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简帛医书方药文献研究概述*

2022-11-15 15:58周祖亮
中医药导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马王堆医书方药

陆 巧,周祖亮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20世纪以来,我国多地相继出土大量涉医简帛文献,包括经脉、方药、房中、养生、导引等内容。这些简帛医学文献长期埋藏于地下,未经后人改动,保留着早期中医药文献的原始面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简帛医书方药文献数量众多,包括清华大学藏战国简《病方》、周家台秦简《病方》、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房内记》《疗射工毒方》《胎产书》5种、阜阳汉简《万物》、天回老官山汉简《六十病方》,以及《武威汉代医简》、北京大学藏秦简《医方杂抄》与西汉医简、荆州胡家草场西汉医简、南昌海昏西汉医简和大量散见方药简牍。数十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简帛方药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丰硕,周祖亮等[1]、郭晶磊等[2]对简帛医书的方药研究现状曾作过综述。但是近年来又有几批简帛方药文献先后被发掘与整理,学界对简帛方药文献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为了让学术界更全面地了解简帛医书方药文献及其研究现状,笔者拟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和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简帛医书方药文献研究现状

学界对简帛方药文献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医学研究与学术源流研究两方面。

1.1 医学研究 简帛医书记载的医方数量丰富,内容广泛。研究者从医方命名、方药应用、临床研究、药物标本等角度出发,探讨简帛方药文献的医方命名规律与内涵、方药学成就及其临床价值。

1.1.1 医方命名研究 简帛医方名称形式多样,缺乏统一范式,早期的医方命名、演变、内涵及动因引起了学者关注。如罗宝珍等[3]分类归纳简帛医书与传世医籍的医方名称,分析秦汉时期各类医方名称的由来及内涵,考察了方名演变的缘由;梁繁荣等[4]指出,老官山《六十病方》医简的命名方式主要以“治+病证名”开篇,再列治疗药物,或明确标明“治+病证名+方”,与早期方书的医方命名方式基本一致;杨勇[5]指出,战国至东汉医方名称逐渐格式化,自西汉中期“治某某方”已成为医方主要命名方式;王一童[6]通过考证“治某方”中“治”的多重含义,认为老官山《六十病方》对医方的命名比较规范,但全书医方题名并不完全一致。

1.1.2 方药应用研究 简帛医书药物学信息丰富,反映了早期社会的药物应用水平。研究者对简帛医方的药物采集、剂量、炮制、剂型、煎制、服药方法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并总结了其方剂学、药物学成就。如马继兴[7-10]对马王堆医书的采药、制药、藏药、剂量、制剂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马王堆药酒酿制方法;尚志钧[11-13]归纳了《五十二病方》医方剂型、用药方法、药物炮制等内容;张海燕[14]对马王堆汉墓酒的品类、盛酒之器,以及酒在药物炮制过程中的使用方法作了考察;陈力等[15]通过考察《万物》《五十二病方》的药物学信息,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药物炮制尚属初级阶段;傅延龄等[16]依据简帛方药文献对秦汉时期多使用丸剂、散剂的原因作了探讨;刘兴隆等[17]归纳了《六十病方》方剂剂型及特点,认为秦汉方药剂型运用已具一定规模,但与《伤寒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周祖亮[18]归纳《六十病方》所载药物名称、剂量、炮制与服药方式等药物学信息;段祯[19]对武威医简的量词作了穷尽性考察,并探讨了其使用药物剂量的特征。此外,日本学者对简帛医书方药也多有论述,如赤堀昭[20]对《五十二病方》汤剂、膏剂的药物炮制与煎药方法进行了探讨;户出一郎[21]对武威医简“治千金膏药方”的组方特点、主治病症、药物功效等内容作了探讨,并对该方治疗牙痛的原因进行了阐释;远藤次郎等[22]为探求药物原义,对《五十二病方》药物的制作方法作了讨论。

