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治理的困境与纾解

2022-11-21 19:17
西部财会 2022年9期
关键词:乡贤村民农村

林 亮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与过去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强调的内容不同,此次振兴战略是致力于我国农村的全面振兴,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将文化建设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摆在同等的高度,这是对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维系着乡村社会的安定,发挥着凝聚力的作用。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对乡村振兴战略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要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走文化自信的道路,这充分肯定了文化自信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国家要强大必须发扬其本土文化,所以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样重要。当然,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当前的乡村文化治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探究问题背后的根源,突破阻碍乡村文化发展的困境,以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一、乡村文化治理的理论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乡村文化治理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领域的专家都从各自的维度去阐述这一概念,但多数界定乡村文化治理的概念都离不开主体和对象两个因素。通常来说,乡村文化治理是立足于广大乡村,以乡村文化事务为治理的对象,充分协调各方力量,力求提高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强村民的文化精神、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提供乡村文化服务以及致力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乡村治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和内在动力。乡村文化治理对乡村社会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促使村民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转变,更快地适应新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新乡村发展理念,对乡村社会的发展起到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保护和振兴本土的乡村文化,有利于提高乡村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村民精神面貌,巩固村民主体地位,这对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二、乡村文化治理的困境

(一)行政困境

1.乡村文化治理偏形式主义。某些地方基层政府针对乡村文化治理的重点,不在于村民的文化生活和乡村的文化繁荣,而是为了完成上级政府分配的指标,没有真正地落实文化建设工作。这可能是因为文化治理工作在短期内很难产生行政效益,资金消耗也大,实际开展起来较困难。另外,基层政府是政策落实者和执行者,平时的工作任务已经很多,本身压力较大,很难再去认真投入到文化建设当中,只能完成数字化的指标应付上级的考核检查,不考虑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产生了倾向“硬指标”而忽视“软指标”的现象。

2.乡村文化治理能力不高。文化治理能力优劣决定着乡村文化建设的成败,当前导致基层政府文化治理能力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管理程序复杂。自政府职能转变以来,基层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相关组织实施统一化管理,但乡村的文化建设工作还要接受上级文化部门指导,这种双重领导模式使得文化组织在开展工作时效率低下,缺乏主动性,严重影响文化建设的进程。二是机构设立缺陷。一些乡村文化机构设立不合理,机构重叠,职能部门职责混乱,工作不明确,造成多头管理,经常发生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二)主体缺失困境

1.近年来,农村人进城打工的数量逐年增加。数据显示,2021年农民工总人数达到29 251万人,与上年同比增长69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 172万人,比上年增加213万人,增长1.3%;农民工平均年龄尽管持续提高,但总体稳定在39岁~42岁之间,中年农民工依然是农民工主体,农村人口的流出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常态。从年龄结构上看,主要是农村的青壮年,而且男性居多,因为女性大多数可能要务农持家或照料老人孩子。但不乏有夫妻双方进城工作的,这类群体占比近两年有所上升。由于他们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打工,只有春节回乡团聚,所以在过完春节之后乡村人口会骤减,仅剩下老弱妇孺,乡村整体呈现“空心化”状态。

2.在大量劳动力离乡之后,熟人社会开始解体崩塌,有学者把这种乡村社区称为“无主体熟人社会”。因为青壮年是乡村里最有活力的成员,是农村公共事务的主要参加者以及利益冲突的当事人,他们的离开导致整个农村社区缺乏主体活力,原来的熟人社会也渐渐演变成无主体的熟人社会,这使得农村的文化建设难以得到持续发展。

3.乡村文化精英流失。乡村文化精英对当地的风俗和人文有着深厚的认识和了解,在乡村具有一定群体地位和声望。他们作为传统乡土社会的精神支柱,对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乡村精英理应担当起建设乡村文化的重任,但随着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诉求越来越高,乡村社会无法再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他们便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走出乡村,这加重了乡村文化后备力量的流失,也深化了乡村文化治理能力的贫瘠化,乡村文化治理成为了政府的“独角戏”。

