位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视为普通教育的“衍生品”和“附属品”。学生生源以未能高考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为主要生源,学业完成后以就业为主要走向。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认可度普遍较低,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把升学作为自己的选择,而职业院校也不安于职业教育的定位。

2.外部因素

(1)缺乏家庭参与

有些家庭并不重视“家校合作”,没有参与到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中。比如说,有些家长很少与学生深度交流,没有细心地询问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感受不到自主学习的约束性、纪律性,处于一种过度放松的状态,难以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再比如说,有些家长对待家校合作事宜,态度比较被动,认为教师是关键性育人主体、唯一的育人主体,家长只需要简单地配合。在这种心态下,即使家长参与“家校讨论”“家校活动”,专注力也不够。以上这些问题,均可能影响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效率和质量。

(2)缺乏良好氛围

当前,高职院校氛围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有:一方面,文化氛围不足。构建校园氛围时,有些高职院校经常推送“娱乐性新闻”、“趣味性故事”,重点突出校园氛围的吸引力。这些内容确实有一定吸引力,但不宜过多。否则,很可能影响文化元素的渗透,不利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另一方面,互动氛围不足。有些高职院校对氛围的构建,强调自上而下、统一推行,没有联系学生实际需求,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这样的校园氛围,可能会偏离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预期,难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不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3)缺乏思政教育

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可以从不同视角去分析。从理论层面来分析,有些高职院校安排的“思政理论学习活动”,尚未形成常态化机制,这一周可能有学习机会,下一周可能没有学习机会,学生所接触的思政理论不够完整、系统。

三、积极心理品质内涵及重要性

1.内涵分析

“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一类是体验的积极性,一类是品质的积极性,还有一类是社会关系的积极性。无论是哪一种类别,基础都是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价值观。个体具备积极心理品质之后,可以表现在语言、行为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上,直接影响周围环境。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对于大学生而言,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渗透到日常学习、日常生活中,由内而外地改变大学生精神面貌。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可以从这些方面去理解。

(1)差异性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以及受教育情况等都有一定关系。人在发展过程中,接触的客观条件不同,积极心理品质的数量与呈现也会有所不同。

(2)潜在性

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呈现要因人而异,有些人比较容易呈现出积极心理品质,有些人不容易呈现,还有些人需要达到某种客观条件,才能呈现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潜在性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该特点,进行耐心地挖掘和培养。

(3)转化性

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往往更乐观,可以自主调节心情,并转变落后的认知理念,保持愉快、高品质的生活状态。比如说,个体遭遇挫折、打击时,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承受住压力,将压力转化为一种“不服输”“不退缩”的动力,继续乐观地生活,让困难远走,让生活状态越来越好。

(4)可塑性

个体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让心智逐渐成熟起来,获得越来越多积极心理品质。

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各领域均造成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要善于通过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激励学生克服现实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对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视和培育,是对学生心理的关怀,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对国家政策实施的大力支持。

2.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学习

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下,高职学生将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阻碍、困难。比如说,当高职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凭借积极心理品质,冷静下来、跳出束缚,认真思考解决方法,坚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基于这样的学习态度,高职学生可以迎难而上,不再畏惧学习道路上的未知领域,可以取得良好学习成果。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非常直接。

(2)维护校园和谐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有利于维护校园和谐。具体来说:一方面,影响学生行为模式。在积极心理品质中包含:“宽容”“友善”“助人”等理念,可以影响高职学生行为模式,提醒高职学生善待他人、包容他人,减少学生之间的误会,营造一种和谐、温暖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影响学生生活方式。在积极心理品质的驱动下,高职学生将建立一种更阳光的生活方式。比如说,高职学生不必封闭自己、远离集体,可以走出宿舍,积极投入校园活动、体育项目,将健康的兴趣爱好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作一种个人追求。高职学生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带来更多活力,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氛围健康、积极,具有浓厚的感染力。

