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研究

2022-11-16 03:36梅涛
智慧健康 2022年24期
关键词:导联下腔脑血管

梅涛

淄博市中医医院,山东 淄博 255300

0 引言

在临床上,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例子比较多见,引发该疾病的原因是患者的急性脑组织存在供血不足抑或是出血,其症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好发于中老年群体。该疾病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严重、容易恶化且预后差,患上该疾病的大部分患者都会发生多种脏器病变,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心血管功能受阻[1]。患者本身无心脏病,但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会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功能障碍,进一步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是心肌梗死等,这些症状也叫作脑心综合征。现阶段,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使用心电图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诊断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对该疾病患者实行心电图检查,能够判断其具体的症状、病情等,最终给临床诊疗方案的制订更多帮助、参考[2]。为进一步探究其效果,文章急性脑血管并发脑心综合征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血管并发脑心综合征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主要研究的对象,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40~70岁,平均(50.12±6.23)岁。所有患者中,偏瘫症状患者有80例,语言表达不清抑或是失语症患者有30例,恶心呕吐患者有10例,头痛患者有20例,昏迷患者有6例。90例患者均进行CT检查,其结果为:脑梗死患者有40例,脑出血患者有2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有21例。

此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核并批准。脑心综合征相关的诊断标准:以往无心电图改变与心脏疾病,在发生急性脑血管病后,心电图检查指出具有假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不伴或者是伴发心肌酶上升。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确诊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无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无其他严重的肿瘤疾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签署知情权协议。排除标准:患者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正常沟通与交流;患者及家属不知情抑或不同意;患者有恶性肿瘤;患者有药物过敏史;患者尚处于妊娠期与哺乳期;患者入组前已经存在高血压;患者有全身性感染且未获得控制;患者有免疫性疾病、血液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患者有肝、肾等重度脏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不齐全;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伤性脑损害、中毒性脑损伤及颅内肿瘤等颅内病变;患者出现休克;患者既往有脑卒中疾病史。

1.2 方法

1.2.1 治疗

参照患者的年龄、疾病种类、病情等,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在治疗期间,需要随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并对其进行吸氧、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灌注、降低心脏负荷、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在进行扩容的同时,更为关注输液的速度与总量,防止增大心脏负荷;选取最为适宜的脱水剂、利尿剂,以降低颅内压。应用酶法对血糖、电解质等进行检测,应用电化学发光法对肌钙蛋白、脑钠肽等进行检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超声心动图,以发现心脏受损方面的情况。参照是否具有心脏受损与其程度等方面的情况,慎用或者禁用会增大心脏负荷类药物,禁用对心肌具有毒性类药物,以降低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对具有低钾血症的患者,需要马上对其施予10%的氯化钾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或者是氯化钾缓释片(进行口服),以纠正其病情;若患者出现高钾血症,需要对其施予10%的葡萄糖酸钙、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或者是葡萄糖联合胰岛素,进行静脉注射,以控制好高钾血症。在发现患者出现低钠血症、高钠血症等相关的疾病后,需要马上对其进行相对应的治疗,以纠正其水电解质失衡,防止引发电解质紊乱相关性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所引发的心肌缺血等。

对于不具有自主表现与症状、心电图改变形态不够复杂且不具有恶性心律失常的心律失常患者,无需对其施予药物;对于具有较为显著表现与症状、心电图出现恶性演变的患者,需要对其施予胺碘酮、阿托品、门冬酸钾镁等相关的药物。对于心电图ST-T改变较为显著或者是具有十分典型Q波或者是U波等改变的患者,需要对其施予心电监测,同时还需要对其血压、心率等进行检测,参照颅内原发病灶所引发的病情,对患者施予扩容、扩张冠状动脉、控制好心室率等相关的治疗,以减少其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另外,参照急性脑血管病病变所累及的范围、性质等,需要对患者施予抗血小板、抗凝等方面的治疗,对于肝功没有出现增高的患者,需要对其施予他汀类药物,以稳定其动脉粥样斑块。

