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技能训练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21 03:11黄承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技能教学

黄承明

党的十八大之前,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多种表述,例如“技术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直到2012年教育部颁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至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正式确定。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多样,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提升专业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我国制造从“低端”迈向“高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1]。进入新时代,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加快,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也对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大力提升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的水平。

一、问题:人才供需矛盾中的技能不足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型,人才市场一直存在着供需结构性矛盾,典型表现为中低端“就业难”与中高端“人才荒”并存[2]。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我国产业将迎来更加深层次的转型升级,即重构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建立高度化的价值链。在新的经济格局下,人才和资金成为两大核心资源,而对各层次人才会有更高的要求,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

对口就业率、半年内离职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则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三个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出人才供需矛盾中的本质问题。关于对口就业率,有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虽然在逐年提升,但整体上仍然偏低,大多数专业在50%左右,部分专业低至30%[3]。关于半年内离职率,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2018年的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一直保持在43%左右,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则要高于这个值。关于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广东省为例,2017年通过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跟踪系统对已就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了企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总体满意度加权平均值仅为3.66分(总分为5分)[4]。综上可以看出,对口就业率、半年内离职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三个指标的数值反映出毕业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符合岗位要求的程度较低,说明高职毕业生在初次竞聘和岗位胜任上的专业技能不足、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不高。

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高职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恰如伍珀塔尔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德雷尔所认为的,中国的职业教育过于重视理论和模仿,而德国重视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在中国的教学中几乎没有体现[5]。

二、盲点: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技能训练

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举措,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现代学徒制、双元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课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任务驱动教学等不断被创新使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大都放在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上,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技能获得的考量,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与获得成为一个盲点。

课堂教学中,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的典型表现就是“一学就会,一做就废”。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讲述一个技能点时,通常首先是进行相关知识的准备,如回顾和新授,然后是范例的分析、讲解与效果展示。在讲授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关联,还是原理的应用,大多数学生都能及时给予回应,但是,在独自完成同类型的编程练习时,能够真正独立完成并达到练习要求的还是小部分。由此说明,从“知道怎样做”到“自己能够做”仍存在较大距离,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或训练才能达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动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都需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并且通过反复练习或实践才能获得。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或专业技能训练程度不够造成了学生专业技能不足,其根源则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区别。

三、解析: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技能获得

(一)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从认识论的本质来讲,知识是人对事务的属性与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动反映,是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形成的[6]。以前,知识储备受到诸多限制,稀有或昂贵的知识载体导致知识被垄断,阻断了大多数人获取知识的通道,知识本身变得稀有而宝贵,故有“一字值千金”“知识可羡,胜于财富”之说。而进入信息化时代,大多数知识是公开的,移动智能设备的全面普及让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成为可能,知识获取变得简单而快捷,知识本身变得丰富而廉价。

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合乎规则或程序的身体或认知活动方式。骑自行车、溜冰和爬树等外显的动作方式是身体方面的技能;解应用题、写作和编程等非外显的动作方式则是认知方面的技能。技能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技能必须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人的本能则是先天具备的某种能力;第二,技能是一种身体或认知方面的活动方式,技能的获得需要程序性知识作为前提,技能属于动作经验,不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第三,技能中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符合某种客观法则,符合的程度体现技能的高低,这与人的习惯不同。

技能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但是技能的学习反过来又能够强化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对知识、技能加以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的结果,是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广泛迁移而实现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KSA模型是一个描述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关系的模型,通常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三者之间既有层层递进,也有相互重叠,它们的总和构成了个人的能力,这个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关系[7]。

(二)技能获得的特点

总体而言,技能获得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实践性是技能获得的基本特征之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技能的学习是一项探索性活动,学习过程就是反复实践不断体验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反馈不断尝试,最终获得技能。技能学习体现出学习者在实践中运用各种知识、工具和方法的能力,好的工具和方法在技能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试错法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技能学习方法[8]。第二,技能获得的另一个特征是反复性或重复性。技能的获得不同于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思考或解说就可以获得,具有一定顿悟特征;技能的学习则没有知识学习的那种瞬间豁然开朗的体验,必须通过多次甚至是大量的练习才能够获得。第三,技能的获得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递进性。递进性包括次序上的递进和结构上的递进。次序递进如专业技能的学习需要从基础通用能力、专业基础技能到具备独立解决基本问题的专业综合技能逐步形成[9]。结构递进如职业技能需要多个(有时候是大量的)从属的子技能,只有掌握这些子技能才能获得这项职业技能并达到娴熟程度[10]。

