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课程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22-11-21 03:54
智库时代 2022年36期
关键词:人文思政素养

叶 新

(上海电机学院)

我国愈来愈重视学校思政教育,其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造就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人文素养是指由人文知识和技能内化而成的人的文化素质,指人成长为人才所应具备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品格折射出人的气质和价值取向,最后各个个体正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汇聚成民族精神。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就是要在开展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展并加强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有用人才。

学校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来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同时也进行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素养教育。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是抓好学校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翻译作为英语类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很多国外的文化、思想、价值观、人生观等。为了确保学生人文素养上不跑偏,需抓住翻译教学的特点,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翻译教学全过程。

一、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翻译教学涉及的不光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还要涉及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处理。

曾经的翻译教学在对不同语码进行转换的时候,重心多半放在外语上,放在对外语所包含的外来文化的研究上。洋为中用、拿来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过分崇洋甚至迷失自我,那就容易走向反面。盲目盛赞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和国外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大有人在,片面追捧其为权威和经典的现象也变得司空见惯。[1]结果导致大大忽略了对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视、传承及发扬光大,导致对学生正确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上做得十分欠缺。具体表现为,重语言教学常多过重文化教育,重西方文化输入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翻译训练强调的多半是学生转换不同语码时对语言基本功和翻译技能的掌握;相反,较少关注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主动干预和影响。我国在不断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的步伐,国际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和深化,这些均有助于学生放眼世界,了解异域文化风情,但若受西方文化熏陶而不能自拔,并对我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知道得不深不透,且又无法辨别中外思想文化的良莠的话,势必会带偏学生的思想,造成有的学生崇洋媚外而不自知的可悲结局。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无法健康成长无疑会阻碍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正向发展,后果会是很严重的。

我国学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有两个走入过的误区,一个是翻译课程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内容相互割裂,没有有机结合,另一个是以为这种培养是思政课程老师该完成的任务,与其他课程关联不大。这样造成的局面是,前者的人文素养教育做法太过生硬和刻板,后者的做法显得思政课很单一、常趣味性不大,往往不受学生的重视,因而会导致人文素养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二、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必要也可行

传统的翻译教学和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上存在着上述问题,即往往重语言教学和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等的输入,忽略了对中华民族灿烂思想文化、积极价值观、人生观的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为了改变此局面,有必要把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有机融入翻译课程。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做是可行的。

(一)必要性

高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程曾相互独立,彼此间无关联。现代社会日新月异,这种分离和脱节的做法与当今国家对高校教育及其思政教育的要求不符,有必要将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这样,全体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思政教学,虽然他们的教学方法有共性也有个性,把他们若能将各自的教学特色充分发挥出来,便可将思政教学结合课程专业知识来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讲授出来,从而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和所抱有的抵触怠惰心理,帮学生内化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他们时刻受到与各专业领域相关的中国红色文化的熏陶,自觉关注和学习中国璀璨文化,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心系党、国家和人民,由内而外地建立起中国文化自信,拥有崇高理想信念和民族自豪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习得优良的人文素养,成为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红色有用人才。

(二)可行性

1.文化内涵上

我国文化底蕴深厚,爱国热情高涨,国家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些都为翻译课程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有机融合变得可行。

有赖于历史的源远流长,我国所沉淀蓄积起来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珍贵而又丰富的素材,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内涵深厚的红色思想文化[2],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凝聚起来的光荣历史、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值得莘莘学子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对他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忘初心,始终牢记使命。另外,中华儿女向来富有爱国情怀,而且可供学习的爱国人士的例子比比皆是。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我国特别强调思政教育,这在政策导向上为思政教学提供了助力。

2.教师素质上

帮助学生拥有优良的人文素养,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应德才兼备。对于教师职业,我国特别出台了《教师法》。《教师法》对教师该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教师的招募也是按照这些要求来进行的。教师入行后有各种各样的学习、进修、培训和考核,这些都确保了教师队伍优良素质的持续性。即便出现了意外,有个别教师做出了出格或违法乱纪的事情,便会被彻底取消教师资格并被清除出教师队伍。始终保持一股清流的教师队伍,对学生开展思政教学的立德树人有了根本的保证和可行性。

三、人文素养培养法

翻译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人文素养的培养内容,从内容到形式是有方法可依的,并能挖掘出人文素养的培养内容。从内容上来说,可以放眼中国翻译史,选取励志的实例,可以选择有正向理念和价值观的翻译材料,鼓励学生学习中华人文作品。从形式来说,可以采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课程教学全过程不断线。另外,任课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的力量。

