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育背景下建设高校美育品牌的若干思考

2022-11-23 23:41张宏熙齐鲁师范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美育建设文化

文/张宏熙(齐鲁师范学院)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美育工作,深刻认识到美育的价值,通过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改善美育条件,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人文素养等全面的发展。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美育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2020年中央又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学校美育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同时注重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将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高校辅导员,就要深知美育的价值、目的以及本质,结合所在学校的基本特征,建设高校美育品牌。

一、“大美育”的基本概述

大美育是指运用自然、社会与精神中一切“美”的因子,对于人身心、心灵的影响。美育与艺术有着很大的差别,虽然近代以来美育的研究是依托于艺术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美育”的概念开始得到提倡,突破狭隘“美感”教育理念的局限,主张通过审美的认识、把握、改造主客观世界,以此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美感能力的提升。“大美育”中不仅包含着对于美的认知,还包括哲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的内容,由此美育并不仅仅是艺术教育,而是与各个学科都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美育的理想状态是能够将美育与其他学科结合,并将“美育”的思想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在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各个学科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现学生“创新、创造”为动力,进而推动“立德树人”,培养复合型人才。例如就单绘画专业而言,除了需要专业能力外,也要在音乐、历史、哲学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这样才能够绘画出带有情感的作品。比如,齐白石的《虾》就表现出了作者为人处世观的潇洒与自在;郑板桥的《竹》传递着作者的品格和性格特点;张大千《乔木高士》中,不仅表现了乔木的生气,也体现了张大千在画中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这些伟大的画家并不仅仅作画上具有较高的成就,其书法也是一绝。张大千因绘画风格大气磅礴,是“大风堂派”创始人之一,与齐白石、溥心畲有着“南张北齐”“南张北溥”之称,其善于绘画,又精于书法,长于作诗;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他的《美学》涉及了建筑学、雕刻、音乐、绘画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艺术理论同样是也是哲学理论。

由此,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无论是对于“美”的吸收还是输出,自己对于“美”的认知,不仅仅是需要一定的美学知识和艺术教育内容,还需要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进而能够让学生在大美育的背景下更好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地区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够肩负起继承、传播、发展的历史重担。

二、高校美育品牌建设的目的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在精神上有了更高的追求,不再满足于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而对于人才也有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重视美育工作,满足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促进当下美育的发展。因此,高校美育的改革需要在大美育基础上,以学生为主,融合地区、学校特色,创设美育品牌,提升学校美育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一)助力全面发展,确定美育品牌建设的目的

美育品牌建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确本校美育的主题。高校教育不仅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得到能力的提升。美育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国教育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在高校中开展美育,尤其是“大美育”理念下的美育,能够在学生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对于当下时代、社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学习到各种知识,得到多方面发展的目的。由此,高校美育品牌建设的目的在于助力学生在一个充满美的环境里学习,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完善道德品质,明确美育品牌建设的内核

美育与德育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德育是美育进行的理论基础,为美育提供深刻的思想内涵;而美育是德育体现的重要手段,是德育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德育和美育的关系应当辩证统一,德育为美育提供丰富的精神内容,而美育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两个教育的结合,以美引善,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道德教育。正如蔡元培先生提出“陶冶情操”最为重要的就是开展美育。由此,高校教育要明确美育品牌建设的内涵,将其与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完善学生道德品格的建设。

(三)树立审美观念,理解美育品牌建设的核心

审美的素养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需要学生从小对于美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式的。而大学时期正是学生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高校要理解美育品牌建设的核心,把握和利用好高校的美育阶段。当下,受到多种媒体品牌和文化的影响,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判断,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是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部分学生审美情趣低下、价值观存在着偏差的情况。虽然高校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自在的发展平台,但是也要与高校的发展理念、与国家教育理念相契合。因此,当下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校美育的重要任务,以提升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为主,以发展学生创新力和创造力为主,在自然而然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三、当前高校美育现存问题分析

高校美育是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系统接受艺术教育的最后阶段。当下,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美育的渗透不仅会影响到青年的个性发展以及今后的生活,同时也会成为地区文化经济乃至整个国家创新资源的驱动力之一。但是我国在美育相关研究较少,高校对于美育的研究更是零散和薄弱,并且不同层次高校教育美育教学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