(三)德雷福斯技能获得模型

1980年,德雷福斯兄弟(Dreyfus)提出了人们掌握与提高技能的五个阶段,分别是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者阶段、精通者阶段、专家阶段[11]。2001年又增加了两个阶段,将专家阶段分成了专长阶段、驾驭和实践智慧阶段。学术界通常把这种对技能获得过程的阶段划分称为“德雷福斯技能获得模型”(Dreyfus model of skill acquisition)。该模型的两个基本特征为实践性和体知合一,认为学习者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训练,以获得阶段之间的螺旋式上升,内在需求和情感满足是学习者持之以恒付出努力获得技能的重要动力来源。该模型对于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和提升技能训练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技能训练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最大程度所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12]。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如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对于技能训练教学而言,其中的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技能训练环境因素是更为重要[13]。

教师是教学主体之一,具有指导和指引的作用,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是技能训练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障,其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技能训练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水平、非智力因素(如爱好、忍耐力、目标感等)是达成训练目标的基础。完备的工具设备,高度仿真化、情景化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技能训练效果的重要支撑,对于那些面向高危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教学来说,仿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四、措施: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训练不足是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体育艺术类、表演语言类、加工类、维修类、施工作业类等专业中,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技能的训练。而诸如财税商贸、设计、服务、管理等以心智技能为主的专业,则普遍存在专业技能训练不足的问题。如何通过提高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水平,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重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教学比重

首先,要确立理论知识是基础,专业技能是目标,技能训练优先的指导思想。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学习具有泛在性和即时性,可以适当降低课堂中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加强课前知识的预习,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理论教学应侧重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理解和领悟知识难点。根据德雷福斯技能获得模型和技能获得的实践性特点,课堂教学尽量增加技能训练教学比重,并给学生提供及时合理的学习指导,同时要重视拓展学生课外时间加强技能训练。一般来讲,职业院校的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兴趣要高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是实施本措施的一个有利因素,并且技能训练过程又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建设完备的技能训练案例素材库

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学而言,知识性的教材不如实验(实训)指导书实用,其中训练案例是实施技能训练的基础。在信息时代,实验(实训)指导书的呈现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数字化资源库是最典型的形式,包含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案例和训练素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技能学习平台。技能训练案例素材库建设的关键在于技能训练案例要足量、高覆盖、情景化、结构化、层次化和类型化。首先,技能训练的实践性、重复性特征要求提供足够数量的训练案例,以供学生反复练习,训练案例要尽可能覆盖相应岗位中的典型技能和关键技能,情景化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其次,专业综合性技能往往需要许多甚至是大量的子技能作为前提,所以,要求训练案例要结构化,体现技能及其子技能之间的衔接关系;再次,由于技能训练的递进性特点,训练案例还需要难度分层和方向分类,难度分层的案例是为了满足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训练需求,可以阶段性大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获得感,进而提升学生技能训练的内驱力,方向分类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实施“因材施教”。

(三)及时给予评价与纠正

技能训练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长期反复性活动,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会遇到难点、出现偏差或陷入瓶颈期。在训练阶段,教师要把握训练的全过程,对于每一次练习要及时给予评判和评价,帮助学生识别、分析和理解训练中的反馈信息,建立技能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及时解决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偏差和思路偏差,帮助学生认真对待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瓶颈期,以锻炼学生知难而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但是高频率的教学评价会大幅增加老师的工作负荷,可以采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施“主讲+辅讲”的“双师”教学。

(四)积极营造技能训练教学的有利因素

强化影响技能训练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技能训练有效性的基本手段。第一,在教师层面,要让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阶段性的专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技术能手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开展技能训练教学的能力。第二,在学生层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训练兴趣,通过强化学生的训练目标、实施情景化的教学、开展阶段性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第三,在外在环境层面,工具设备、仿工作环境、仿真系统等是提高技能实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通过自建自购、共建共享、租用以及校企合作等途径来改善和加强技能训练环境建设。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技能教学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拼技能,享丰收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