(一)从内容上入手

1.从翻译资料挖掘

教学资料是为课程教学目的服务的。要在翻译课程教学中无缝开展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工作,在指导学生进行翻译操练时,可以有意识地选用兼具专业性和人文性的翻译资料,从而在训练学生翻译技能的同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正向人文素养的熏陶,成为一心向着党、向着祖国、向着人民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选用的翻译资料要饱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以及蓬勃向上的新时代思想文化,这样可以使学生避免一味关注外国思想文化而遗忘了祖国优秀思想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中国自豪感和中国文化自信。选用的翻译资料也可以饱含反映学生所学专业领域我国重大发现和成就的信息,从这些可以充分感受我们国家势不可挡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激励学生学有所长,并学以致用,毕业后投身祖国的伟大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用的翻译资料还可包含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新闻及其他热点事件,时刻了解国家的时政大事,时刻感受国家发展的辉煌灿烂,从而焕发出乐观高昂的斗志,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发自内心地钻研文化知识和技能,随时准备着接受祖国的召唤。

总之,将富含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内涵的优质翻译资料精挑细选出来,应用到翻译教学的实践中去,有利于培养出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和时代精神的新一代天之骄子。

2.从中国翻译史挖掘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树立对中华民族优秀先进的思想文化的自信,这个自信的培养可以从重视传统、重视历史做起。而事实上,我们国家翻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丰富,可供挖掘来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比比皆是。然而以前开展翻译教学时,不少人一想到翻译时就把目光移向国外,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国外的翻译历史和理论而非国内的,导致对国内翻译历史和理论的研究有忽略之嫌,有利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殊不知,我国在翻译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曾经出现过很多作出突出贡献并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翻译大家。这些翻译家为了翻译事业和文化传播,孜孜以求和勤奋敬业。他们提出了自己独特并流传后世的翻译理论,对我国乃至国际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唐朝玄奘提出了“五不翻”的翻译原则,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刘重德完善了严复的信达雅原则,改雅字为切字,这使得其翻译原则适合对所有不同文体的文本的翻译,等。所有这些翻译家及其翻译思想,无不反映了为祖国思想文化事业奋斗、为爱国救国而拼搏的精神。从中国翻译史挖掘出的这些闪光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于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助推学生拥有优良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发愤图强,成为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的有生力量。

3.从文学作品中挖掘

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培养其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其多面完整的思维方式。文学作品本身都带着思想导向和人文价值,反映民族精神和影响人的思想境界的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就更加凸显。中华民族素来不缺这样的文学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四新文化到社会主义新文艺,无不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光辉奋斗历程及中华儿女的艺术情趣和社会生活。拜读这些作品,在感受艺术作品的美妙、舒缓情绪的同时,学会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在进行翻译操练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这类作品的主旨和内涵,接受人文素养教育,并提高自己的汉语母语水平,这对于汉英互译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从形式上入手

1.用好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在行文上,用好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这也有利于在翻译课程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3]。他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归化和异化应该相辅相成。归化是指将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时,顺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使译文读者容易读懂和欣赏译文;异化指的是译者采用源语言表达方式,打破目标语言的语法常规,以保留异域文化和风情。在外语译成汉语时,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来翻译,这样的话中国人虽然欣赏的是外国作品,感受的却是地道汉语和中国文化;在汉译外时,保留汉语表达习惯和中国思想文化,这样再一次受到祖国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对外宣扬的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思想文化,这也有助于持续引导学生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并自豪地担负起传承和传播中华思想文化的重任。

2.人文素养培养全程不断线

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翻译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学方法上可采用项目和任务型教学法。

课前准备时,教师自己使用和指导学生使用线上线下的各种图书馆、官方教学平台、教学应用软件等,并从中筛选出包含人文素养教学内容的翻译教学材料编制教学课件,用于课堂展示讲解,课后反馈学习情况。这样可以促使师生、生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有利于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与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习翻译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积极开发创新思维,并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深刻领会、消化、吸收有关的人文素养教育内容,从而拥有内化的优良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3.任课教师以身作则影响学生

任课教师的一大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为了教书,任课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过硬。除了教书,更需育人,所谓德才兼备德为先,那就必须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是立得正、行得端的人文素养丰厚的好老师。任课教师平时应不断接受思政培训和学习,用好学习强国APP,持续加强自我思政意识,自始至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身作则,牢记为人师表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有正确的三观和理想信念,热爱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恪尽职守,保持牢固的思政教学理念,以自己的实际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操守,发挥任课教师榜样的力量。这样,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时,可以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生为华夏人,一颗红心献华夏,这般的桃李必然芬芳满天下。

四、结束语

我国强调学校教育过程中须抓好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的一大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前的翻译课程教学中虽然人文素养教育存在不足,如翻译教学多半把侧重点放在外语和西方文化上、单开专门的思政课程、翻译课程教学与其人文素养教育没有有机结合等。但抓好翻译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为了抓好,可从翻译资料、中国翻译史、文学作品中挖掘人文素养教育内容,用好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人文素养培养全程不断线,任课老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相信这些做法会大大助推翻译课程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人文思政素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