1.2.2 CT扫描

所应用的仪器为Select 16排螺旋CT,仪器的生产厂商为德国西门子公司,CT检查主要是给患者进行头颅平扫,在进行扫描以前,相关的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引导,使其能够选择适合的卧位。在CT扫描结束后,需要在48h之内给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查,所应用的仪器为12导联同步心电图自动分析仪,仪器的生产厂商为美国飞利浦公司。最终检查出的结果需要由专业的资深医师进行分析与研究。

1.2.3 心电图检测与其分析、研究方式

在患者住院后,需要马上借助自动分析心电图机,对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且在病情出现改变后,需要马上检测心电图,在心电图改变较为显著后,每一天都需要进行检测,如果有必要,可以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测,并应用心电监护仪对心电图改变进行检测、记录。

应用20cm的直尺、标准分规对心电图进行检测。对于波的幅度:在对向上的波的幅度进行检测期间,需要由基线的上缘起,垂直向上到该波的顶端;在对向下的波的幅度进行检测期间,需要由基线的下缘起,垂直向下到波的底端。在对P波的总高进行检测期间,需要在起始进行检测;在对T波的总高进行检测期间,需要在终末进行检测。对于波的宽度:由波形的起始、终末做出垂直线,两线间的间距即波宽。对于ST段抬高与压低:排除相关的干扰因素,把T-P段当作基线,在J点后的80ms,对ST段抬高或者是压低进行检测;在对S段压低进行检测期间,由T-P段的下缘直到ST段的下缘;在对ST段抬高进行检测期间,由T-P段的上缘直到ST段的上缘。对于Q-T间期:找出T波最宽的导联,由QRS波群的起始直到T波的终点与等电位线间的交点的间距。

符合于以下相关的标准即异常心电图:①在肢体导联中,邻近的两个或者是超出两个的导联ST段具有显著的弓背向上型抬高或者是压低;在胸前导联中,V1-V3的邻近两个或者是三个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超出0.3mv,V4-V5导联的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超出0.1mv;邻近两个或者是超出两个的胸前导联ST段压低超出0.05mv;T波形态高尖、除了TIII以外的T波平坦且双向,T波倒置总深超出0.25mv;异常Q波,Q-T间期有所延长,一过性U波等。②具有频发期前收缩、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内传导阻滞、逸搏等心律失常相关症状与表现的心电图。

1.3 观察指标

①检查后,观察分析所有患者心电图的检查结果;②检查后,观察分析心电图异常频率和患者发病部位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心电图检查的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经心电图检查后,发生异常变化的患者有82例。其中属于脑梗死的患者有40例,心电图发生异常变化的患者有38例,其中属于脑出血的患者有29例,心电图发生异常变化的患者有25例;其中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21例,属于心电图发生异常变化的患者有19例,见表1。

表1 所有患者心电图检查的结果(n)

2.2 患者心电图异常的频率和发病部位关联性

患者心电图出现异常的频率和其发病位置有紧密的联系,发病位置在脑干部位的患者,其心电图发生的异常变化最为严重,其中心律失常的患者最多,见表2。

表2 患者心电图异常的频率和发病部位关联性(n)