(三)教育困境

1.文化水平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有些村民依然保留着传统农业文化思想,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保有传统思想的封闭性、保守性等特征。这些思想传统、固化的村民,并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本村的文化建设工作。此外,乡村中大多家庭是老人和儿童一起生活,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很容易被老年人所束缚,使他们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获取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可能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乡村文化的理解。长期处于思想压制的留守儿童偶然接触了城镇文化之后,因缺乏一定的乡村文化底蕴,很容易会被外来文化所带偏,产生错误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判断。乡村文化在强势的城镇文化面前显现得较为被动,当城镇文化扎根于他们心中,那么留守儿童将来可能也就不会留恋于养育他们的乡土,反哺故乡,这种结果大大削弱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潜力,给乡村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2.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当前,乡村学校和乡村文化组织既缺乏物质与经费的投入,又缺乏合适的乡村文化教师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引导,乡村文化教育的落实和普及难以开展。此外,一些乡村教师的重心并非完全在教学当中,可能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备考其他岗位,乡村教师只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暂时落脚点。也有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影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一批批乡村学子。但功利化的教学割裂了与乡土文化的联系,将乡土的文化价值隐匿在乡村之中,消解了乡村学子对乡村的文化自信,仅留下对城市的向往之心,最后导致乡村学校的乡村本质逐渐被削弱和淡化。

三、乡村文化治理的纾解路径

(一)提升政府文化治理理念,加强政府治理手段

1.基层政府的治理理念需不断提升。首先,通过教育学习和政策指导,基层政府需认识到文化治理对乡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力作用,认识到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性要素。其次,将传统的由行政主导的单一式文化管理思想转为多元联动机制的思想,促进政府从“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分解下放文化管理职权,予以市场和个体更多自主创新空间,倡导多元主体共治,鼓励乡镇村民积极参加文化建设工作。这种思想的转变不仅影响政府对文化治理的重新认识,而且激发了市场有关乡村文化治理方案的创新,对于培养村民的文化参与意识也起到促进作用。

2.基层政府的治理手段需不断加强。首先,适当给予地方文化建设机构一定的自主权力,提高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地方创造性地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从而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其次,优化和精简管理程序。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手续工作,减少无用繁琐的工作负担,增加工作的效率,集中力量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当中。最后,精简组织机构,明确职务职能,减少多头管理和推诿扯皮的情况发生,实现基层政府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促进人才回乡,培育乡贤文化

1.促进人才回乡。人才是乡村振兴体系中的主体要素,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石,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就是人才。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乡村支教和“大学生村官”等,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更为关键的在于如何吸引更多的离村人员返乡,真正为家乡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首先,发展乡村经济,解决农民就业生活问题,缩短城乡经济差距,提升乡村的吸引力,才能从根源上减少乡村人员的流失。其次,丰富乡村的产业类别,扩大乡村的产业空间,让乡村人才认识到回家乡创业不比在外面差。最后,增加乡村基础建设的投入,改善乡村的生活条件,优化乡村的公共服务,满足村民的生活诉求,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够保留住乡村的优秀人才,还能够吸引外来人才,协同共建乡村事业。

2.培育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一项长期又复杂的工程,为充分发挥乡贤作用、助推乡村振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广泛开展培养乡贤、学习乡贤的活动,营造有利于乡贤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通过开展道德模范系列评选活动,让一些好人好事的先进事例在乡村中传播,用先进典型影响社区的每个家庭,有效引领文明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作用。其次,加强教育培养。通过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形式,对乡贤的候选人加以培养,增强其工作能力、责任意识和文化涵养,为乡村文化建设储备人才资本。最后,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乡村文化建设有贡献的乡贤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更好地为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服务,发挥乡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先锋作用。

(三)重视农村文化教育,提高村民文化意识

为改善农村文化教育现状,重塑村民的文化价值观念,首先,向农村地区注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集中兴办乡村学校,优化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引进更多优秀教师,提高农村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其次,针对不同年龄段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以提高村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文化涵养,为乡村文化建设事业储备主体力量。再次,推进乡村文化自治组织的发展,发挥各方主体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文化自主管理和创新。最后,广泛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如放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电影、组织评选好人好事等教育活动。重塑村民的文化价值观念需多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让村民在教育活动中感知乡土文化的魅力,认同和尊重本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乡村文化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起源;乡村文化维护着农村社会的安宁,是乡土社会的稳定器;乡村文化背负着农村振兴的使命,是文化建设的精神源泉。毋庸置疑,乡村文化对一个社会,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的影响。走文化自信的道路,加强乡村文化治理,发挥本土文化的优势,以期从乡村文化的振兴,进而实现我国农村全面的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乡贤村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