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太行贫困带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研究

2022-11-23 05:00薛向东张力凡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0期
关键词:燕山社工机制

薛向东 张力凡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指导性战略,推进精准防贫体系构建,筑牢防贫保障网,坚持“未贫即防”、“返贫即扶”的工作思路,对于保障初脱贫地区的接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到脱贫攻坚成果的持续性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有必要对燕山地区贫困脆弱性进行现象阐释与社工理论专业化分析,引导社工力量进行防贫参与,将政府资源调配优势、信息传递优势与社工组织的专业化优势有机结合,构建推动适应当地实际条件的特色化脱贫成果巩固防贫体系。探索燕山少数民族地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交接期、精准扶贫与精准防贫的对接点上如何构建完善科学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实现贫困增量有效遏制、脱贫人口绝不返贫、临贫边缘户稳定发展、保障初脱贫地区稳定发展接续发展。

1.燕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1.1 燕山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情况与防贫振兴困境

燕山少数民族地区为河北省西北外围的贫困程度较深且集中连片的区域。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理原因等多项贫困致因叠加影响,该地区目前社会脆弱性仍然显著,偶发性贫困发生率高。一方面,燕山少数民族地区常年少雨,水资源匮乏,多山地丘陵地形导致土壤浅薄贫瘠,自然灾害频发,防贫开发难度大。另一方面,“政策致贫”的独特致因也减缓了该地发展进程。作为首都生态功能的后卫基地与水源生态保障区,燕山少数民族地区受限于限制发展政策,开发模式受限。总体来说,该片区地理位置存在缺陷,资源开采难度大、土地利用效率低、产业发展限制多、基础设施配套匮乏、环境治理滞后导致发展受限;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协同发展体系不健全,在区域竞争处于劣势;教育返贫个案较多,专业化人才匮乏;环境优先发展策略,产业选择范围狭窄。

1.2 燕山少数民族地区防贫工作成效梳理

多年来,燕山少数民族地区防贫开发工作稳定推进,已形成政府主导,多方支持,全民参与的特色化防贫发展新格局。当地经济发展面貌显著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当地高度重视发展动力挖掘,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产业防贫为工作着眼点,奉行生态优先理念,强化以贫带贫机制,着力构建贫困边缘户监测预警与帮扶熔断机制,优先确保此类群体实现劳动力稳岗就业。同时出台多项人才回流吸引政策,鼓励本土人才回乡再就业,做到脱贫成果的有益巩固与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燕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片区内农民和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均获得显著提升。

1.3 社会工作介入防贫实践效果及尚存缺陷

专业化社工组织尤其发挥自身专业性优势,投身专业领域防贫与发展提质增效实践。承德市社工联合会在全市社工组织中发起了“社户携手共合作、助力脱贫保收官”行动倡议,引导鼓励全市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按照各自的宗旨理念和业务范围,各尽所能地参与防贫工作。但客观来讲,现阶段社工组织在精准防贫方面效果仍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社工组织自身出发,组织防贫工作参与频率低,专业能力相对薄弱;从社工参与的大环境来说,社工参与防贫工作制度体系尚未健全,社工组织整体地位偏低;此外,目前部分社工组织的防贫发展参与,主要是各地社工联合会发动组织,政府缺乏统筹规划与引导,社工参与防贫发展缺少制度规范。

1.4 现阶段防贫工作整体思路

综上,社会工作防贫在确保精准防贫、增强内生动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独到作用。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组织的工作参与行政力量补充仍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的有机衔接,尤其需要转变传统单一政府负责制防贫模式,防贫对象、防贫目标的转变要求防贫工作的社会化。如何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进程中引入社会工作参与,如何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是新时代防贫方式变革、防贫主体扩充的关键,是社会防贫参与的重要环节,是对行政力量防贫的有益补充。社工组织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共同参与民族地区的偶发性贫困阻断与后续开发工作,推动动态监测机制、帮扶救助机制、防贫保障机制的构建,是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发展的全新模式,有利于“人人愿为,人人可为”的开放式防贫发展新格局形成。

2.燕山少数民族地区偶发性贫困剖析

通过对燕山少数民族地区10个贫困县及其42个村庄覆盖农户的家庭状况、当地的产业项目、市场的结构及外部的冲击的调研可得:

脱贫攻坚战胜利后,工作重点由扶贫向防贫转变,从绝对贫困变为相对贫困,现阶段对相对贫困的界定尚无统一规范标准,加之相对贫困自身的偶发性、个案性特征,贫困治理复杂度不减反增。燕山民族地区自身发展基础与产业选择限制,导致该区域内部与外部均存在较大发展差距,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群体相对贫困特征显著,分布较为分散,具有较高断血性返贫风险。

其次,由于脱贫后部分扶持政策的消失,使得马太效应重新起效,高质量教育、医疗等资源受利益吸引重新由燕山少数民族地区向京津石等地集聚,多年努力构建的教育医疗卫生体系也有部分因人力物力等资源丧失而导致运营难以维系,使得部分群众重新因病、因教育返贫。

同时,由于政府退出机制导致的偶发性隐形贫困也不可忽视,此类相对贫困更表现出隐性、复杂性、多维性特征。如脱贫攻坚前期发展产业选取的不可持续性导致后贫困时代发展受阻。再者,政府撤出与社工组织介入的不同步性也加大了偶发性贫困的发生风险,当地政策由兜底保障更多转为启发造血的同时,本该上位的专业化社会组织却因为政府审慎性与群众接受度等原因暂时缺位,导致部分初脱贫户非但没有获得营收技能渠道,反而丧失了优惠政策,最终重返贫困。

