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融合发展 拓展绿色空间
——乡村生态振兴的“淄博实践”

2022-11-18 02:48张占锋
农业知识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态农村建设

张占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山东省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淄博市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城乡治理一体化的思路,聚焦“生态、洁净、整齐、美丽”的目标,持续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和“两山”基地创建为抓手,规划建设了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典型,催生培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健康等新经济业态,探索了乡村生态振兴的“淄博实践”。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实施村容村貌提质工程

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相结合,从保障农户宅基地资格权和房屋财产权、放活使用权上出招发力,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清除残垣断壁,释放绿色公共空间。对村庄道路进行定期洒扫保洁,对生活垃圾实行“户收、村集、镇运、县处理”,实现城乡环卫市场化运营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域覆盖。

2.创新农厕改造建管路径

淄博市因地制宜推广“三格”“双瓮”模式,农村家庭改厕率达到91.94%,701个30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完成公厕建设,并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场化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改厕成效。沂源县的“农村共享卫生间”建设入选省村镇建设领域工作典型。

3.强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淄博采取纳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拉运、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站、建设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等模式,对农村生活污水实施分类收集、处理。淄川区治理经验入选国家污染治理攻坚战典型案例,淄川区洪山镇东省村和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入选山东省“秀水乡村建设”典型工程案例。

4.强化农村治理基础设施建设

淄博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投资3.6亿元在382个村实施农村供水提质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在全省率先编制了《全域融合供热专项规划》,平原地区清洁取暖基本覆盖,受益农户54.15万户。稳步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工程,行政村90%以上住户实现通户道路硬化,基本实现“户户通”,桓台县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二)精品示范片区引领带动乡村连片整治

淄博坚持乡村产业园区、生态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做好“山青”“水秀”“林绿”“景美”“业强”五篇文章,集中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片区。

1.实施美丽乡村连片创建,打造村庄“连片美”

淄博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建设、村容村貌治理、村与村之间节点整治等工作,初步打造出博山区“红叶柿岩”、临淄区“两河两岸·美丽梧台”、高青县“黄河农牧小镇”、沂源县“沂河源”等一批典型片区,引领带动了周边1000个左右的村庄整治提升,加速形成整体优势。

2.实施乡村文化传承保护,建设村庄“内在美”

结合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淄博对村庄建筑风格、村落风貌进行个性化指导、建设。博山区中郝峪村、高青县文昌西街规划设计成果分别荣获省级“泰山奖·美丽村居建设设计大赛”一等奖。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对农村文体设施进行提升。通过配置文化活动器材、建设文化宣传长廊、建设完善文化活动室等,全市行政村(社区)多功能文体广场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市、县(区)、镇(街)、行政村四级公共健身设施网络初步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7平方米。

3.培育生态高效特色产业,发展乡村“生产美”

集中力量实施“1136”工程,发展乡村旅游、精致农园、体验农庄、文创基地、康养基地、高端民宿、农村电商、田园综合体等新产业新业态,创建一批网红地、网红景、网红店,促进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推动农旅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生态景区、产业园区、康养社区同步规划建设,有力提升了乡村区域形态新形象。同时,打造精品民宿,实现从建设美丽乡村到经营美丽乡村的华丽转变。

4.倡导树立和谐文明乡风,塑造乡村“风尚美”

以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为目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等重点项目,开展过硬支部、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县级以上文明村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共创建“美在家庭”标兵户10.05万户,2080个村庄建有美丽庭院示范户,建设美学小巷171条,设立美家超市1083家,激发了村民移风易俗的积极性。

(三)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广,组织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动,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目前,全市化肥、农药用量连续12年零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2%、40.6%,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废弃农膜综合回收利用率达到93.7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

1.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制定淄博市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方案,累计对上争取项目经费2000万元。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预算用于农作物秸秆转化利用与禁烧。扩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政策扶持范围,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在高青县、临淄区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2.加强项目建设和技术推广

