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县克土沙区环湖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典型案例

2022-11-18 20:19石德荣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7期
关键词:防沙治沙青海湖

石德荣

(青海省海晏县草原站,青海 海北 812299)

前言

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中,需要将各种自然要素、自然过程、自然系统看作生命共同体或有机生态系统,完善各项制度体系,以此强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此基础上,要全面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以系统治理理念推进工程实施,强调系统保护自然资源、系统治理环境污染、系统修复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能力,全方位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富民增收指数,最终取得阶段性成效。

1.基本情况

1.1 案例区域概况

海晏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核心区,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发源地,是省会西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国道315线、青藏铁路贯穿全境,地理位置优越,其东部与大通县、湟中县相邻,南接湟源县、共和县,西邻刚察县,北接祁连县、门源县。全县辖4乡2个镇29个行政村、7个社区,全县面积4853平方公里。海晏县的沙漠区位于青海湖东北岸,属湖滨沙地,据第五次荒漠化监测,海晏县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99.3万亩,占全县面积的13.6%,占环青海湖沙漠化总面积的57.6%。

1.2 自然气候概况

海晏县地处高原大陆性气候区,海拔3200—36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12.7小时,境内阳光充足,太阳辐射强度大,是全省太阳总辐射较强的地区之一,光照资源十分丰富。年均降水量不足300mm,蒸发量高达1500mm以上。年内太阳辐射量5~8月最多。

1.3 社会经济概况

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值458.7 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值4765.85 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值4811.76 亿元,增长5.1%。

1.4 林业发展概况

截至2020年,海晏县森林覆盖率11.72%,湿地保有量7.53万hm2,湿地保护率46.2%。

1.5 主要生态问题

海晏县位于青海湖东北岸,是湟水河流域的发源地,也是青海湖流域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海晏县的沙区每年以十几米的速度向东北侵袭,周围大片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原生植物逐年减少,河道出现了季节性断流,青海湖湖区水位明显下降,尤其是每年春冬季节,呼啸的寒风夹杂着黄沙,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防沙治沙刻不容缓。

2.总体思路

2.1 治理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海晏”建设行动,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全县自然保护地建设,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治理”的系统治理,扎实推进我县荒漠化治理进程;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以《海晏县“十四五”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为引领,编制专项规划;

三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及省、州、县三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的工作总基调,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使地方政府真正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

2.2 治理目标

海晏生态文明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紧紧围绕青海省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和海晏“一城五业”“全域生态”的发展格局,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把保护现有沙区林草植被作为防沙治沙的重点,转变沙漠治理的传统观念,从过去的“以治为主”转变为“以防为主”,理清保护与治理的辩证关系,把全面保护和重点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加速推进沙漠化土地治理进程。

2.3 技术路线

采取“大封育,小治理”的治沙方法,创新固沙方式,调整树种结构,试验成功了“沙棘营养土坨造林、乌柳截杆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适合高寒沙区的先进实用技术。在高寒旱沙区走出了一条固沙造林的新路子,为同类型沙区的治理做出了成功实用的典范。

3.治理措施

3.1 设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治沙工作

海晏县自开展防沙治沙工作以来,为巩固治沙成效,专门成立了海晏县克土治沙站,与海晏县林业站合署办公,安排专职管护员常年驻守沙区,管护员克服海拔高、条件差等自然因素,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确保了克土沙区的治沙成果。

3.2 以改善生态为目的,全面开展沙区治理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海晏县克土沙区,每年以十几米的速度向东北侵袭,周围大片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原生植物逐年减少,河道出现了季节性断流,青海湖湖区水位明显下降,尤其是每年春冬季节,呼啸的寒风夹杂着黄沙,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另外,铁路和公路部门每年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清沙护路。沙漠化面积的逐年扩大已经严重威胁到青海湖周边乃至全省的生态安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积极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治沙方法,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试验成功了“沙棘营养土坨造林、乌柳截杆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适合高寒沙区的先进实用技术。在高寒旱沙区走出了一条固沙造林的新路子,为同类型沙区的治理做出了成功实用的典范。

3.3 以项目建设为动力,大力推进防沙治沙

针对青海湖北岸沙化情况日益严重的状况,在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林业科技推广沙区造林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项目”和“规模化防沙治沙项目”等重点治沙造林项目在我县的落地实施,统一规划、有效管控,积极构建沙区生物多样性,使沙区林草综合植被覆盖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40年来沙漠化治理累计投资达到1.76亿元,累计完成沙区人工造林、封(沙)山育林(草)等135万亩。沙区的林草综合覆盖度达到30-40%,局部地块覆盖度达到85%以上。沙漠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48.6万亩减少到现在的99.3万亩,年均减少1.2万亩。

3.4 注重科学治沙,提高防沙治沙综合成效

在防沙治沙中,我县治沙工作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建设成效。注重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沙地造林的质量和效益。多年来,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完成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3项,省级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4项。2013年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人获得省级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尤其是樟子松容器苗引种成功,并在我县克土沙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填补了我县沙区无常绿乔木树种治沙造林的空白,为同类型沙区治沙造林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3.5 优化树种结构,打造“乔、灌、草”一体的固沙造林模式