3 讨论

现阶段,急性脑血管病已经变成我国最为关键的致死原因之一,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致残率、死亡率均是较高的。患者患有脑血管疾病,其在发病时会发生颅内压明显上升的情况,在此时患者的大脑组织极度缺氧、缺血,会给患者的心血管调节中枢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也是导致心血管功能出现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也叫作脑心综合征[3]。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最为普遍的种类,包括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出血性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两者相同的特点都是突然发生,这些患者大多都会出现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意识障碍、偏盲等局限性或者是弥漫性脑功能缺损引发的症状、表现,病情进展十分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高峰,可以引发多脏器功能受损,其中以脑和心脏损伤最为多见,十分严重的会引发死亡。通常而言,大部分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都会有心电图变化的情况,在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程中,其心电图异常改变:①心律失常:包括了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②心肌复极异常:ST段压低或者是抬高,T波平坦且双向、巨大深倒等,P波高尖、十分明显的U波、Q-T间期有所延长或者是离散度逐步增加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医学专家均在关注上述改变的特点、形式以及发病机制等。针对此,相关研究者表示,在心电图出现异常变化的所有患者当中,占比最多的便是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这主要是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也会导致患者的颅底积血,对患者的血管壁有直接作用,对自主神经有刺激的作用,让交感神经变得更加兴奋[4]。伴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患者的病情也会进一步发展,在此时很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如果发生脑出血,便会导致其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在此时患者的脑组织会发生缺血、缺氧等表现,这些症状都会给患者的心血管中枢功能带来极大的影响,最后导致不同程度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给患者的健康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5]。就现阶段来说,临床上对于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相关的发病机制依旧没有得到明确,引发该疾病的相关原因也还没有明了,但是具体引发的原因大多是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①在出现急性脑血管疾病后,因为脑部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进而会引发脑水肿、脑供血不足等相关的情况,这些会直接影响皮下神经中枢的调节功能,进而使神经受到损伤,且身体中的体液也会失衡,并最终引发心力衰竭;②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多都伴随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许多基础性疾病,在出现急性脑血管疾病后,就会给心脏带来较多的负荷,进而引发脑心综合征。当前,临床上认为患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常常会伴随心电图异常的情况,但截至目前,对该问题还未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在临床上也没有达成共识。有部分研究者通过研究表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大部分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其会直接影响神经反应机制,另外高血压或者是动脉硬化等也是影响心电图异常的原因。但是,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存在可逆性,患者在发病之后的48h之内其心电图出现异常变化。但是患者脑卒中的症状可以进行及时纠正,其心电图异常变化的症状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如果患者的脑卒中症状逐渐严重,心电图的异常症状也会变得逐渐严重起来,这对患者的心脏功能以及结构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此时患者就需要更多时间逐渐恢复。换言之,急性脑血管疾病与心电图的变化间呈现正相关性,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观察,能够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6]。临床数据显示,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患者中,大部分患者都具有心电图异常变化的情况,并且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式,这会对患者的心脏功能造成极大的损伤,并加重其病情,同样又会加重心电图异常变化的情况。所以给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可以有效判断其有无心脏受损的情况[7]。

在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经心电图检查后,结果显示:发生异常变化的共有82例,其中属于脑梗死的患者有40例,心电图发生异常变化占38例,属于脑出血的患者有29例,心电图发生异常变化占25例;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21例,心电图发生异常变化占19例。该结果表明,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会具有异常变化的情况,从异常变化的情况来看,导致变化的原因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脑梗死等,并且能够通过心电图直接展现出来,这有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有研究人员对患者的心电图进一步分析发现:患者心电图出现异常的频率和其发病位置间有紧密的联系,发病位置在脑干部位的患者,其心电图发生的异常变化最为严重,其中以心律失常的患者最多。其次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其心电图异常相对严重,从结果分析和患者机体中深部脑组织靠得越近的部位,心电图异常的变化就会越显著,说明检查时应当将患者的脑部病灶进行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心电图变化的具体情况明确出来,以便于后续的诊断与治疗。

综上所述,大部分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都会发生心电图异常变化的情况,导致心电图异常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最为主要的是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并且心电图异常变化的频率还与患者的病灶部位有关,检查时需要对其进行明确。急性脑血管病对患者的心脏功能具有一定的损害,并且患者的症状越严重,心电图发生异常变化的概率就越高。因此,给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心电图进行检查,能够判断其有无心脏受损的情况,以便于医生进行后期的诊疗。

本次研究观察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心电图改变的种类、演变特征与其与病情转归间的关联性,分析心电图异常改变与颅内原发病灶所处的位置、性质、范围间的关联性,探究心电图异常改变相关的发病机制,可以给临床上评判病情、疾病转归、制订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给予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帮助。不过,本次研究病例总数较少,无法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分析,在未来,需要尽量多地增加病例总数,以更为详尽地进行研究。同时,因为本次研究缺少相对应的实验室数据,对急性脑血管病水肿脑组织合并心电图异常改变相关的发病机制、脑水肿期持续时间对于神经兴奋性具有的影响机制等都没有进行相应的分析,在今后,需要对以上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分析。

猜你喜欢
导联下腔脑血管
心电导联向量的数理基础及其临床应用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研究
多类运动想象脑—机接口导联选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