此外燕山少数民族地区在产业化、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落后,难以承接京津地区所疏解的功能,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程度低,当地在物流方面仍然较为落后,致使燕山地区偶发性贫困出现可能性高。

3.社会工作介入防贫工作的必要性和优势

3.1 社工组织的需求协同性

由于部分初脱贫地区外出务工及人口结构优化,地区内部村民对村庄认同归属感较弱,村庄发展凝聚力不足;长期政府主导的反贫困工作背景下行政式制度化管理惯性明显,治理模式亟待创新;部分政策消除后存在产业撤出倾向,地区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可持续型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体系。初脱贫地区基础设施与非政府型保障体系的欠缺使得基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具体评估耦合政策制定行政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链接效能。

3.2 社工组织介入可行性

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其共融点,用相互耦合,共同发展来概括二者间的关系最为合适。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推进以及国家治理能力提升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宏观而言,社工组织以其专业性知识技能为政府行政决策部署提供辅助参考,微观来说社工组织又因其低位性可以实现与基层帮扶对象的直接对接。及时准确的社工介入振兴有助于村庄自身产业构建优势的发掘与政府行政职能的补缺,充分发挥社工组织高效的资源链接与人事协调的整合作用。

社会工作从其孕育产生时就把解决贫困问题、推进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社会工作者以其专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资源在实践领域完全有别于经济学中的功利主义数字与算计。社工组织是链接社会帮扶资源与农村发展需求的重要纽带,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反贫困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初脱贫地区探求接续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其对政府防贫失灵的弥补性贡献在于:

首先,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弥补政府防贫发展资源的有限性,鼓励和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满足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尤其是对因缺乏社会资本的脆弱型家庭,可以促其从非正式、正式网络获得社会支持,疏解心中郁结。

其次,社会工作特有的践行与理论方法弥补了政府管理的专业欠缺,其嵌入式参与农村精准防贫可以实现防贫对象的精准定位,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链接致富项目资本。社会工作者依据不同服务对象而选择的的个案、小组、社区三种工作模式可以在物质层面为贫困者以专业化、差异化的原则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支持;在精神上以专业的优势为贫困者减压,激发振兴动力。作为社会工作独有的优势,强调的是尊重案主的价值,聚焦案主的已有优势与自身能力,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对案主赋权增能。

4.社会工作介入防贫工作理论剖析

4.1 个案理论与作用机制

个案工作是指通过对有需要帮助的个人或家庭,利用社工的个人优势,帮助其挖掘身边资源,改善社会环境。个案工作的本质是在帮助他人同时帮助自己,提升个人的社会价值及功能。

4.2 小组理论与作用机制

小组工作经由社工的策划和指导,通过小组间以及组员之间的积极互动交流,帮助对象改善其社会功能,从而达到预防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目标。小组工作以人际关系积极互动为基础,通过专业的小组活动过程来增强社会和个人团体的社会功能。

4.3 社区理论与作用机制

社区工作包括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以确定社区的需要,并共同帮助解决社区的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在社区工作的框架内,社会工作者应科学和详细地分析社区的基本情况和需要。社会工作者可通过社区观察、访问、提高认识运动或与有关部门和社区团体联系,进行联合协商,以便在社区内拟订有系统的反应计划。社会工作者可以与政府合作,制定总体规划,将社会工作纳入总体规划,并获得财政和制度保障,实现政府高层设计和基础设施的双向发展。

5.社会工作乡村振兴介入的机制对策

5.1 供求与激励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社会市场上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在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运动中来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所组合成的一种机制。在乡村振兴工作介入中供求机制中的需求方为农户和政府,供给方为企事业单位和中间团体。长期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燕山少数民族地区还发展要根据当地情形引入特色产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供给体,从行为思想上改变村民生活方式。

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下乡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留住人才,才能促使更多的人主动、自愿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机制,有利于贯彻“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激励机制所实施的对象为委托代理、协助互助、外展介入,将其区分对待是精准,三部分机制的健全完善是整个激励机制可长期使用的关键。培养能力过硬的队伍,需要对下乡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完善的鼓励激励机制。对于当地的居民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激励,分别是制度激励、组织激励、评比激励、和荣誉激励。

5.2 考核与跟踪机制

对于燕山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的介入,我们考核机制的主要对象为农户、社工组织、政府,并采用多方面的考核制度进行考核。一方面考核农户是否真正投入到乡村振兴企业或乡村市场经营体系。另一方面考核思想精神转变,是否不再计较得失,参与村庄管理,积极配合社会工作开展。

乡村振兴因其持续性,需要切实可行的跟踪机制确保各阶段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个案跟踪体系的构建要求不断完善健全贫困户建档立卡实施程序,提升数据库开发管理水平,促进大数据共享,构建信息数据库动态维护和精确分析决策模型。利用互联网数据共享技术,优化乡村人才培养格局,实施分层分类教育培训,针对发展资金、专业技术等难题建立长期跟踪机制。

5.3 修正机制

修正机制主要是针对于在跟踪机制中乡村振兴工作出现不足或所对应农户不满足当前的收入水平时对社会工作机制进行修正。随着社会工作介入的深入,一些问题也在逐渐显露。在跟踪机制中发现乡村振兴工作覆盖不全面时,应逐村逐户进行指导;引入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产业;支持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户自主创业,对没有“三无”贫困户,可以实施产业推进,推动资源变产业支持农户成为经营主体,基层工作者对其进行帮扶。

猜你喜欢
燕山社工机制
盛开在燕山深处的山桃花
——怀念何理老师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燕山大学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皮革机制
家在燕山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