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自主课堂的设计—以苏科版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为例

2022-11-14 14:13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丁玉平
新教育 2022年28期
关键词:潜水艇浮力潜艇

◎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 丁玉平

有人将“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称之为第四代教育,认为它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得让课堂具备“自主”的鲜明特色。所谓“自主”,是指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自觉、主动地支配自己,是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乐学,是能高效提升学习能力的课堂。令人欣喜的是,“互联网+”以其丰富多彩的资源优势为自主课堂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信息载体是视频微信,模式创新是学练翻转。现以苏科版物理8年级“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为例进行探讨。

一、课前自学

设计探讨课前自学是自主课堂的前奏,它包括“视频导引、小试牛刀”二个环节,其关键是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微视频的资源来自互联网关于372潜艇的奇迹报道、上届学生探究物体浮沉的实验录像和已有的影像资料。制成的微视频通过微信或数字化校园平台,让学生下载到可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必备学具)进行自学。视频导引围绕课前引入、浮沉条件的探究、浮沉条件的应用这三个环节设计了三个视频,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小试牛刀则是学生对自学效果的自我评价。

1.视频导引。

视频一(引入课题)。

【看一看】在海军组织的一次不打招呼的战备拉动中,潜艇支队长王红理作为指挥员,带领372潜艇紧急出航,潜入大洋,期间成功处置潜艇遭遇海水密度突变造成的“断崖”掉深这一重大突发险情,并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战备远航任务,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受到了习主席和军委首长的高度褒奖。[观察法]

【问一问】你知道潜艇“断崖”掉深的原因吗?你想了解海军372潜艇官兵群体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战备远航任务的吗?

要弄清上述问题,请自学第九章第三节“物体的浮与沉”,并准备实验探究。

视频二(浮沉条件的探究)。

【做一做】将牙膏壳、水果(西红柿)、橡皮泥、小药瓶(内装适量小铁钉)、鸡蛋等材料放入盛水的塑料瓶中,如图1所示。并将物体浮沉情况依次记入表1中。[实验法]

图1

表1 物体浮沉情况表

【画一画】请画出物体在水中漂浮、上浮、悬浮和下沉时力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探一探】怎样使上述实验中上浮的物体下沉,下沉的物体上浮?鸡蛋既不能改变重力,又不能改变体积,你有什么方法使其上浮?请将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及其原理填入表1中。[实验法]

【理一理】由此你可得出哪些结论?[归纳法]

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其所受重力与浮力的大小,若F浮>G物,则物体上浮直至漂浮在液面为止。若F浮=G物,则物体悬浮,若F浮<G物,则物体下沉直至沉底为止。

视频三(浮沉条件的应用)。

【看一看】密度计是怎样工作的?

密度计是直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根据物体的漂浮原理制成。测量时必须使之漂浮在液面上,因而密度计在被测液体中的V排越大,液就越小;V排越小,液就越大;密度计上的刻度是“上小下大”“上疏下密”,如图3所示。

图3

【做一做】用密度计分别测水和葡萄酒的密度。

【探一探】潜水艇模型是怎样实现浮与沉的?

(1)模型由潜水艇、软管和注射器组成,将它放入水中。

(2)往上拔注射器活塞,给储水器抽气,使其内部气压减小,水被压入储水器,使其重力增大而下沉。

(3)往下压注射器活塞,给储水器充气,使其内部气压增大,储水器内的水将向外被压出,使其重力减小而上浮,如图4所示。【想一想】潜水艇是如何实现沉与浮的?

图4

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的。上述实验中的小药瓶就是一个简易的潜水艇模型,它也是通过改变其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看一看】372潜艇坠海断崖遭遇生死3分钟视频。

【思一思】潜艇“断崖”掉深的原因是什么?