(一)边缘化

高校的公共课程中涉及美育相关的内容较少,以思政教育居多,将美育归属于德育,虽然两者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是德育“理性”的体现,对学生进行“礼”的规束,在教育中常采用的方式是劝诫,通常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美育体现的是“感性”,主要是培养人的审美素养以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这就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

(二)形式化

美育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中包含的艺术美,也能够欣赏自然现象中的美。但是,当下很多高校美育课程中都缺乏了高质量、系统的课程内容,而是以艺术基础知识普及为主,缺乏了艺术美育思想的认知。并且很多高校进行的美育公共课程,以选修课程形式呈现,学生选择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课程的人数较少,并且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美育,内容单薄,没有真正让学生得到吸收,这就使得美育课程呈现出较强的形式化的特点。

(三)趋同化

高校间课程相似情况越来越多,课程内容缺乏选择和个性化,趋同化现象严重。很多高校直接将美育当作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只是美育呈现方法和手段的一种,美育有着更加宽泛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是“大美育”理念下的美育教学。这种趋同化美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美育的发展。

四、大美育背景下建设高校美育品牌策略分析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高等院校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新时代美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以“推动大学美育、服务三全育人”为理念,进行积极探索。作为高校辅导员,就要不断学习“大美育”的基本理念,以本校文化为特色,以地区为特色,将美育教育融入学生的方方面面中,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助力高校建设美育品牌。

(一)坚持文化自信,确立美育品牌建设目标体系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和灿烂,中国也有着古老和深刻的美育文化,蔡元培先生指出:中国的艺术作品以写意为主,西方以写实为主,中国注重传承,西方在于创造,要将中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促使艺术得以发展创新。由此,在大美育的背景下,建设高校美育品牌,首先要坚持走文化自信的道路,确立美育品牌建设目标体系。以山东高校为例,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之地。由此,可以在高校中可以建立“黄河壮”“泰山雄”的美育品牌,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其目标体系中,首先要确定学生的发展目标,是以鉴赏为主,欣赏黄河的壮阔和泰山的雄壮,并且从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文艺作品中去寻找黄河和泰山。其次,要挖掘山东美育背后的深刻含义。例如山东是儒学文化的发源地,以“仁”“爱”为核心,培养学生神圣仁爱美德的修养。

(二)推动学科融合,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美育品牌的建设需要将美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第一,加强专业教师美育的传播。“敬爱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要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中,学习与生活基本上都是在校园中进行,因此教师不仅做好课上的引导,在行为举止和精神面貌上也要影响学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高校的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接触的学生也最广,辅导员要从细节处做起,还要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学习中影响学生。第二,落实“大美育”的思想,教师要将美育的功能融入各个学校之中,使得美育更加立体地促进学生懂美、知美、向往美。第三,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美育。以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例,教师在开展美育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地区美育特色,如山东齐鲁文化中“泰山文化”,传说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炎帝、黄帝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里也是古代帝王封神纪念的主要地区,“登泰山”“泰山巍然”是古代皇帝登基的重要活动。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要带领大家领略泰山,有机会还可以带领学生一同登泰山,去更好地感受泰山美、自然美。在学科中融合美育,推进当下美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美育品牌

校园文化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对于学生和教师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系统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属于学校自己的美育品牌,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审美的提升。以“中国壮美,山河故乡”的学校品牌理念为例。首先,在文化精神中,强化学校美育品牌的理念。一个品牌的建设,要有一定的精神作为内核。在建设“中国壮美,山河故乡”美育品牌的时候,学校就要营造出一个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环境,挖掘校史中关于泰山、黄河文化的内容。其次,在校园环境中,渗透美育文化。校园中的教学楼、图书馆、餐厅、道路等建筑都要体现美育精神和内容,同时还需要借鉴黄河的“奇、幽、美”,泰山的“雄、秀、旷”建设校园环境。最后,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培养美育的意识。新时代是信息化发展时代,网络文化的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网络文化要以弘扬校园主流文化为关键,加大校园网络的建设,拍摄和上传一系列以“山河壮美”为主题系列教育视频,提升学生对于“黄河”“泰山”文化内涵的认识。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大美育”理念的指引下,开展高校美育,建设特色美育品牌,学校就要坚持文化自信,确定美育品牌建设的目标体系;促进学科融合,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美育品牌,从全方面建设一个“五育并举,共同发展”的高等学校。

猜你喜欢
美育建设文化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