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野下的白洁夫人形象分析

2022-11-21 10:30马绪援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忠贞白族夫人

◎马绪援

(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

白洁夫人又称“柏洁夫人”“慈善夫人”“白洁圣妃”相传是六诏之一“邓赕诏”的妃子,因其善良、忠贞、勇敢、智慧、美丽被后人所推崇,被大理市、剑川县、洱源县、鹤庆县的部分白族村落奉为本主。信仰白洁夫人的人们将其定义为是智慧、忠贞、勇敢的英雄,不仅传播着白洁夫人这一人物形象和信仰,同时,也在传播着她身上的优秀品质,让后代学习。

一、白洁夫人的形象

白洁夫人的形象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认知。在传说故事中、戏剧、节庆习俗、本主信仰中都对白洁夫人有不同的认识,但这些方面白洁夫人形象的共性表现在其忠贞、善良、美丽。

(一)传说故事中的白洁夫人形象

在《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中记载了白洁夫人的故事。白洁夫人是五诏之一邓赕诏王的王妃,有一天南诏王邀请其他五诏国王去松明楼一聚,目的是想趁机杀死其他五诏国王吞并五诏,白洁夫人看出了其中的蹊跷,阻止丈夫前去,告知丈夫慎入陷阱,但邓赕诏没有南诏强大,为了本国的子民邓赕诏主选择前去赴宴,在邓赕诏主离开时白洁夫人在丈夫手中戴了一个铁镯以防意外。果然在第二天就传来消息前去赴宴的其他诏主和邓赕诏主都被烧死在松明楼,白洁夫人点起火把连夜赶往南诏松明楼,在烧尽的残骸中找到了戴着铁镯子的丈夫的尸体,南诏王想要霸占白洁夫人,白洁夫人许下三个誓言,第一要全城的人为丈夫披麻戴孝,第二要求带回丈夫尸体回邓赕城,第三为丈夫守孝一百天。做完这三件事情白洁夫人就答应嫁给南诏王,南诏王同意了白洁夫人的要求。回到邓赕城后白洁夫人招兵买马,等到南诏王派人来迎亲时,白洁夫人拼死抵抗。最终因为南诏的强大而攻打失败,白洁夫人跳海殉节。

(二)节庆习俗中的白洁夫人形象

白洁夫人的形象被人们广泛认知,因此,后人也通过一系列的民俗活动纪念白洁夫人。白族人们通过火把节、捞尸会、凤仙花染指甲等活动形式来纪念白洁夫人。

首先,人们通过“火把节”这一活动纪念白洁夫人,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人们通过点起一个个大火把,众人齐聚在一起,竖火把、撒火把、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来纪念白洁夫人。白洁夫人在攻打南诏的途中点起火把带领将士勇敢前行,用火把节的一系列活动来纪念白洁夫人的“勇敢”。

其次,“捞尸会”也是纪念白洁夫人的活动之一。在每年的八月八,喜洲附近的人们,都会在洱海里举行捞尸会,用来纪念白洁夫人。同时“人们会在这一天放生小鱼、泥鳅等来纪念白洁夫人”[1]。这些活动习俗都是们纪念白洁夫人“忠贞为夫”精神。

最后,妇女们用“凤仙花染指甲”来纪念白洁夫人。白族妇女们用凤仙花汁水涂在指甲,第二天指甲就变成红色。传说故事中白洁夫人“刨尸认夫”在烧尽的残骸中找出了丈夫的尸体,她的手指在这一过程中受伤被血染成红色,表明了她一心救夫,对丈夫的不离不弃,也表现出她的忠贞。“女人和孩子在节日的前一天用一种叫做‘指甲花’的植物把手指染成红色,模拟柏洁夫人挖丈夫遗骸时染血的手指。”[2]因此,在节庆习俗中人们对白洁夫人形象的认知用不同的纪念方式表现出来,耍火把纪念白洁夫人的“勇敢”,捞尸会纪念白洁夫人的“贞洁”以及“凤仙花染指甲”也在纪念白洁夫人的“忠贞”。白洁夫人的形象在白族的节庆中都有所体现,这些节庆习俗也是人们对白洁夫人不同形象的认知方式。

(三)本主信仰中的白洁夫人形象

本主信仰中白洁夫人是人们的“保护神”,人们把白洁夫人当作精神的寄托。人们遇到大小节日、遇到结婚办喜事、学生升学等,当地老人都会带着自己的家人来祭拜白洁夫人,保佑他们一切顺利、风调雨顺。在不同的节庆时,人们会带着香火、贡品前来拜祭白洁夫人,这是因为白洁夫人在大众心中成了“神灵”的形象,保佑这一个地方的平安。

