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2022-11-18 20:19杨莉莉唐银华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文明农民生态

杨莉莉 唐银华

(四川轻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意味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还意味着乡村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基础上;不仅意味着生态宜居家园的建设,也意味着农民全面自由的发展。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就是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成自然—人—社会良性循环的形态。因此,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其追求目标之一。其中农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1.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1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本身的思想意识及其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影响着其行为活动,进而影响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及进程。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挖掘农民潜在优势,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需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农民群众、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农民群众。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依托农民的优势及自然的生态资源,以生态知识的普及、高水平耕作技术的教授及其优秀言行的示范等方式为着力点,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底线,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在生态保护过程中,需要农民在反思中前进,在启示中发展,进而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能力,实现农民群众的智力与体力充分协调的发展。

1.2 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途径。科学推进乡村振兴,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兴旺。农业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助于提升农民对乡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若农民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劳作,较低的产量难以满足农民基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若农民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短暂的收入后却是无尽的悔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为指引,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绿色发展作为前进目标,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设备,改变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极其短暂又快速的盈利方式,把生态与农村发展相结合,深入发掘当地农业的独有特色及其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基本功能及价值,进而打造成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

1.3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不仅是农民根系所在,也是农民情感依赖之所。建设生态宜居家园既是乡村振兴的要求,也是国富民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还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美丽乡村不仅体现自然之美。既有竞相开放的鲜花,也有生机盎然的农作物;既有纵横交错的乡间农田,也有错落有致的田园农舍;既有虫鸣鸟兽的喧嚣,也有勤恳劳作的宁静。同时,美丽乡村还表现社会之美。既邻里和睦、一片祥和,又产业协调、一片欣欣向荣。因此,农民对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有着更强烈的愿望。但在实际生活中,农村不同程度地出现农民农村建设意识缺乏等问题,影响甚至阻碍美丽乡村的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农民热爱土地、热爱农村的强烈情感转化为提升农村经济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建设美丽乡村。

2.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农民愿望的具体表现,也是满足农民愿望的有效途径。因此,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只是党和国家的事情,也是每个人的事情,特别是生活在乡村的每个农民的事情。作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享受者的农民,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上,享有极大的发言权。

2.1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农民劳动力流失现象明显

农民作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农村老龄化现象与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明显,使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劳动力不足。虽然国家为提高农民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出台一系列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惠民利民政策,但乡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教育与医疗困难等现实问题依然阻碍着农村居民回乡的积极性。首先,乡村经济发展不充分。当前,我国城市、乡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突出,城市往往是时尚、繁华、快速的代表,而乡村是落后、贫穷、缓慢的代表,因而,农村的青壮年积极涌向城市,借助城市工作机会及投资机会,闯出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活出他们的精彩人生,留下行动不便、不适应城市生活的老人和孩子默默守着农村这一方厚土、生存根基。其次,乡村教育资源有限。教育关系着人们的未来,决定着人们的发展。农民以学习更高水平的生产生活技能、提高其科学文化水平为目标,坚持以各类教育为核心,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其最大价值的发挥提供有力支撑。但因农村教育资源的限制,农村家庭的父母为了自己和子女能享受更好的教育服务,离开农村,走进城市。再次,乡村医疗服务不健全。乡村公共卫生体系是乡村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保障,然而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存在医疗设备不齐全、医疗服务不健全、医疗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使农民身心健康和生活受到威胁,缺乏安全感。因此,很多村民更倾向于常住城市。

2.2 农民主体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薄弱

我国农村居民生态意识较为薄弱。第一,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心理依然停留在对传统农业生产所形成的认知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在乡村,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景象:随处乱丢的垃圾、污水随意倾倒、乱砍滥伐、随意焚烧废弃物......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看到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以乡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事情为重,忽视乡村生产生活间接相关的生态保护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小农意识、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很高的地位。第二,农民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结果。(1)表现在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如: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借助大量的肥料与种植药物,以达到缩短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生长周期、提高其生产产量的目标;(2)表现在忽视农村生态环境,如:引进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并对乡村企业的不合理生产视若无睹。第三,乡、镇、村干部宣传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的形式与农民不契合,致使农民消极理解与对待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第四,土地是农民的根基,农业是农民生存之本。农民对土地的爱护与农业的发展有着强烈的愿望,但他们并未认识到保护环境与爱护土地、促进农业发展的关联性,因此,他们只是守着自己的一方土地与眼前利益,并未积极主动学习与了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2.3 农民主体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不足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地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农民对生态文明的总体认同度低、践行度不够,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不足。第一,进行农耕作业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一般来说,文化程度低的人因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从而限制了其思维的广度、眼界的范围,进而无法发挥其最大价值。第二,农民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储备不足。如何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然需要以大量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知识为支撑。而农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生态保护意识薄弱,以致其并未主动学习了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与理论。第三,固守传统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与路径。即只是简单地做到垃圾不乱丢、不乱砍滥伐和不焚烧废弃物,并未创造性地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规划。

3.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需要。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追求,抓住农民普遍关心的集中需求与突出问题,围绕农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现象,对农民思想文化、邻里关系、与党委政府关系、经济状况、多元需求等方面展开一系列深入研究,力求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做到全面而深化地了解农民,并通过解决农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物质问题与精神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与自主性,实现农民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加快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3.1 改善农民主体流失现状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增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需要不断改善乡村农民流失现状。第一,建立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是乡村长期发展的助推器,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背景下,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以农民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为导向,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群众需求同频共振,真正让乡村基础设施惠及农民、方便农民。同时,持续跟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强化“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定位,为乡村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第二,拓展乡村经济发展路径。一是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强乡村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坚持以乡村特色为核心,以人本主义与绿色发展为原则,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企业。如:农产品加工企业、乡村旅游企业、农场企业等。二是要合理利用乡村优势资源,依托现代化种植技术,加快建成现代化农业,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实现农业高效优质的发展。第三,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及医疗卫生事业。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民生基础。

3.2 增强农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农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作为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农村,如果不重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将影响乡村的后续发展。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来指导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要深入学习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借助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具体的实现手段、宣传手段为突破口,不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要在乡村道路和房屋上张贴标语,有利于农民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二是要合理利用乡村喇叭,播放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农民在劳作间了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知识。三是要党委政府干部走进村舍,推动凝聚齐抓共管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合力,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同时,缩小党委政府干部与农民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解决农民生态意识薄弱问题。四是要科学利用“村务群”“村民群”等微信群。“村务群”“村民群”等微信群不仅是村民了解乡村发展现状的纽带,也是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联系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树立先进典范。发掘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形象,发挥榜样的推动力和影响力,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强时代所赋予的生态保护责任担当和使命,进而积极主动的献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事业。

3.3 提升农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把乡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化新型农村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而农民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决定着乡村振兴的进程,决定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因此,不断推进农民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是乡村振兴的要求,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首先,加大对农民队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培训。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是关键。通过对村民进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培养一批有思想、有闯劲、能持久的乡村人才,进而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其次,多途径加强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专家的沟通交流,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专家与农民、党委政府的良性互动,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优势互补为突破口,推动共建良好的乡村生态。最后,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引导有学识、有能力、有乡情的优秀人才下沉基层一线,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解决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问题,稳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要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产业振兴是途径是载体,生态宜居是要求。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实现乡村人才的振兴;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利于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农民劳动力不足、农民主体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薄弱和农民主体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而,将农民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突出农民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效益。

猜你喜欢
文明农民生态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农民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