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基底核出血实施传统开颅手术与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治疗的效果对比

2022-11-16 03:36张凯
智慧健康 2022年24期
关键词:基底血肿组间

张凯

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河北 廊坊 065700

0 引言

高血压患者伴随病情进展可能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这是血压长期高出正常值,血管受到冲击导致,脑部血管受到的冲击严重时,血管会随之破损,从而引起出血事件,最终引起高血压脑出血疾病,该疾病对神经功能有严重损伤,进而形成意识障碍、活动功能障碍等症状,若未及时进行治疗,病情将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会因此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患者生命因而陷入极大危机。高血压脑出血病灶位置多发生在脑室、脑干、小脑、脑叶、基底节区等。其中,高血压基底核出血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1]。临床多通过手术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传统开颅手术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进展,但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术中失血量过多,且开颅手术清除深部血肿比较困难,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同时伴随医疗水平的提升,传统开颅手术已经无法达到患者对临床疗效的要求。3D-Slicer软件联合神经内镜治疗,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手术视野的清晰度,还能够精准定位病灶,在血肿的清除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影响作用[2]。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2018年7月-2020年8月)的高血压基底核出血患者62例进行观察,旨在分析传统开颅手术和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的效果,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选取为2018年7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62例高血压基底核出血患者。本次实验通过整群随机化分组法将62例患者分为研究组(n=31)与对比组(n=31)。对比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6~76岁,平均(58.25±1.24)岁;体质量50.3~85.3kg,平均(67.32±3.51)kg;身高155.4~178.2cm,平均(165.72±3.97)cm;出血量28mL~79mL,平均(55.16±5.19)mL,病发至手术时间3.7~9.8h,平均(5.17±1.52)h;高血压病史2.3~12年,平均(6.59±2.21)年。研究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47~75岁,平均(58.37±1.35)岁;体质量51.2~84.9kg,平均(67.68±3.24)kg;身高156.4~178.5cm,平均(165.59±3.84)cm;出血量28~79mL,平均(55.34±5.24)mL;病发至手术时间3.7~9.8h,平均(5.09±1.61)h;高血压病史2.3~12年,平均(6.63±2.17)年。入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经统计学检验呈现P>0.05,提示可比性显著,具有分组研究意义。本项研究通过了伦理委员会审核,纳入的患者及其家人均了解并自愿加入研究。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CT方案实施检查,明确为高血压基底核出血者;②病史资料等均完整;③符合手术指征;④无其他高血压并发症;⑤既往无脑出血病史、脑疝病史、脑血管类型病史、神经功能损伤史;⑥GCS评分为4分或以上。

排除标准:①伴缺血性脑部疾病;②凝血机制有异常;③肝心肾肺等存在严重病理性变化;④非高血压原因诱发脑出血;⑤脑干、丘脑、小脑等部位伴出血病情;⑥病发前伴精神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⑦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⑧途中表示退出或者转院。

1.2 方法

对比组接受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术前常规为患者检查头颅CT,明确出血位置,制作马蹄形切口,长约7~10cm,全层切开患者头皮,剪开硬膜,将皮质切开至血肿腔,在配合显微镜的基础上清除血肿,血肿彻底清除干净并止血后缝合硬脑膜,根据有无血肿入侵脑室进行双侧或单侧室外引流,根据患者脑组织肿胀程度判断是否将骨瓣去除。

研究组实施3D-Slicer+神经内镜治疗:术前为患者常规检查颅脑CT,将图像拷贝到医学影像管理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中,导入3D-Slicer,在Editor框架模块下测量血肿大小,明确血肿部位,根据结果明确穿刺点,于穿刺点开颅,切开2.5mm硬膜,通过神经内镜内芯进行预穿刺,回抽后存在深红色血块表明穿刺成功,随后沿内芯置入透明内镜引导装置,预留后续手术空间,根据由远至近原则清除颅内血肿部位,同时将周围血肿一并清除,彻底清除并止血后留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将头颅逐层关闭。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living scale,ADL)及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残余量、住院天数。通过ADL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值0~64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强;通过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分值0~42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越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发症种类即脑梗死、感染、再出血,总发生率=脑梗死百分率+感染百分率+再出血百分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情况,即应用格拉斯昏迷评分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对患者手术前、手术1周、手术2周、手术4周的意识障碍程度进行评价,该量表最高15分,分值越高,意识恢复情况越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为NIHSS评分降低幅度及ADL评分,疗效等组即显著、好转、无效。显著:NIHSS评分降低50%,ADL评分在61分及以上。好转:NIHSS评分降低15%及以上,不足50%,ADL评分在41分及以上,未超过60分。无效:NIHSS评分降低不足15%,ADL评分未及40分。总有效率=显著有效率+好转有效率。