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减量增效技术措施,在临淄区和博山区实施水肥一体化示范工程项目,在沂源县建设国家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项目,在桓台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建设。建立农作物监测预警点,形成了市、县、镇、村四级监测网络。推广“生物、物理措施为主,高效低毒化学药剂为辅”的绿色控害技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市场化运营,高青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立了“公司+镇级收储中心+村级收储点+农户”四位一体市场化秸秆收储体系。在沂源县、临淄区等大田作物集中用膜区域,连续4年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试验和应用示范,为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提供了技术数据和试验依据。在临淄区、高青县等畜禽养殖集中区扶持创建示范点,积极推广生物菌剂除臭技术,解决养殖异味扰民问题。

(四)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淄博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攻坚行动,持续加大废弃矿山治理修复,严格落实水土保持基本国策,不断完善河湖长和林长长效管理机制。

1.开展国土绿化攻坚行动

实施荒山绿化、生态廊道建设、村镇绿化美化、平原绿化、城市增绿、裸露土地绿化等“六大”国土绿化攻坚行动。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32.46%,位居全省第二。原山林场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单位。

2.实施废弃露天矿山治理修复

整合项目建设用地、矿山废弃地复垦利用、废弃矿地再开发、土地占补平衡指标、集体土地流转利用等优惠政策,打造了“生态修复+特色农业”“生态修复+文化旅游”“生态修复+高效利用”等治理修复模式。

3.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为重点,累计投资1.04亿元,实施生态清洁型、生态安全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等“四型”小流域建设项目39项。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的3013平方千米下降至1169平方千米。张店区玉黛湖农业观光公园及天佛山农业示范园区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4.健全河湖长制和林长制

以“八水统筹,水润淄博”水资源保护利用行动为载体,深入推进全市河湖长制“1151”工作落地落实。马踏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首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并列入中组部“十八大”以来攻坚克难典型案例。孝妇河全流域综合实践列入水利部典型案例。沂源县河湖长制工作做法列入省水利厅典型案例。持续健全完善“全域覆盖,网格管理,责任压实,群众参与”的四级林长责任体系,博山区护林工作信息化建设和文昌湖区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的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报道。

5.推进“两山论”成果转化落地生根

淄川区列入2020年资源枯竭城市国务院督查激励范围。高青县常家镇、淄川区太河镇入选2021年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沂源县张家坡镇前瓜峪村由合作社牵头,群众土地入股,统一整理土地,更换新的果树品种,采用新的种植模式,配套数字化设施设备,建设高标准的数字果园,而该村只是全市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一个缩影。

二、经验启示

(一)要实现各环节高效联动,顶层设计是关键

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筹划、亲自部署,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乡村生态振兴工作。2019年,淄博市成立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博特色板块五个工作专班,由市委农办统筹协调推动。其中,市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专班建立了责任清单、定期调度、预警督办和典型培育等“四项制度”。2020年,淄博市创新建立“全员环保”工作机制,顶格成立淄博市生态环境委员会,下设12个专业委员会,其中,农业农村、建设、自然资源、城市管理、河湖水库5个专业领域委员会同时承担着生态振兴重点任务推进职责。各区县参照市里做法,成立县级生态振兴工作专班和专业委员会,形成了“市直部门横向联合、市县镇村纵向联动”抓生态振兴的工作格局,为全市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的扎实推动夯实了组织基础。

(二)要实现各领域有机衔接,融合发展是关键

淄博市坚持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融合发展的理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把精品示范片区打造与发展产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保护传统文化有机衔接起来,把良好生态环境转化为生态产业,进而转化为文化资源优势。以山水林田湖草融合治理的理念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把区域生态系统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考虑山林、河湖、农田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考虑城镇、乡村与山水自然要素的空间格局,以重点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区域流域保护治理为突破口,构建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格局。

(三)要巩固提升治理成效,机制长效管用是关键

淄博市构建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管护长效机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一时清洁向持续美丽转变。构建了责任链条落实机制,市、县、镇三级干部下沉一级挂包督战。构建了市场化长效投入机制,各区县整体打包、政府购买服务,引入市场化专业机构一体运营。近几年各级财政投入资金31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50多亿元。构建了智慧化管控机制,发挥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农村“智慧大脑”,建成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秸秆禁烧智能监管、数字城管等一批云平台,对人、地、物、事、情、组织等实行全景监控、一网统管。构建了全员参与机制,深入开展“乡村美学”教育,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发动群众800万人次参与,综合运用积分兑换、美家超市等载体,有效激发了群众共建共享积极性。

猜你喜欢
生态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工作实效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