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制约瓶颈和突破路径

2022-11-18 20:19李永胜车宇辉郑宏波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7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黑土地

李永胜 车宇辉 郑宏波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引言

黑土地是东北地区珍贵的自然资源,对地区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漫长的耕地时间里,土壤被不断地碾压,使得土壤变得越来越坚硬,这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产环境和产量,所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但现如今,国家在保护性耕作的策略执行上依然面临较大的制约瓶颈,因此在此背景下需要主动抓住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打破制约,真正提高保护性耕作的整体效果。

1.我国黑土地的现状

由于黑土地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和生产经营,使黑土地的可耕能力不断下降,黑土的耕层从开垦时的50-80cm减少到12-30cm,并且逐年递减1%,有些黑土甚至已经失去生产能力,如果不加以保护,将使东北地区的黑土逐渐消失,从而危害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水土流失、小型机械超负荷耕作、农药化肥长期施用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夏季,由于雷雨天气和强降雨,土壤层发生表面侵蚀或沟蚀,而排水不及时,则会加重土壤侵蚀。二是在东北大平原上,由于冬天过长,在春天开花之后,大量的积雪还会造成土壤表层的损失,同时还会造成土壤冻融的破坏。三是由于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春季多风少雨的特点,一些地区在春季长时间的强风天气会造成春旱和土壤侵蚀。四是由于全球气候的改变,全球温度的上升也加快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从而降低土地的产量。另外,长期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中小型机器,比如牵引车等,也会造成土层出现稀疏现象。农业生产中施用大量的杀虫剂和肥料,也将直接造成土地板结强度大幅度降低问题的出现。这些因素将会对黑土地的生产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主要是利用科学、合理的耕作方法,降低对黑土地表层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的各类冲刷。同时还科学合理地运用小型机械实现对黑土地的开发,使其能够在最小破坏性的基础上有效保护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养分。其间还需要科学利用农业生产中的杀虫剂和肥料,进一步降低过度使用有机化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目前,东北地区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实践表明,秸秆覆盖技术、少免耕与作物轮作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各类侵蚀对黑土地的损害,减少水土流失,改善黑土地的肥力,增加其耐旱性和节水功能,对我国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意义

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减少耕地、合理种植、改良地表微地形等措施,以达到降低土壤侵蚀问题出现概率的效果。该系统的关键技术有:一是地面微量改造技术;二是改善土壤的物理形态:在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时,可以改善耕地的生态状况,从而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1 保护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

黑土地是世界上极为宝贵、罕见的重要土壤资源,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达2.78亿亩,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基地。东北三省是全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也是“压舱石”。保护黑土地,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克服疫情和其他自然灾害,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大环境的重要基础。在降雨、雪水、大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根据国家第三次遥感监测数据可知自然侵蚀导致了我国黑土地约37%的水土流失。通过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自然气候对黑土地的侵蚀,同时还能够有效强化其保肥保水作用,增加其渗透性,减少水土流失问题出现,进而使其能够发挥增强土壤肥力以及保护种植区域生态环境的目的。

2.2 有效提高种植区农业生产效益

与常规耕作比较,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的耕层和覆盖程度均有所下降,以免耕为主。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旱地作物为主,在农业生产中,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等方式维持农业生产所需的水量。同时,还主要采用地面覆盖技术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切实降低土壤表面径流的流量,使得土壤的含水量以及抗旱性得到优化提升。特别是在春季,由于干旱,很容易造成水稻出苗率下降、出苗状况不佳等问题,因此,在开展保护性耕作时,可以有效地增强农田的抗冻能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水稻幼苗的存活率,从而增加农业的稳定产量。尤其在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后,技术人员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升高,土壤肥力有所改善,农药、化肥用量下降,粮食总产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因此,在黑土地上进行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增加种植区的农业生产效率。

2.3 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东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保护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在长期的生产进程中,其产量也在不断降低,这对我国的粮食生产是不利的。在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中,采用生物覆盖技术和非生物覆盖技术,可以减少土壤的自然冲刷和土壤侵蚀,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增加土壤的肥力,同时还可以使黑土地的种植和使用相结合,从而达到黑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了提高粮食生产,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大片林地和草地被开垦为耕地,造成植被的毁坏和生态失衡;同时,由于黑土地地下水的无序开采,使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东北地区近十年来,地下水平均每年降低3米以上,井眼越深,出水量越小。在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中,采用生物覆盖技术和非生物覆盖技术,可以减少土壤的自然冲刷和土壤侵蚀,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增加土壤的肥力,同时还可以使黑土地的种植和使用相结合,从而达到黑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3.制约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瓶颈

在黑土地上进行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措施,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的瓶颈,特别是农户的认知、土地规模、技术发展、推广体系、补偿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以下将对其进行分析:

3.1 农户认知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对耕地的保护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耕地保护工作的成效。目前,我国已逐步推行保护性耕作,由于农民受传统的小农观念的影响,对耕地保护意识不强,依然沿用传统的耕作方法,并且对保护措施的使用持回避态度。另外,在实施耕地保护的具体措施时,多数农户还采取“眼见为实”的做法,只有亲眼见到技术运用的实际成效,才愿意投入农业保护行列中,由此将对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展产生制约。除此之外,由于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土壤表层的变化并不明显,这就造成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进展十分缓慢。此外,在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时,机械化程度、田间管理水平、种植方式管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农业人口的年龄层次一般在45-60岁,这个年龄段的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农艺技能都比较薄弱,不利于保护耕地的发展。并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多数还是停留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上,无法根据科技进行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由此将使得保护性耕作的效果难以得到优化提升。

3.2 土地规模

在我国东北地区,目前已普遍采用机械化作业。在黑土地上实施保护性耕作,将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其综合效益,促进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地规模与集约化程度尚不能完全适应保护耕地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实行家庭承包制,使得黑土地上的耕地面积分布比较分散,这对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特别是植保机、农用灌溉机械的发展不利。第二,推进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需要采用秸秆还田技术,而小型的农户作坊式农业,对大功率拖拉机的推广极其不利。第三,在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平等为基础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其拥有的耕地分布比较零散,有的甚至属于不同的农民。由于保护性耕作要求改变原有的垄向,因此需要突破耕地的范围,而许多农民都难以接受打破划界或串地的做法,这将直接增大黑土地保护耕作开展的难度。

3.3 技术发展和推广体系

将农业技术发展和推广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促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由于农机与技术的脱节,使其在实际应用和推广上受到很大的限制。通过对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调查,发现要实施保护性耕作,就需要采取免耕、深翻等措施,这就要求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应用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农机设备技术应用、耕层建设、病虫害防治、轮作耕作的合理布局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技术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瓶颈。

同时,国内农用杀虫剂科研单位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科研项目往往只专注于某一套技术系统或者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主,与有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相对薄弱,这就严重制约其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方面的推广应用。

4.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展突破路径

4.1 做好技术集成

保护性耕作能否在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中得到推广,与技术的先进、高产、适用和高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践中,不同作物、不同生态类型、不同土地经营规模的不同主体,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集成和开发,提高技术转化和利用效率。同时,还需要积极地推动农业与农业的结合,探索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高效、实用的耕作制度和模式,这将成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4.2 加强示范宣传

要大力加强宣传,充分发挥黑土地保护在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使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效能和技术内容能够得到提升和丰富。其间还需要积极引导当地农民树立生态经济的科学保护观念,提高农民的自觉意识。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特征的农民技术培训,让农民更好地理解新技术,并形成对保护性耕作的接受和认识。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区域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以此为载体,大力发展新农民、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应用主体进行支持。并且还可以通过建立典型案例的方式,使其能够以技术示范的方法将农民的风险预测降到最低,提高使用者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持续性和积极性。

4.3 创新经营方式

针对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黑土地地区农户,在具体实施保护性耕作时,需要做到农业发展与土地资源的统筹协调。在具体实施保护性耕作时,需要重视土地与农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要不断创新农民的生产经营模式。期间还需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用户以各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的目的。并且还需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黑土地保护性耕地的集约化、规模化优势。在新型经营主体的推动和带动作用下,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目标得以实现。

4.4 构建推广体系

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技推广的改革,充分发挥公益性农艺部分的监督、组织和领导作用。做好职务晋升和绩效考核工作,切实使其能够与个人发展和收入水平保持紧密的关系。通过对农民进行科学的岗位考评,使农民的工作热情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采取有力的措施支持和鼓励经营性技术服务机构的发展,让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合作社都可以更好地参加到保护性种植的推广之中,为特定的农户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而在农业教育和研究机构中,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服务和科技的优点。积极与农业推广部门、经营主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根据需要积极开展技术推广,确保岗位绩效考核和科技成果评价中的技术指标都能得到全面地反映。另外,还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和教育的整合,让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主体之间深入合作,从而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保护型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4.5 强化政策引导

由于保护耕地具有生态效益和公共利益属性,因此,需要由国家承担保护耕地的维护和主导作用,确保为保护耕地的执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这项工作上升到国家的高度,从最上层进行保护耕地的规划,确保各项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原有的基础上,在示范推广、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大资金保障的力度。并且,还需要搞好生态环境补偿的科学界定,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体利益,并积极探讨建立在土地利用基础上的土地利用效益的途径和标准。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农业的补助力度,重点技术、大型农机具和关键作业,期间还可以按照农业保护工作需要,设立相应的生态补偿基金,并进一步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确保补偿资金的多样化。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地将成为推动当前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有关方面应针对本地区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我国的发展需求,对该地区的保护耕地进行深度的调查与宣传;政府需要加速制定保护耕地的法规,并对农民进行切实、高效的宣传;切实提高黑土地的肥力,减少耕地的侵蚀,并有效降低肥料和杀虫剂使用量,从根本上改善黑土地的品质,进而为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黑土地
让黑土地始终有劲儿
试论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机理及其在朝阳县地区的推广建议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施行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调查与研究
黑土地上稻花香
农业生产应坚持保护性耕作技术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和推广
抗御多种不利因素 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