1.1.3 方药临床研究 简帛医书方药文献包含丰富的临证经验,对后世医疗活动仍有广泛的参考价值。研究者以简帛方药为基础,进行了临床价值探讨与应用实践。如张延昌等[23-25]整理武威医简中治疗妇科、外科、五官科疾病的方药,探讨该书对活血化瘀的记述、治疗与方药,并罗列了治疗痹证的方药内容;张延昌[26]还将武威医简的“治伤寒逐风方”化裁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5例,总有效率达96%;柴中元等[27]、沈则民等[28]运用武威医简“瘀方”治疗支气管炎、乳腺炎、宫颈糜烂、脑挫伤二便失禁、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等,各举验案1则,皆取得较好疗效;王海东等[29]运用“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治疗风湿性疾病(包括结节性红斑、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滑膜炎),疗效良好;丛春雨[30]探讨了敦煌遗书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中醋的应用机理;杨天仁等[31]对《五十二病方》酒与酒制药材的临床功效作了考察;邓丙戌[32]论述了鲜药在《五十二病方》各类皮肤疾病中的外治情况。

1.1.4 药物标本研究 伴随着简帛医书的出土,秦汉时期一些药物标本也被重新发现,马王堆一、三号汉墓与南昌海昏侯汉墓均出土了药物标本,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与探讨。如何祚成[33]对马王堆汉墓出土药物标本进行考察,探查了其形态特征、功效、炮制等;郑志学等[34]选取与马王堆汉墓出土药物标本相同的品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该实验中药能使人体呼吸道分泌较多SIgA,从而减少细菌和病毒感染,起到“驱邪辟秽”的作用;谢宗万[35]考察了马王堆汉墓出土药物在本草文献中的品名、种类、药名变迁及本草论证;黄道生[36]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药物,联系实际用途,对古代预防医学思想作了深入探讨;赵友琴[37]对马王堆汉墓出土药物的植物学形态、品类、效用、相关文献记载等作了描述;刘丽仙[38]将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药物与已鉴定的一号汉墓药物标本、现代药物标本等进行对照鉴定;经专家考证,南昌海昏侯汉墓出土的药物标本,属于地黄炮制品,这为汉代药物炮制工艺提供了实证[39]。

虽然简帛方药文献的医学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随着新材料的陆续出土和研究方法的演进,简帛医书方药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例如简帛医书医方命名研究,在过去数十年内少有论述,近年才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在方药应用、方药临床、药物标本研究方面,相继引入新出土的简牍方药文献。这说明简帛方药文献的医学研究还有广阔空间。

1.2 学术源流研究 简帛医书方药文献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医方药资料,反映了中医方药的原始形态,是后世众多方药的源头。近年随着几批简帛医学文献的新发现,在简帛方药文献内部、简帛方药文献与早期传世医学文献之间,医方流传轨迹清晰可辨,这种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与研究。

1.2.1 方药比较研究 简帛医书各种文献的方药存在较大关联。研究者通过比较简帛医书内部的方药信息,探析简帛医书的抄写年代与成书先后顺序,以此作为梳理简帛方药文献源流的依据。如赵光树等[40]通过比较武威医简与《五十二病方》炮制、剂型、服药方法等内容,认为前者的药物炮制与制剂方法较后者进步;和中浚等[41]、赵怀舟等[42]分别将《五十二病方》、武威医简与《六十病方》进行比较,和中浚等认为《六十病方》内容多较《五十二病方》成熟,赵怀舟等指出,两书在具有共性基础上又各有千秋,内容皆较《五十二病方》成熟;万芳等[43]对《万物》与《五十二病方》的药物种类与选材、药物炮制、剂型剂量等作了比较,认为前者抄写年代较早,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朱玲[44]否认《万物》与《五十二病方》之间具有学术继承关系,认为两者是各自独立的学术著作;夏德安[45-46]认为虎溪山竹简烹饪与食物的资料为研究马王堆汉墓医书提供了新的见解。

1.2.2 方药源流研究 不同的简帛方药文献存在部分医方内容相同现象。研究者通过比较简帛医书内部、简帛医书与传世医籍之间的相似方药内容,探查早期方药渊源与流传情况,梳理方药源流脉络。如周祖亮等[47-48]通过对里耶医简、《五十二病方》、北京大学西汉医简、《六十病方》相似医方的比较研究,分析了简帛医书方药的源流情况;夏洽思[49]对比马王堆医书与《万物》、武威医简、里耶医简及早期传世文献的方药学内容,探讨了马王堆医书的方药传承脉络;张延昌等[50]指出,武威医简的出土为探讨《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提供了有力证据;尚志钧[51-52]将《五十二病方》与《肘后方》对勘分析,认为两书存在渊源关系,后者部分医方来源于前者;何有祖[53]指出,里耶秦简治疗“病烦心”医方可能是后世解毒方“地浆水”的源头;张显成等[54]指出,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治百病通明丸”应为后世“肾沥汤(散)”的原始方;真柳诚[55]指出,老官山《六十病方》的出土,使得从《五十二病方》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六十病方》《汉书·艺文志》经方、《神农本草经》、武威医简,再到张仲景医方的演变轨迹尤为清晰。

