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信仰生成之道
——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

2022-11-21 03:14翟婷婷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翟婷婷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信仰。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真理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断随具体实践的推进和演变而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且因其最终谋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价值导向,及其对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有力指导,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与巩固。

一、思想之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

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便不会有被唤醒的民智,更不会有被科学理论武装起来、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先进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稳固不可动摇的信仰之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进方向,并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历史奇迹。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可动摇信仰的关键因素。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科学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运用理论思维来实证地解释和把握世界,并最终形成系统化知识的一种基本方式。马克思主义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规律进行正确的揭示,最终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的一门社会科学。

首先,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和解释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客观具体实际,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总结、凝练为一整套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活动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理论指导。无产阶级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成就有力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有效性。

其次,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始终秉持的基本原则。就其三大组成部分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前人哲学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事实为基底,以当时社会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立足于社会现实和人类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所规划的蓝图。马克思主义之理论科学性的实践根源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实践标准。

2.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真理是人在具体实践中获取的符合实际的认识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在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正确的归纳、概括与总结的基础上,作为一种科学真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有序推进。在历史的考验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充分显现,并且在实践中实现永续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向世界证明了其真理性牢不可破。恩格斯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虽然《共产党宣言》中的纲领有些已经过时,但其中所蕴含的一般原理直到现在还完全正确。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自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170多年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内容与实质,并不懈地传承与发扬这一以实践为依据的普遍真理,使其最终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深刻影响力的科学学说之一。

其次,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发展的永恒性,并在实践中获得持续的发展和无限的生命力。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等思想是在充分考察国情的基础上,依据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是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这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并非固化、僵死的戒条,而是紧紧贴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潮流,具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永恒的发展性的真理学说。

3.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及人民性是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并在长久的历史实践中得以巩固,是因为其科学性、人民性及彻底性,最终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长久的磨炼和检验中被证实,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都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相较于承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资本论》等经典原著的写作背景,当代社会人们生活状况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似乎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显得有些过时,但是就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的总体历程和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无限活力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必将始终指引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科学理论是共有的、普遍的,但是信仰是个人的。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揭示自然界和社会运行原则的基础上成为一门科学,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且普遍适用于世界上一切的人与物的客观规律与科学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性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得以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内心的坚定信念和情感则是在价值目标一致性及社会实践的发展中一步步得以实现的。

二、价值之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人终极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1.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利益是其理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马克思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推翻旧的充满着压迫剥削的黑暗世界、建立人人平等且充满光明的新世界,并终身为破除现实社会对人类的束缚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懈斗争。

无产阶级所始终坚持和不懈追求的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的崇高理想——为人类幸福而工作,是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开始确立,他这样说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1]《资本论》作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更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其最终目的是要改变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境遇。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在哲学上所高度关注的理论观点。马克思曾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没有把客观事物当作感性的人的实践主体活动去理解。马克思真正关注人的本质,既区别于黑格尔“理念意义上的人”“抽象的人”,也有别于费尔巴哈“直观的”“类本质”的人,他将人的发展问题摆在了研究的核心地位,并将其一生都投入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伟大愿景之中。

2.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为解放中国最广大的劳苦群众、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从黑暗的旧社会中悄然诞生,从此肩负起带领群众与黑暗抗争,组织群众解放自己,凝聚起全民族的伟大力量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论身处险境抑或在取得重大成就的辉煌时刻,“从来就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2],而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最终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不忘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共同富裕”的更高层级的发展目标——使共同富裕惠及全体人民,并取得更为明显、更具实质性的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更是指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3]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将改革开放的实质性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在全球化继续推进的国际大背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内背景下,党逐步将人的全面解放与发展的理想转化为现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和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中国共产党人也在国家改革发展的推进中,真真切切地做到了为人民代言,实实在在地做好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事业,人民当家做主的承诺得以实现。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人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恩格斯曾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他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的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立场及目标的内在一致性使马克思主义必然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便将解放全人类作为其根本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实际行动将改变人的境遇作为其现实目标,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实质。从来就没有一种理论学说像马克思主义一样,始终以实际行动为改变人的境遇作为其现实目标。在此之前,一切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直至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劳苦大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开始受到关注,无产阶级的权益开始受到保护,马克思将其毕生精力都投入为无产阶级的斗争中。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立志为人民代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建设道路中真正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并始终将人民的需要和美好向往作为党执政兴国的奋斗目标。目前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和组织做到了这一点。一场社会革命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铭记于心,也正因为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道路艰难且历程漫长,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才越显伟大而无私。

三、实践之源: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践行并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1.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识

中国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真经”经李大钊等先进人士的推动,得以应用于落后地区和国家的革新历程中,引领了中国在新的国际格局和国内背景下社会的发展与革命的走向。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正确理解与合理创新,拒绝僵化的教条,打破了“城市包围农村”的苏联模式,并依据中国的具体实际采取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正确指导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的根据地建设和革命运动的开展,在多年艰苦斗争之后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形势和中国实际,开拓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伟大创新意义的改革开放道路。这条道路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或篡改,而是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识、科学决策、灵活应用的基础上,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有效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

2.共产党人在行动中践行信仰

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史中,有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义无反顾,他们用生命践行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方志敏在狱中为信仰而斗争,用文字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懈信仰;李大钊高扬信仰,毅然走上绞刑架;夏明翰追求主义,淡然面对生死……他们胸怀救国救民的革命理想,肩负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在实践中坚定地将信仰践行、将信仰的火种播撒。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为民服务,并最终因公牺牲在岗位上的焦裕禄、孔繁森等“人民的公仆”;有为了国家安全与国防力量的提升,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黄旭华、于敏等科学家,以及在非典、新冠等疫情突袭的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钟南山、李兰娟等抗疫英雄,他们能够在困难与大局面前,逆流而上、勇于牺牲的精神,来自于他们对理想信仰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坚守。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5]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发展,源自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相符合,与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相适应,并对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而中国共产党人也在实践中一步步坚定不移地践行着这一信仰。

3.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坚定信仰

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演进历程来看,这一主义的传入及其中国化,首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国大地,并使中国人民在这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开启了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真理又为中国共产党和先进知识分子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和走出困境提供了有利方案,满足了党和人民的实践需求,从而获得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认同,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立身、处世、干事的精神支柱。”[6]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化的实践过程中历久弥坚。百年来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重新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成就。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继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论社会时代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理论旗帜,我们必须高高举起,指引具体实际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信仰的旗帜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