1.4 数据处理

调查收集数据经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使用()表示ADL及NIHSS评分、手术指标、住院时间、意识障碍评分,实施t检验,使用[n(%)]表示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总有效率,实施χ2检验,检验值P<0.05提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患者ADL、NIHSS评分分析

两组治疗前ADL及NIH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IHSS及、ADL评分均好于对比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

2.2 组间患者手术指标、住院时间分析

研究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残余量、住院天数均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组间患者ADL、NIHSS 评分分析()

表1 组间患者ADL、NIHSS 评分分析()

表2 组间患者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分析()

表2 组间患者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分析()

2.3 组间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研究组发生脑梗死、感染、再出血的情况较少,即总发生率明显较对比组小,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组间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n(%)]

2.4 组间患者不同时段意识障碍程度分析

研究组31例患者手术前意识障碍(6.72±1.03)分、手术1周意识障碍(9.57±1.56)分、手术2周意识障碍(11.38±1.27)分、手术4周意识障碍(13.62±1.07)分,对比组1例患者手术前意识障碍(6.45±1.12)分、手术1周意识障碍(8.48±1.62)分、手术2周意识障碍(9.58±1.59)分、手术4周意识障碍(11.53±1.24)分;组间比较t=0.9879、2.6984、4.9249、7.1048,P=0.3271、0.0090、0.0001、0.0001。分析可知,研究组、对比组手术前评分经检验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周后、2周后、4周后的意识障碍评分均较对比组高,且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组间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分析

研究组31例患者中,达到显著疗效的患者16例、达到好转疗效的患者13例、无效的患者2例,有效率分别是51.61%、41.94%、6.45%,总有效率为93.55%(29/31);对比组31例患者中,达到显著疗效的患者12例、达到好转疗效的患者10例、无效的患者9例,有效率分别是38.71%、32.26%、29.03%,总有效率为70.97%(22/31);组间总有效率比较χ2=5.4153,P=0.0199。分析发现,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比组还高,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基底核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病死率、致残率,其主要是指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发生实质性出血,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基底核出血占比高达80%[3]。高血压基底核出血主要包括3种类型:侧裂型,在垂直线前后血肿量几乎相同;长轴型,垂直线后为血肿主要占位位置,血肿长轴不低于7.5cm;侧裂后部型,血肿主体位于垂直线后。高血压患者并发基底核出血并发症后,需要及时展开治疗,否则病情会迅速恶化,导致死亡概率、残疾概率增加。手术疗法较常用于脑出血疾病,即通过手术对病灶进行处理,以阻止病情继续发展,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使用的术式多样,而术式的差异对临床疗效有着决定性影响。

临床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需要开设较大骨窗,需多次调节显微镜的角度与深度,易出现脑组织牵拉伤,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产生影响,术后易出现脑水肿等并发症,对患者预后具有不利影响[4]。伴随微创技术不断发展,神经内镜等微创技术不断被临床所应用,能够保证患者术中治疗视野,缩小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尤其是联合3D-Slicer软件,能够显著提升整体治疗效果。3D-Slicer软件是新型图像分析处理平台,操作简便,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较低,支持改进与扩展等功能,能够对颅内深部血肿及颅骨血肿进行三维重建,明确血肿部位,准确测量颅内血肿体积,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具有血肿清除率高、创伤小、手术时间段、手术风险小等优势,对于促进患者预后具有积极影响意义[5]。本次研究数据表明,两组治疗前ADL及NIH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IHSS及ADL评分均好于对比组,有显著差异(P<0.05)。证实3D-Slicer+神经内镜手术方案在高血压基底核出血患者中使用时,血肿清除效果较好,手术操作精确性高,可以快速缓解病情,从而减轻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这对恢复并保护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而言有促进作用。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残余量、住院天数均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知,高血压基底核出血经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治疗创伤较小,与开颅手术比较,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对于患者康复较为有利,3D-Slicer软件能够精准定位,降低了脑组织的暴露及对脑组织的牵拉[6]。数据证明,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少于对比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提示3D-Slicer+神经内镜手术方案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这是因为该术式使用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处于空气中暴露时长,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可能性;此外,该术式的术野清晰度较佳,手术操作带给机体的损伤较小,能够将病灶完全清除,这对减小再出血概率、脑梗死概率均有促进作用。数据显示,研究组术前意识障碍与对比组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1周、2周、4周的意识障碍评分均较对比组分值高,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3D-Slicer+神经内镜手术有良好改善意识障碍程度效果,这与该术式对神经功能缺损有明显缓解作用有关。分析数据发现,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原因发现,该手术方案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而言,能够更好地修复神经功能,继而促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尽快恢复。因而可知,3D-Slicer+神经内镜手术方案在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能够极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是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有效性的术式,可以在高血压脑出血类型疾病中广泛推荐。

综上所述,高血压基底核出血实施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缩短患者治疗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血肿残余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基底血肿组间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高龄孕妇临床妊娠常见状况分析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