潜艇“断崖”掉深,通常指潜艇遇到海水密度跃变层,潜艇所处位置的海水密度突然变小。由于潜水艇排开海水的体积不变,海水密度突然变小导致浮力突然变小而急剧下沉,掉深到潜艇的极限深度便会艇毁人亡。

【考一考】如果你是指挥官,该如何处置潜艇“掉深”这个突发事件?[体验法]

应迅速向潜艇充气,即发动所有官兵迅速打开潜艇中的应急高压气阀门,向潜艇中所有水柜供气,使其内部气压增大,排出水仓中的水,减小潜艇重力,阻止潜艇下沉。

【辩一辩】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控制升空或降落的?

气球和飞艇中充入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由于其自重不变,只能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的体积而改变浮力,实现其升空或降落。

2.小试牛刀。

(1)一个物体所受的重力为10N,将其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所受的重力为20N,此时它所受的浮力为N,放手后物体(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也是通过该方法来实现。

(2)2014年12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赞扬了海军372潜艇官兵。372潜艇在海上正常航行时,突然遭遇海水密度变化,引发潜艇“掉深”,即突然快速向海底沉降。指战员临危不惧,冷静处置,转危为安。造成潜艇沉降的原因可能是()A.潜艇所受浮力突然增大B.潜艇所受压强突然增大C.潜艇所受浮力突然减小D.潜艇所受压强突然减小

二、课中导学

设计探讨课中导学即课堂教学,其核心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追求高效。它包括“交流展示、例题导航、知识梳理、自主检测、反馈评价”这五个环节。其中,“交流展示”针对自学中的问题先由小组交流解决,突出问题提交课堂作答,展示创新成果(学生自制的潜水艇模型和密度计);“例题导航”以典型例题进行思路剖析和变式训练;“知识梳理”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形成知识明线和方法暗线;“自主检测”的难度系数以0.85为宜,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评价反馈”关注量化评价,当堂反馈矫正。

1.交流展示。

交流一:怎样认识物体的沉浮条件?

(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若F浮>G物,则物体上浮,在浮出液面的过程中,浮力逐渐减小,直至F浮=G物时,物体漂浮在液体表面,因此漂浮是上浮的最终结果。若F浮<G物,物体下沉,当下沉到容器底时,受容器底的支持力N的作用最终静止,此时N+F浮=G物。若F浮=G物,则物体悬浮于液体内的任意深处。

(2)漂浮、悬浮和沉底属于平衡状态,上浮和下沉属于非平衡状态。

(3)从本质上看,物体的浮沉是由其自身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决定,若浮>物,物体上浮直至漂浮;若浮<物,物体下沉直至受容器底的支持力N而静止;若浮=物,物体可悬浮在液体内任意处。物体浮沉情况的比较,如表2所示。[比较法]

表2 物体浮沉情况表

交流二:根据物体的沉浮条件有哪些应用?

(1)密度计是根据漂浮原理制成,它是直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2)潜水艇是通过改变其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的。(3)气球和飞艇是通过改变其体积实现其升空或降落的。

创新展示:学生设计的密度计和潜水艇模型。

(1)密度计:①用饮料吸管与橡皮泥制作;②用塑料管与小铁钉制作;③用小木条与保险丝制作,如图5所示。(2)潜水艇模型:①用饮料瓶、软胶管、注射器等制成;②用试管、软胶管、注射器等制成;③用气球、螺帽(配重)、软胶管、注射器等制成,如图6所示。其中模型①和②中的饮料瓶或试管都是潜水艇,注射器给它们充气或抽气,使其排水或进水而上浮或下沉。而模型③中的气球和螺帽组成潜水艇,它不能进排水。注射器给气球充气或抽气,使其排开水的体积增大或减小,受到的浮力增大或减小,带动螺帽上浮或下沉。

图5

图6

2.例题导航。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有5条“吃水线”,又称“载重线”,如图7所示。其中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当船从北大西洋(海水密度为ρ1)驶向印度洋(海水密度为ρ2)时,轮船受到的浮力为F浮,则()