为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县沙区治沙技术模式,我县将对已经得到有效治理的6万亩沙区进行成果巩固和效益提升,应用成熟可行的林业新技术、新方法,大胆引进和试种适合在沙区生长的优良治沙造林树种,大力推广樟子松容器苗抗旱治沙造林技术模式、机械固沙加人工造林技术模式、乌柳和樟子松(青海云杉)混交造林技术模式、封育补播等措施,改善林分结构、最大限度地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近自然沙漠生态系统,增加沙区物种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强林草植被的综合防护效益。

3.6 多措并举,努力打造高质量示范区建设

3.6.1 沙区造林实现引水灌溉。针对造林项目区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极度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为保证苗木缓苗、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解决沙区造林因苗木缺水造成的成活率、保存率低的问题,积极想方设法,利用沙区周边高山融雪水,压埋灌溉管道到造林区,实现引水灌溉,开创了我县高寒旱沙漠区造林引水先例,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为创造优质造林工程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6.2 用种植植物沙障代替生物沙障。为节约造林成本,提高固沙成效,经过多年的沙区实践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种植青稞、燕麦和小麦等不同植物形成不同规格的生物活沙障,代替传统秸秆或其他材料人工制作的沙障,既可以减少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投入,又可以简化固沙施工环节,减少风沙对沙障内治沙植物的风蚀,达到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快速治理流动沙丘的目的。

3.6.3 采取低密度造林改善沙区林地林分结构现状。为完全适应植物自然的生长情况,用适合沙区造林的青海云杉、樟子松等乔木树种采取低密度造林模式来改善沙区的林分结构现状,降低苗木对养分、水分的需求和相互竞争,最大限度的发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

4.保障措施

4.1 领导重视,全面推进治沙工作

多年来,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县的防沙治沙工作,将防沙治沙工作作为全县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并将其列入年度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全面推进我县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同时,紧抓国家实施 “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等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资金,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身生态建设,加快了防沙治沙步伐。

4.2 因地制宜、积极开展防沙治沙

为有效遏制我县沙漠化的蔓延,确保沙区周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县沙区治沙技术模式。多年来,我县针对不同的沙化类型,积极开展工程固沙种草、栽植固沙性能好适合在高寒、旱沙区生长的灌木树种,应用成熟可行的林业新技术、新方法,大胆引进和试种适合在沙区生长的优良治沙造林的乔木树种,大力推广樟子松容器苗抗旱治沙造林技术模式、机械固沙加人工造林技术模式、乌柳和樟子松(青海云杉)混交造林技术模式、封育补播等措施,改善林分结构、最大限度地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近自然沙漠生态系统,增加沙区物种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强林草植被的综合防护效益。

4.3 加强管护,确保项目建设成效

为切实把《防沙治沙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落到实处,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在青海湖西北岸部分宜林沙漠区实行禁牧的通知》《海晏县草原生态保护禁牧规定》《关于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完全禁牧的公告》等一系列有利于沙区生态保护的规定,切实从制度上保障了防沙治沙工作的顺利推进。

5.治理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沙漠化治理累计投资达到1.76亿元,累计完成沙区人工造林、封(沙)山育林(草)等135万亩。沙区的林草综合覆盖度达到30%-40%,局部地块覆盖度达到85%以上。通过治理,我县沙漠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48.6万亩减少到现在的99.3万亩,年均减少1.2万亩。

5.1 生态效益

通过40年的不懈努力和系统治理,目前,我县沙区外围锁边林已形成规模,已经筑成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扩大和蔓延,有效地保护了沙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使物沙区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维护了青海湖核心区域的生态安全,保障了青藏铁路及环湖东路的畅通运行,也给当地的农牧民群众带来了福祉。

5.2 经济效益

多年来,我县把沙区项目的实施与周边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督促各项目施工单位优先考虑让当地富余劳动力参与到防沙治沙的工程项目中来,为当地农牧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确保农民工利益,在项目开工前期,督促各中标单位根据工程量情况,提前到劳动监察部门办理相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做到农民工能实实在在地拿到劳动报酬。

5.3 社会效益

通过各类治理项目的实施治理,海晏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初10.5%提高到目前的11.72%,增长了1.22%;草原植被覆盖度也达到72.28%,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同时,我们坚持把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完成生态脱贫276人,实现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我们富有成效的防沙治沙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认可。我县的林业部门先后四次被全国绿化委、人事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4人先后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2013年我县的克土沙区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同年12月列入全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2012年时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赵树丛视察我县的防沙治沙工作,对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2016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视察我县的防沙治沙工作,也对我县沙区所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的评价。

结束语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实际执行中应建立健全与现代林草发展相适宜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严格控制资金使用方向,及时调整工程建设投资标准,切实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在此基础上,要抓好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工作,形成全面推进的新机制,本案例着力打造高旱寒沙区生态系统,可供同类型的沙区地区进行借鉴。

猜你喜欢
防沙治沙青海湖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资讯
踏浪青海湖
游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