简帛方药文献学术源流已有研究成果,主要以比较研究为主,而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方面略显不足。今后应充分利用简牍医书新材料,全面考察简帛方药文献的学术源流,以便对简帛医书方药的来源、流传与演变轨迹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

学界对简帛医书方药文献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是已有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1)简帛方药文献研究不平衡。在研究对象方面,已有研究多集中于《五十二病方》与武威医简两种文献,而对其他方药文献较少涉及;在内容方面,对药物剂量、炮制、剂型,以及方药比较、学术源流等探讨较多,而医方命名、药物煎制与饮服、药后调护等方面研究比较薄弱。(2)学术源流研究不够深入。虽然简帛方药文献是后世方药的源头,但是简帛方药文献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还应该有更早的渊源,也会有一定的学术传承。目前对简帛方药文献的医学传承研究还比较浅显,尚未能就简帛医书与传世医学文献的相似医方、药物应用等在时间上的传承脉络、内容上的流变关系进行全面系统探讨。(3)已有研究成果较为零散,目前尚未形成系统性、集成性学术成果。

2 简帛医书方药文献研究展望

简帛医书方药文献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后世中医方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于已有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今后应该从加强全面综合研究、方药传承研究、临床应用研究、药证研究四方面进行深入与拓展。

2.1 全面综合研究 简帛方药文献数量众多、内容广泛,除了原有的《五十二病方》、武威医简等大宗的方药文献外,还有近年新发现的数批系统的、散见的简牍医方。我们应综合运用方剂学、药物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简帛方药文献的全面综合研究,重点探析简帛医书方药的类型与特征、渊源与流传状况、价值与影响等内容,充分发掘简帛医书方药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厘清早期方药演变轨迹,补充与丰富早期中医方药理论。

2.2 方药传承研究 简帛方药文献的成书时间早于《伤寒杂病论》,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将简帛方药文献与《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等传世医书进行纵向比较,揭示战国秦汉至魏晋隋唐医学文献各科医学方药的主要特征与异同,探明简帛医书方药的流传状况,总结早期中医药的传承脉络与演变规律。

2.3 临床应用研究 简帛方药文献具有较大临床价值。系统梳理简帛医方的功用、所主病症、禁忌等,衡量简帛医方临床应用价值。对经过临床试验的方剂,可适当拓宽部分医方的主治范围,进一步提高诊疗效果;对尚未实践的简帛方药内容,根据医方的完整程度、成熟程度,将简帛医方筛选后进行临床前研究与临床试验;对出土药物标本,进行本草论证、鉴定研究与药理论证。

2.4 药证研究 简帛方药文献所载药物功效、主治与后世不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全面整理简帛医书所载药物的最简方、最大剂量方、药量加减方、药味加减方及使用频数等,结合早期本草文献的记述,分析简帛医书各药物的主要功效、适应证、用量用法与使用禁忌等内容。

此外,简帛方药文献所见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祝由医方的记述,以及医方命名、药物计量、煎药方法、服药方法与禁忌等内容,与早期社会诸子思想、数术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息息相关。这并非是单纯的经验积累,而是在长期的观念启示、民俗依托、制度约束下,与其他学术思想相互渗透形成的。应通过多角度、立体地研究简帛方药文献,探讨简帛方药与其他学科、学术思想之间的联系,探查早期治法方药认识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背景,明晰其历时演变与动因。

3 结 语

简帛方药文献是中国早期社会群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先民认识疾病、治病疗疾的观念与方法,具有多重学术价值与较高实用价值。近年来,我国各地又陆续发现了几批大宗简帛方药文献,如北京大学藏秦简《医方杂抄》与西汉医简、荆州胡家草场西汉医简、南昌海昏西汉医简等。随着新材料的相继出土与研究的不断深入,简帛方药文献研究成果将更加全面与丰富,也将迎来新的研究热潮。

猜你喜欢
马王堆医书方药
神医的秘方
白蜡树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基于智能算法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数据挖掘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马王堆帛书的书体形态
“马王堆”走进上海龙美术馆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马王堆汉墓简帛首度全面公布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