此外,本主信仰中白洁夫人被认为是“节妇”的形象,从而受到妇女们的祭拜。通过白洁夫人“为夫殉节”的故事,人们了解到了白洁夫人作为一个妇女体现的坚贞。后代的妇女把白洁夫人当做作合格妻子的衡量标准,不断学习、改进,通过学习白洁夫人身上的善良、智慧、勇敢,当地妇女们也希望成为像白洁夫人这样优秀的人,热爱家庭、服务社会。

二、白洁夫人形象的传播形式

白洁夫人的形象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认知,在传说故事中白洁夫人的“智慧”被人们称赞。这些形象的传承、丰富、演变都是大众文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口耳相传

“口耳相传”是白洁夫人形象传播中的主要传播方式,即通过人们口语叙述,由上一代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对下一代进行传播。“口耳相传”在传播过程中就有着相互交流相互扩散的性质,口耳传播的对象是人。因此,在传播白洁夫人形象的时候,对于传播者传播的内容受传者给予回应,表现出对于白洁夫人形象的赞赏或同情的态度,这一过程就起到了交流的作用。同时,在传播白洁夫人形象之后受传者对于白洁夫人的形象有了自己的认知,进而传播给下一个人,以此类推就起到了扩散的作用,也就达到了口耳相传的目的。这一传播形式产生的原因主要与白族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关,因为白洁夫人的形象大多是由老一代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下一代,所以传播者大多是白族的老人,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也就只能进行口耳相传,在以前的年代很少有书籍记载。

(二)文字传播

首先,白洁夫人形象的传播除了依靠人们口耳相传之外,还有更加准确的传播方式——文字传播。这种传播形式产生的背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演变而来。文字传播主要以书籍、碑文等形式来传播。在书籍传播方面,由李星华记录整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编的《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中就介绍的白洁夫人的故事。书籍传播的优点在于具有“长久性”能够持续的流传,而且流传范围家较为广泛,对于大众来讲较为轻松便捷;但对于文化程度低的人却起不到传播效果。其次,以碑文记录的形式进行传播;通过笔者调查,在大理北门的“柏节祠”和洱源县德源的“白洁圣妃庙”都有石碑并刻有文字记载白洁夫人的故事,向后人传播。碑文传播的优势也在于可以长时间保存,并且传播范围可以扩展到前来石碑所在地参观的游客,无形中扩大了传播的受传的人群范围,但以碑文形式的传播的缺点在于,只能传播给前来到石碑所在地的人,未能到达碑文所在地的人接受到的信息并不全面;最后,以楹联的形式传播。

文字传播较口耳相传传播的信息的保存更为长久,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在传播过程中不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并且能让受传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与文字之间有思想交流,从而加深了传播的效果。

(三)电子媒介传播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电子媒介传播对白洁夫人形象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传播方式更为广泛。电子媒介传播的形式有电视媒体、影视戏剧等形式传播。首先,对电视媒体传播而言。经笔者采访调查,在洱源县当地的电视媒体通过制作文化节目的形式对白洁夫人的形象进行传播,同时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都会有记者对白洁夫人有关的活动如火把节进行报道;这一传播的优点于与传播的范围较为广泛,缺点在于这一传播形式传播的内容过于表面化,受众并不能深入地了解白洁夫人的形象。其次,以影视戏剧的形式进行传播,如京剧《白洁圣妃》通过剧本的创作、编排、表演等方式向受众传播白洁夫人的形象,这一传播方式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以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深刻解读了白洁夫人的形象,以影视戏剧的方式进行传播,优点在于更加深动形象地表现了白洁夫人忠贞、善良、美丽、智慧的形象。

因此,电子媒介传播在传播白洁夫人形式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子媒介的传播,扩大了白洁夫人形象传播的范围,增强了白洁夫人形象传播的效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白洁夫人身上具有的优秀品格,同时也传播了大理本主文化。

三、白洁夫人形象的文化内涵

白洁夫人的形象不仅在大众之间流传,同时其形象也具有内在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价值。白洁夫人身上的美丽善良、忠贞节烈使其成为后代甚至是妇女们的学习榜样,人们祭拜白洁夫人来祈求家庭和睦、平安富贵。

