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思考

2022-11-23 05:00董丽英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乡民乡土农村

董丽英

(江苏省常州市委党校,江苏 常州 213016)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同于古埃及等三个文明古国,中国绵延至今仍旧保持着完整的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延续的根基,只有拥有对自身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推动社会持续发展,思想不断进步。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日常生活的美好向往也在逐渐增长,因此,传统城乡制度新状况面前出现了许多问题,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农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都呈现出大量劳动力流失,副业发展不全,文化传承断裂,脱离大社会环境的现象。加强文化振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添砖加瓦,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1.乡村文化振兴对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1 文化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固本之道

农业是固国之本,自古以来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安抚百姓及治理国家的关键之处,我国党中央在2004年以来的每一次年初都会部署关于农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在内容上除了对农村经济建设外还有对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求及意见,并且至今在关于文化建设内容上的要求越来越具体。在2017年中共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中,振兴乡村文化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因此,必须将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一起抓,两者缺一不可。

在中国的历史演变长河中,农民一直占据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而不同地域的乡民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及生活习俗形成聚集而居的现象。随着历史的变迁,周围环境的改变及社会发展的进步,各民族人们逐渐形成了融合现象,但是各具特色的不同形式文化并没有被时代的更迭所遗失,而是在时间的洗礼中形成了一种非常朴素的共同认知体系,成为人们现在所熟悉的乡土文化。而这种文化作为中国文明流传的本源始终体现着尊老爱幼、请勤劳勇敢、守望相助、勤俭持家等无数传统美德,这些优点是至今仍被社会推崇的主流思想,此类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在古代发挥着睦邻友好约束乡民的作用,对于现代大众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良好道德品质。但是从近代以来为了追求社会科技方面的发展,乡土文化受到了许多的否定质疑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是从目前社会建设多方面能够看出,乡土文化并没用被遗失被外来文化侵蚀,它的精髓仍然深深扎根于中国民众的心中,潜而不灭。故乡村振兴的本源就是文化振兴,只有当社会各界深刻理解乡土文化,从心中诚恳的认同乡土文化,并对此保持尊重增强文化自信,才能促进农村发展。

1.2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

在面对困境及难题时身体是很容易受到创伤感受到疲惫的,支撑身体依旧行动的力量来自内部的信念和精神。因此,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能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还能推动社会发展。而文化就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生命力的精髓,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文化发展的好则大众的道德素质就高,当大众都能拥有积极团结的内在素质时人心就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那么做事情也很容易成功。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对湖北农村视察的过程中提出,现代的农村绝不能成为一个田地荒芜的农村,老人儿童留守的农村,记忆中怀念的故园。对于农村,需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但是又不能丢失农村的本真,“必须记住乡愁”。而这所谓的乡愁其实就是指的乡土文化,是中国人民灵魂深处的烙印,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脉络永不忘记的民族记忆,是民族文化影响下心灵的牵挂。

1.3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然环节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然不能脱离乡村文化振兴这一环节,当人们的精神文化丰富起来才有可能带动物质经济的进步,建立新型乡村组织,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发展,振兴乡村各项产业,引进保留乡村人才。也是党中央为解决调整城乡之间经济文化不平衡差距大的主要切入口,还是推动乡村振兴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任务及必然保障。农村之所以长时间以来落后于城市,除了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人们的思想在这种环境中被禁锢封锁,与外面世界的交流不够紧密,对乡土文化的发展始终保持守旧态度,不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抑制了文化发展,使得在农村生活的人们与外面日新月异的社会相脱离。只有将人们的精神粘合起来,形成繁荣积极的乡村文化,才能对人心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及号召力,乡民共同将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出,以此才能更好的落实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推动农村发展。各地乡民一般会受到当地风俗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故文化是改变乡村现状,治理乡村的关键之处,在乡村文化中存在的风俗及道德伦理文化这一部分是改变乡村文化氛围的入手之处,争做文明新农村人,每家每户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和谐友善的乡民关系能有效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

2.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2.1 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剧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两个词对于大众来说并不陌生,指的是青年人外出务工留在老家的孩子及老人。社会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农村往往是被最后才关注到的对象,这时造成农村多方面落后于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生活在农村的人口在面对家乡的各种不良情况时为了下一代多半会选择前往大城市务工。对于基层行业来说,劳动力是其发展的基石和关键,而农业更是如此,但是农村的土地也常常是老年人在进行耕种。这是农村长期以来呈现的现象,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难以推动农村进步。

随着社会化的推进,科技的迅速发展,现在农业中也拥有了许多便利的工具,大多数地方可能已不再使用牛进行耕种,出现了耕种机、大型收割机等机械产品。但是这些现代化机器的使用方式许多老年人并不是很清楚,加之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技术说明书有一定的阅读困难,导致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事故。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孩子通常由爷爷奶奶照顾,在学习方面老年人给予不了孩子足够的支持及帮助,不利于下一代的文化教育。

2.2 对农村意识形态不够重视,造成弱化现象

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只关注经济利益的获得,从而忽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出现弱化现象。近几年,党一直在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对传统文化要秉承着传承及抛弃的双重看法,传承优良的那一部分,抛弃陈旧落后的那一部分,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及创新源泉。在此基础上,党中央还强调了加强社会意识形态对推动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取得了相应的良好效果。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乡村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落后的文化意识形态在短时间内并不能从乡民思想中根除,甚至具有较长时间的延续及顽强的生命力,阻碍了乡民对主流文化的接受速度及认同感。

