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醒神启闭穴治疗颤证的理论探讨*

2022-11-15 02:26杨淇陈壮志肖雨晴陈代军李丹丹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心包针刺气血

杨淇,陈壮志,肖雨晴,陈代军,李丹丹

1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5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208

颤证是我国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又称“振掉”“颤振”,该病多数会发生于一些老年人,并且对这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工作质量及身心健康有严重不良影响。它在临床上主要症状特征,轻者只有一个头部或其他肢体微微地有摇动、颤抖,重者则头部颤动持续不止,甚则四肢拘急、活动不利,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甚至不能自理。西医临床实践中也常见有一些属于”颤证”疾病范畴的震颤疾病,如急性震颤麻痹、特发性剧烈震颤等或者是具有震颤等临床表现特征的某种锥体外系统性疾病和某些机体代谢功能性疾病。目前西医治疗用药主要以普萘洛尔和扑米酮作为临床一线用药,但西医用药副作用大且禁忌症较多,因此西药治疗并无明显优势,然而对于该病的针刺治疗已有了明显疗效,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传统手段,针刺治疗因其副作用较小,适用度较广,方便实用等优点广泛被大众认可熟知。本文即探究一特殊针刺方法——醒神启闭针刺法对治疗中医颤证的理论依据。

醒神启闭穴系由全国著名针灸学技术专家严洁教授等人为主的技术团队,以现代心脑血管相关医学理论知识为学术基础,总结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而重新发明的。该选穴主要分为醒神穴和通络穴,醒神穴分别包括人中、内关、太冲、通里、大陵穴;通络穴分别包括合谷、曲池、阳陵泉、悬钟、足三里、血海、气海

1 颤证的病因病机

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提到“颤证”等疾病名,但有其他类似疾病症状的文献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中“掉”这个字就可能含有患者肢体轻微震颤的疾病意思。《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含有“掉眩颠疾”、“掉振鼓栗”等疾病描述,这些疾病描述充分指出了患者本种疾病以肢体轻微摇动为主要症状,简要提到了颤证的病因病机,指出该病病位在肝肾,属风。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颤振》明确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病之轻者,或可用补金平木、清痰调气之法”论述了本病是由于老年人阴血不足导致筋脉失养所致,可补肺养肝、化痰行气等治疗,预后欠佳。明·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作者认为阴阳血虚、肾虚皆可能会引起颤证,提出了”清上补下”的辩证治法。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颤振》中认为治疗本类疾病的中医病因主要是由痰、火、虚、风所致,对本病辩证法的治疗及其临床预后都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解释,并将其载入了古代治疗颤证的多首古代方药,自此颤证的理法方药开始逐步完善起来。

本病的具体病理性质我们可以用本虚标实来进行概括。本虚就是指人体气血阴阳不足亏虚,其中又以精血阴津亏虚为主要病因,标实主要指风、火、痰、瘀之邪,标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诸邪凝聚损伤阴津亏虚气血而导致人体脏腑阴阳亏虚,风、火、痰、瘀又可因虚而致。而颤证主要病因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人体气血阴阳不足,其中主要包括年老体虚、情志活动失调、饮食节制失宜、劳逸失当等;又或因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而同时久则肾精亏虚,不能濡养筋脉,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故其病位当在筋脉,病变脏腑以肝、脾、肾为主,与心脑关系密切。其本在虚,其根本在于脑髓空虚,髓海不足,下虚则高摇;或因心之阴血不足,故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阴津不达四肢,筋脉失濡发为震颤。

2 颤证与心、脑二者的关系

“颤证”与脑的关系:脑为“元神之府”“髓之海”,精气和神明在此汇集,经此布散全身,同时其大脑又为五脏六腑之大脑所主,主调控全身气血,脑髓不足,调控作用减弱,当神不导气,则震颤无法自控。《素问五脏生成》曰:“诸脑精髓者,皆有相属于人之脑。”脑髓失濡,无法养神,则身体不得自控;全身气血不足,四肢百骸失濡,筋脉失养,经络失用,故导致肢体震颤,肌肉拘急,故导致肢体强直,动作失利。《医学衷中参西录》言:“人之脑髓空者,知觉运动俱废,因脑髓之质,原为神经之本源也。”脑可以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连,对脏腑功能进行调节,与全身紧密相连,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脑由髓形成,髓从精而化,精由肝和肾所生而藏,并依靠后天之精供养,五脏之精充沛能助肾精,肾精充盈能养脑髓,髓足则脑的功能得以正常运作,可见脑的形成和运作与脏腑精气密切相关。脑神经能通过人体经络进行感知和传达人体信息,以经络沟通内外、联系人体脏腑、调节五脏功能,与整个机体乃至全身紧密联系相连可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若窍因气闭而致神妄,阳缓阴急,致使人体经筋拘挛弛纵,若年老肾衰,肾虚髓减,脑髓失充,下虚则高摇,便会出现头摇肢颤等运动功能障碍,还会因脑髓空虚,脑府失养出现情绪异常、记忆力衰退、言语障碍、感觉异常等非运动症状,而这也是颤证的临床表现。