图7

A.F浮增大,ρ1=ρ2

B.F浮减小,ρ1=ρ2

C.F浮不变,ρ1>ρ2

D.F浮不变,ρ1<ρ2

剖析:由于轮船在不同海水中重力始终保持不变,所以浮力也不变,但排开海水的体积要改变。海水的密度越大,排开海水的体积就越小,船舷上的“吃水线”就越在下面。由图7可知:北大西洋载重线W在印度洋载重线S的下面,显然北大西洋的海水密度ρ1比印度洋的海水密度ρ2大。应选C。

3.知识梳理(归纳法)。知识线:物体的沉浮条件:漂浮→上浮→悬浮→下沉→沉底。

沉浮条件的应用: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飞艇。

方法线: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比较法→体验法→控制变量法。

4.自主检测。包括8道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4道填空题(8空,共32分),2道探究计算题(每题18分,共36分),检测时间控制在20分钟。(满分100分,具体内容:略)

5.反馈评价。对学生检测中的失分点进行反馈和矫正,对课堂中的学生行为进行适度评价。评价的设计除了评价的成员(教师、学生)外,还重视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个体在交流展示中的表现、自主检测中的成绩、小组群体在合作探究中的协调等,教师根据这些评价结果确定下节课的相应策略并布置适量的作业。

三、课后思学

从教师的角度设计探讨,围绕“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思学”提出“互联网+”体现了吗?“学生自主”到位了吗?“高效课堂”实现了吗?并根据这三个问题进行反思。其中“互联网+”是背景,从“体现在何处”进行反思;“学生自主”是关键,从学生主体活动的总量进行分析;“高效课堂”是目标,从自主检测的量化评价进行总结。

1.“互联网+”体现了吗?现在的教师人人都有微信,每个教室都有电子白板,学校又有数字化校园平台,这为实施“互联网+”提供了技术保证。

(1)将372潜艇视频作为课前引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尤其让学生在观看潜艇坠海“掉深”遭遇生死3分钟视频后,通过“考一考”的设计,提出“如果你是指挥官,将如何处置潜艇‘掉深’这个突发事件?”学生会有出彩的回答。

(2)本课将上届学生设计、制作并获奖的探究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的实验录像制成微视频,供学生课前自学。由于这些实验将随处可见的牙膏壳、水果、鸡蛋、小药瓶、橡皮泥等作为探究实验的器材,富有生活气息,很受学生喜欢和启发,所以本届学生也变废为宝、自行设计制作了潜水艇模型和密度计,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为制作课堂教学微视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而微视频恰恰是“互联网+”的传播载体。本课制作的微视频呈现的情景有十多个,充分说明了“互联网+”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学生自主”到位了吗?如果说传统课堂只有课外作业是学生自主完成的话,那么在本课的设计和实施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都是学生自主构建、协作完成的。

(1)在课前自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视频导引,还是小试牛刀,都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但也不可否认,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在实施的开始阶段,笔者对这部分学生格外关注,有针对性地培养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旨在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在课中导学的过程中,至少有20分钟的自主练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而交流展示、知识梳理、例题导航和反馈评价等环节,学生的参与度都非常高。较之传统课堂,本课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3.“高效课堂”实现了吗?由于课前自学是通过微视频实现的,其自学的情景、效果、质量比导学案要优越得多。即使是基础不好的学生,自学时也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而且微视频生动直观、记得住。在课中交流展示、例题导航、知识梳理时就信心足、机会多。尤其是课中的20分钟“自主检测”(包括量化评价、反馈矫正),学生是全身心、高投入。笔者任教班级的检测结果:90分以上的学生占比超过85%,合格率达100%。毋庸置疑,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自主课堂是高效的。

猜你喜欢
潜水艇浮力潜艇
小小潜水艇
潜艇的由来
潜艇
第十章浮力
探秘浮力
鸡蛋潜水艇
神奇的浮力
潜艇总动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