(3)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具备积极心理品质之后,高职学生对待各种事物的思考,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比如说,看待某个新闻事件时,高职学生不会只考虑事物简单的一面、表象的一面,还会考虑事物复杂的一面、本质的一面。对于事物的理性思考,有利于高职学生未雨绸缪,提前进行心理层面的疏导和准备,以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环境,迎接社会考验。而且,拥有积极心理品质之后,高职学生更加懂得“换位思考”。比如说,在社会实践、职场实践中,如果高职学生遭受批评、教育,不会从消极的视角看待问题,不会将所有责任归结给客观因素,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批评之中的关怀,理解教育之中的道理,真正用心地接纳和反思。这样的心态,有利于高职学生融入社会,以社会性角色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4)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客观要求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部署,提出了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10%的目标任务。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心理健康、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种核心素养的合格的职业学校学生。

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对策

1.构建“1+X”家校共育模式

高职院校要更加重视家庭力量,积极构建“1+X”家校共育模式。这是一种多主体育人模式,教师队伍、辅导员团队、家长群体等,可以相互携手,共同落实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计划,教师队伍主要负责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辅导员团队侧重于心理教育、思政教育,家长群体可以协助、配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在“1+X”家校共育模式中,还主张多路径育人。

2.营造“交互式”校园氛围

高职院校要善于营造“交互式”校园氛围,打破校园的沉闷感、严肃感,向学生传递积极心理品质。具体来说:一方面,营造人机交互氛围。通过技术性手段,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校本化网络课程”,在人机交互之中,传递知识与技能,充实学生校园生活,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理品质。或者,高职院校可以发起“防控网络活动”,宣传防控典型事迹、设计防控创意海报、剪辑防控励志短片……在网络环境的熏陶下,向高职学生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另一方面,营造学生交互氛围。以传统文化为核心,高职院校可以策划跨学科活动,如:“国学鉴赏”“论语讲座”“三国新解”等,联系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积极心理品质汇聚在一起。

3.积极实施“双五”工程

针对思政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可以实施“双五”工程,以思政教育为路径,坚定高职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在“双五”工程中,第一个五:指的是每月一次“政治学习”“国学学习”“技能讲座”“集体志愿活动”“读一本好书”。第二个五:指的是每月一次“政治学习成果汇报”“国学学习成果汇报”“技能展示活动”“个人志愿活动”“读书心得分享”。总体来说,第一个五侧重于集体性学习、活动,而第二个五侧重于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第一个五与第二个五相互结合,有利于拓宽视野、巩固知识,让高职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具备更多积极心理品质。

4.通过“积极成长小组”传递积极情绪

当高职学生遇到阻碍、陷入难题,无论是学习领域的难题,还是心理难题、生活难题,都可以通过“积极成长小组”,找到更科学的解决方案。在“积极成长小组”中,主张“学生互助”,学生与学生之间友好对话、积极互动,拉近彼此距离,将对方身上的优势作为一种学习榜样,建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养成积极心理品质。除此之外,在“积极成长小组”中,强调“师生互助”,教师与学生要找到平等的交流方式、相处方式,多理解对方、多帮助对方,进行双向监督,师生共同朝着积极方向迈进,拥抱积极心理品质。

5.紧跟“十四五”规划

立足“十四五”规划,国家致力于从基本现代化,走向总体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教育也将呈现新面貌。从“双高”建设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高职院校要善于通过这些举措,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一是积极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突出思想教育工作,形成“三全育人”格局;二是优化专升本课程设置,完善专升本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为专科学生创造更多继续学习的机会;三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工作,要充分彰显现代化,比如说,开展“多媒体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并尝试“钉钉线上管理”“腾讯会议管理”等;四是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为理念,将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体现在长远发展规划上,为学生创造稳定、高质量的校外实习机会;五是以“十四五”规划为导向,高职院校要强调“为区域经济赋能”,通过教育资源、教育服务等,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让学生意识到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对就业、创业更有信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特别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抓好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工作。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认真部署:(1)构建“1+X”家校共育模式,将家庭力量引入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之中;(2)营造“交互式”校园氛围,巧妙利用技术与活动,增加交互式体验;(3)积极实施“双五”工程,以多种形式、多种视角,强化思政教育工作;(4)通过“积极成长小组”传递积极情绪,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带给学生真挚的理解和关爱。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要秉持“关怀学生”、“阳光育人”的理念,不断巩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工作。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院校心理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