“颤证”与心的关系:《素问》文献记载:“心主身之血脉。”颤证的发生与心脉的病变有关,还与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相关。清唐宗海《血证论》:“火者,心之所主,化生为血液以濡养周身。”心主血又生血,心气推动血脉,濡养脏腑、四肢、肌肉以维持生命机能。《灵枢·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主血脉,但随着年龄增长或由于先天禀赋心的生理功能会减弱,五脏俱虚。心血亏虚,气血不上承头窍,致脑府失养,出现头摇不止;阴津不达四末,肌肉失濡,出现四肢拘急颤动。心阴亏虚,阴虚热则风热躁动,肌肉萎缩筋脉痉挛失去营养,则拘急四肢颤动;甚则阴虚热以致火旺,热灼灼伤津液,炼津化痰,痰热心火互相凝结,当痰热心火壅盛,上扰神明,则发震颤。此外,当心主神明功能失常,则心脑同病,导致元神心神失控,使颤证患者出现心神不宁、烦躁不寐等神志症状。

3 醒神启闭穴的选穴依据

通络穴以改善局部肢体功能为主,多取阳经的穴位。以阳明经、少阳胆经上的穴位为主,阳明经脉主润宗筋,且为多血多气之经,”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该经脉上的腧穴可灌溉局部气血,”中央土以灌四末”,从而可以起到气血濡养人体四肢的重要作用,具有行气活血,舒经活络之用,故可选取阳明经上的合谷、曲池、足三里等穴。阳明泉属少阳胆经,为八会穴之”筋会”,具有疏通局部经脉、调和阴阳、活络气血之功。悬钟穴,主骨所生病,骨生髓,为髓会,主填精益髓,而脑为髓海,且有实验表明:针刺悬钟穴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效果,可达到改善脑功能及颅内血液循环的作用。加上其中气海、血海两穴共用,可同时达到保持气血经络通畅协调的重要作用,二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为用,共同合作达到行气活血的治疗目的。以上两个配穴以阳明经络穴为主,配合八会穴之髓会、筋会,以此达到醒神启闭,疏经通络之目的。

醒神穴在醒脑开窍的基础上,再加上通过心经、心包经上的特定穴位来调心醒脑,临床上对心脑血管及神经功能相关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水沟穴归属督脉,为人体督脉、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脉为阳脉之海,针刺水沟可以有效调达督脉,开窍安神、清心醒脑[18];大陵、通里、内关三穴分别为心经和心包经上的特定穴,此三穴可通心主神明的特性达到调畅体内脏腑气机、宁心安神,通过调心护心来健脑;太冲穴为肝经原穴,肝经循行上至巅顶,与脑相通,且中医认为肝藏血,心主血脉,心肝以血互通,故太冲穴可联系心脑,达到心脑同治的目的。五穴共用,异经同治,调心护脑,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共奏醒神开窍、调畅气机、顺接阴阳之功。

总结与讨论

近年来,随着中医地位显著提高,针刺治疗在慢性疾病中体现的优势也逐渐显现。临床上,针刺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治疗病种越来越多,疗效也十分显著,凭借着安全、高效、副作用少的优势逐渐被大众认可。研究表明,临床上针刺治疗颤证也运用广泛,多采取头皮针、电针、体针,还包括腹针、眼针、粗针、火针等特色针刺疗法,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醒神启闭穴是严洁教授基于现代心脑相关医学理论研究提出的一套针对中风的中国特色针刺穴位,此组穴位主要以醒神启闭,疏经通络为基本针刺原则。在临床实践中也的确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从具体选穴方法来看,醒神启闭穴中的主穴大多选择位于心经、心包经上的穴位,意为开窍安神醒脑,配穴主要为阳明经上的穴位,多可改善肢体功能,故这套针刺法也可使用于与心脑病机相关且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疾病,而颤证属于其中一种。刘立公等学者分析了古代治疗肢体局部震颤的主要穴位和治疗特点,发现在阴经中针灸治疗肢体震颤主要为心包经、心经,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心经、心包经和治疗神志的穴位关系密切。《灵枢邪客》:”神伤心者,五脏六腑之大归而主也,精神之所归而舍也,心伤则心失神志而去,神伤心去则神志死矣。”可见心主神明,乃神之大主,而若邪入,则心包代心受邪,故神志病变所致的疾病治以心经、心包经。颤证也多与情绪、神志相关,加以心经、心包经上的穴位可在醒神开窍的同时起到改善肢体症状的作用。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颤证不仅与心脑相关,更与神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临床上治疗颤证时,首先要注意调神,一方面调患者之神,嘱患者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集中感受针感即酸麻重胀之感;另一方面调医者之神,医者也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密切关注手下针感及患者情绪。另外,我们还需要注重醒脑,颤证患者主要症状为头摇肢颤,四肢拘急,活动不利,医者不光要对患者肢体症状进行治疗,更要加强醒神治疗,标本兼顾,才能从源头上治疗患者疾患。最后,研究表明颤证的发生发展与情志也息息相关,同时根据心脑相关理论,我们临床上治疗颤证除了调神醒脑之外,也要注意调节患者情志,气机舒畅。心脑神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故在临床上治疗颤证在治疗病因病机相关脏腑外同时注意心脑神三者的调控,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将会有大的提升。

猜你喜欢
心包针刺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清明的雨
“搓手”可充盈气血
要命的心包积液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心包穿刺的诊断及治疗
最方便的健身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