(一)美丽善良,忠贞节烈

白洁夫人的形象被当作榜样,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其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节烈、孝子本主,如慈善夫人、阿利帝母等。”[2]中国古代历来就有许多节妇的典型,如关汉卿笔下的“窦娥”等。他们忠心为夫、忠于爱情,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女性的善良、忠贞,她们的形象也代表着中国的传统观念。白洁夫人被定义为“节妇”就是因为其对待丈夫忠贞、对待爱情专一等表现,她“刨尸认夫”“为夫殉节”体现了她作为一名女性一位妻子所展现的价值观,即对待感情专一对待丈夫忠贞。白洁夫人的“节妇”形象为后代树立了楷模,妇女们争相学习。学习的不仅是白洁夫人身上忠贞、善良、节烈的品质,同时也成为人们的精神力量,传递着美好、正义、善良。人们信仰白洁夫人就是因为其身上的善良、美好能带给人们精神的支持,相信通过学习白洁夫人、祭拜白洁夫人,普通大众也会看到正义、善良、美好。

(二)家庭和睦,人丁兴旺

白洁夫人是邓赕诏主的王妃,在当时也算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正是白洁夫人作为女性所拥有的“母性”被后人认为是祈求子嗣、家庭和睦、人丁兴旺的对象,这也上升到人们的心理需要,人们需要满足自己的愿望从而进行祷告祈福。人们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到白洁夫人身上,希望善良、美丽、正义的白洁夫人让人们愿望成真,“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土生土长的宗教活动,它起源于原始崇拜,形成于南诏大理国。”[3]而白洁夫人作为女性神灵,也就被后人推崇为祈求子嗣的对象。“家庭和睦”与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有关,中国传统注重家庭伦理,要求长幼有序、尊敬长辈,而白族同样也是一个注重伦理的民族,这也无形中使人们对于的家庭观念更加深入,追求家庭和睦、人丁兴旺。

白洁夫人与自己的丈夫恩爱并且友好,两人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他们的家庭被人们认为是幸福的家庭,因此,人们也追求家庭生活像白洁夫人和她丈夫一样幸福和谐,同时白族的女性也把白洁夫人当作妇女的典范,从而祈求子嗣,希望人丁兴旺。白洁夫人形象的这一文化内涵也与大理的包容性有关,不同的民族生活在这里,有着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习俗的差异,但因为大理文化的包容性才变得和谐起来,白洁夫人形象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追求家庭和睦、人丁兴旺,对于大理的每一个民族来说也都希望自己的民族和谐。 因此,人们在推崇白洁夫人为本主时,不仅仅是白族信仰白洁夫人,同时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也信仰白洁夫人,人们通过祭拜、学习、传承白洁夫人身上的优点来完善自己、完善生活,从而达到人们家庭的和睦、人丁的兴旺。

(三)祈福纳祥,平安顺遂

白洁夫人在大理被人们祭拜、供奉,作为一种本主崇拜与佛教、道教等的崇拜有所区别,白洁夫人的形象被认定为某个地区或某个村的本主,因为那里的人们通过祭拜白洁夫人,希望能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平安顺遂,首先,人们通过祭拜白洁夫人来求财,白洁夫人作为“邓赕诏”的王妃是权力富贵的象征,因此,人们通过祭拜白洁夫人希望得到生活富裕、物质充足的愿望;其次,人们通过祭拜白洁夫人来祈求平安,白洁夫人是正义的化身,是民族女英雄,在人们心中这样的英雄会给人们带来平安幸福,给社会带来和平、正义。这些祭拜都是因为人们精神的需要,人们需要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自己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每年的大小节庆,信仰白洁夫人的人们都会带着自己的子女、后代前来拜祭,特别是在结婚、升学、过年等时刻,人们都会在白洁夫人庙里祈福祷告。除了拜祭和祷告,公共仪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是人们会举办一些“净化”活动,人们认为村里的人死亡较多、庄稼收成不好等等,都是有灾难的征兆,因此,当地人会举办一些“净化”活动来去病消灾,对于白洁夫人而言,“在火把节的头一天,年纪大的老人和信徒会齐聚在白洁夫人本主庙里进行‘洞经’演奏,这一系列的活动也叫‘打醮’,是一种借助神灵的力量进行空间清洁的仪式,因此,从空间研究的角度对仪式进行描述是很有必要的”。[4]人们通过祭拜、祈福、祷告等形式来表达人们心中的愿望,都是希望家人平安、生活幸福,这一文化内涵所表现出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在表达着人们对白洁夫人推崇和信任。

综上所述,白洁夫人的形象在传说、节庆、大众心目中有不同的认知,具有一定的传播价值和相应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白族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有重要的意义。白洁夫人这一形象在大众传播下也发挥着维护正义、保卫和平、精神追求等作用,因此,人们通过对白洁夫人形象的认知也在传递着正义,传播着一个民族的本主文化。

猜你喜欢
忠贞白族夫人
咏犬
“夫人”与“妻”的区别
颜真卿
花样云南(二)
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雄形象的解读
天命夫人
白族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
知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