在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村,居住乡民多是跟先辈一样保留着靠天吃饭的理念,当遇见干旱或是洪涝影响收成时都会有专门祭祀的地方乞求老天爷下雨或是晒太阳。这种固定的祭祀地点往往是通过一代接一代传下来的,会进行烧香跪拜等活动。这种落后的思想文化经过日积月累就会使乡民产生剧烈的信念感,一旦受到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时就会出现抵抗情绪。农村居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受到宗教文化长期的入侵影响,农村对主流文化意识的宣传度较低,宣传队伍体系的构建不完整,从而导致乡民对乡村振兴后大力发扬的主流文化接受有较长过渡期。所以转变传统观念,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才能总体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2.3 乡村文化产品发展滞后

乡村所生产的农产品及农副产品往往出现销售不出去的现象,或是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乡村文化产品相对于城镇文化产品严重滞后。对于一些大型商品生产主要是由政府负责,所需也是由政府供给,乡民个体能够拥有的主主导权比较小,而且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村人口分布比较疏散,而文化产品的生产加工的建设成本高对劳动力需求相对较大,人口密度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不利于文化产品的的发展。每一种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地方政府在资金来源方面受到颇多限制,对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力度也就不强,加之受到传统乡土文化的影响及长期注重对有形物质开发降低了看待无形文化物质的眼光,弱化了对文化产品服务水平的要求,忽略了市场对文化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不同民族的乡村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抓住这种特点用以加工开发新的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处。但是过去乡村干部及村民并没有关注文化产业方面,像许多少数民族村落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流传的文化当中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不断发扬推动此类文化发展,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进步,增加当地居民的生活收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产业想要发展就需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就要求各地政府必须拓宽眼界,发现当地文化产业的特点。

3.以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策略

3.1 调整乡土文化结构,带动产业发展

对乡土文化结构进行调整就是推陈出新的一个过程,将优良的传统延续下去,抛弃庸俗落后抑制人类进步的文化,是将符合射虎发展的西纳袋价值观与可取的乡土文化进行结合,从而赋予乡村全新的面貌,使人们明白在农村也能搞出自己的生产道路,以此为乡村保留青壮年劳动力,控制人口大量流失的现象,使村民都能返乡创业,为农业发展助力。这就需要村民明白乡土文化重构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发自内心的寻求这种需要,才能带动文化振兴推进乡村振兴,营造一个能适合居住能发展产业能适合游玩又能养老的优良乡村环境。要想将结构调整好,取得优异效果就得使人们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将该理念运用到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过程当中,形成睦邻友好,家庭幸福的良好乡村风气。

在进行社会主流文化的宣传过程中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宣传队伍,该队伍的人员必须经过学习、挑选、检验三个环节,确保自身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较高掌握度。然后对每个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对于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乡村居民要进行强度更大的宣传,以此为主要宣传对象,多带领乡民学习,打开眼界,传播新的文化知识。从当地的特色入手,振兴产业,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产,政府可以抓住这一点进行大规模生产,找好销售道路,对生产产品进行统一收购外销,像有些地区腌制的腊肉香肠都农副产品是拥有一定市场的,只要做好食品安全保障等问题,都可以成为乡民的一份收入,这样也会减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稳定了劳动力。

3.2 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结合

社会发展在长期的历史中一直呈现的是城乡分离的状态,城市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都先于农村,促进城乡结合就是要解决两者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村单方面发展被限制这矛盾。在中共中央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中有所指出,必须要明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要实现城乡之间平稳恰当的结合,缩短城乡之间的种种差距,就要先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对常规城乡发展的陈旧思想进行摒弃,向大众传播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兼价值观念。振兴乡村的目的就是要让传统守旧的村落成为新时代的农村,拥有符合时代意义的农村文化,赋予乡土文化新的生命力。故要形成这种文化就要做到既传承千年的优良文脉,又要结合时代特色展现新时代意义,不断地对乡土文化的内容及形式进行创新,以求达到使文化繁荣主推乡村振兴的目的。

在推进城乡结合的过程中要将农村与城市之间生产发展的要素进行互通。农村最好发展的莫过于将土地利用起来进行养殖耕种。那么新型的养殖技术及耕种技术都必须要得到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选择合适的农发产品进行开发。获得人才及技术的前提就离不开资金,因此,要促进城乡结合将其紧密联系起来就离不开各方面要素之间的互通。除了那些物质层面的要素融合外,更不能忽略价值层面的结合,就是精神文化。发展创新的源泉来自传承及传统,故必须注重城乡之间的文化融合,使城市感受理解乡土文化的魅力,使农村见识新型文化的发展接受新颖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要让更多的接受乡土文化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就要将社会注意核心价值深刻融入其中,积极养成乡民的文明风气与淳朴的乡风,从而整体提升乡村的文明程度。此外,将乡土文化中值得传承发扬的优秀精神文化需进行挖掘,做好相关保护工作,维护好一些古建筑及风土民俗保持传统村落良好的生态环境。

4.结语

自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以来,农村各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发展变化,推动乡村文化这一环节能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文化振兴才能推动政策更好的落实,促进农村经济的进步。故如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必然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面对当前农村乡土文化的多种困境,从中探索出解决办法,延续乡村文化血脉,缩短城乡各方面之间的差距,为农村引进技术型人才,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致力于发展具有各地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从而赋予乡村,赋予农业更多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乡民乡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江澜新潮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路遇乡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